冀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第四章第三节《二、条件反射》教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2 14:51:2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二、条件反射》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描述脑的位置,识别大脑、小脑及脑干的位置。 (2)概述脑的各部位的主要功能。 技能性目标:

(1)模仿科学家科学研究的过程,设计探究某种动物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2)通过对“搔扒反射”及“脑各部分功能”的资料分析,尝试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实际问题。 情感性目标:

(1)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2)养成善于与人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

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需2课时:第1课时:条件反射的形成。第2课时:脑的功能。

一、条件反射的形成

教学准备

课前组织同学训练小动物建立条件反射,请同学搜集训练动物建立条件反射的实例。有条件的学校,可将动物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摄像或拍照。投影片: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对比,有条件的学校可制作巴甫洛夫建立的条件反射的多媒体软件。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身边事 除教材中编排的内容外,还可结合学生的生活举例: 1、学生们听到上课铃声走进教室,这是一种什么行为?引出条件反射的形成。 学 生 活 动 学生听完老师的介绍,认真分析老师所举实例,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初步认识条件反射。 2、鹦鹉学舌、老马识途、谈虎色变,由这些成语引出条件反射的形成。 3、用实物如橘子、山楂等,绘声绘色地描述吃这些食物时的感觉,问学生:听了老师刚才的描述,同学们有什么感觉呀?引出课题:条件反射的形成。 探究竟 请几个小组展示他们的实验成果,再介绍他们的实验设计、完成实验的过程。针对学生完成实验的情况,组织同学讨论交流。帮助他们找到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帮助同学完善自己的实验设计: 此过程中,教师可用课件向同学们展示巴甫洛夫小狗分泌唾液条件反射,以此为范例。教学过程中要提示同学们以下问题: 1、为什么要设置对照组,两组实验动物各方面状况要尽量一致。 2、为什么每次只能用一种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相结合。 3、为什么建立了条件反射后,还要继续实验。鼓励同学们课后继续实验。 提问: 1、实验过程中,你观察到的反射活动有哪些变化?属于什么反射活动? 2、条件反射是怎样形成的? 同学们积极交流自己小组的实验成果:有的带小动物来表演,有的展示照片,有的放录象,气氛非常活跃。 同学们积极介绍他们的实验设计、完成实验的过程,找到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在教师指导下同学们结合巴甫洛夫小狗分泌唾液条件反射,完善自己的实验设计。 1、学生回忆实验过程,依据实验记录回答: 先是给狗喂食物,狗跑过来吃,属非条件反射,在喂狗食物的同时用声音叫它,一段时间后,听到叫狗的声音,狗就会跑过来——条件反射。 2、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 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 大家谈 经过探究竟,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条件反射,以及如何建立条件,请同学们看书“大家谈”的两个问题,思考后,谁能谈谈你的看法? 教师评价学生的回答后问:你知道什么是条件反射吗?谁能举些条件反射的实例?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非条件反射,谁还记得什么是非条件反射?现在我们又学习了条件反射,你能说出它们的区别吗?引导学生填写下表: 反射类 型 形 成 反射弧特点 知识链 生活中可见这样一种现象:人在马路上骑车,知道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我们也能训练小动物红灯停、绿灯行。人和动物的以上行为一样吗?请同学们思考后,谈谈你的想法? 学生回答后,加以评价,从而总结出人类能对语 神经联系 举 例 学生答: 条件反射是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 实例:鹦鹉学舌、老马识途、望梅止渴、谈虎色变等。 独立思考、填写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比较表。 学生讨论、思考后,得出结论:不一样。人是明白红绿信号灯的含义,即对抽象的信号发生的反应,而动物必须看到红灯才知道停,即对具体刺激发生的反应。 阅读“知识链”,理解条件反射的概念;条件反射的建立及其意义;人类特有的言、文字发生反应,人类大脑皮层有语言中枢。 条件发射。 实际用 条件反射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请同学们 同学们交流课下查阅的条件反射应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