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7 4:44:2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5 苏轼词两首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垒(lěi) 公瑾(jǐn) ..浪淘尽(tāo) 跻身(jī) ..B.凝噎(yē) 纶巾(lún) ..千堆雪(duī) 浣衣(huàn) ..C.何妨(fáng) 蓑衣(suō) ..酹江月(lèi) 粗糙(cāo) ..D.吟啸(xiào) 料峭(qiào) ..
生华发(fā) 糟粕(pò) ..解析:选C。A项,“淘”应读“táo”;B项,“纶”应读“guān”;D项,“发”应读“fà”。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樯橹灰飞烟灭 樯:挂帆的桅杆 .B.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华:同“花”,花白 .C.一尊还酹江月 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D.已而遂晴,故作此 已而:已经 ..
解析:选D。D项,已而:不久,过一会儿。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大江东去,浪淘尽 .C.卷起千堆雪 .
B.樯橹灰飞烟灭 ..D.常以身翼蔽沛公 .
解析:选C。A、B、D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C项无活用现象。 4.从词的流派看,下列词句与其他三句不同类的一项是( ) .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C.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D.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解析:选A。A项是豪放派,其余三项均为婉约派。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5~6题。
①
西江月
苏 轼
②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
③
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 ①另有标题为“黄州中秋”。本词作于元丰三年(1080)。②“夜来……”二句:谓秋风落叶引起眉上愁,鬓上霜(白发)。③孤光:远照之月光。
5.词的上片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1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由注①可知,此词写于中秋,此时作者被贬于黄州。开篇慨叹人生的虚幻与短促,有对逝水年华的悲叹。三、四两句选取秋风萧瑟、落叶纷飞这两个典型的秋色秋景,借寒暑的更替,感叹时光易逝、容颜将老、壮志难酬,以哀婉的笔调道出无法摆脱人生烦忧的怅惘之情。
答案:作者撷取秋风萧瑟、落叶纷飞这两个典型的秋色秋景,借寒暑的易替,感叹时光易逝、容颜将老、壮志难酬,以哀婉的笔调道出无法摆脱人生烦忧的怅惘之情。
6.对“把盏凄然北望”中“北望”的含义,历代论者有所争议,你怎样认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下片首句写作者遭贬后势利小人避之如水火的情形;第二句隐喻奸人当道,排斥善类,忠而被谤,因谗遭贬;第三句有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而第四句中的“望”字将全词所有情感都包含其中。
答案:有对国事的忧虑和对奸臣当道的愤懑,有渴望被朝廷理解、重用的深意,有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也有难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凉。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7~8题。
浣溪沙
苏 轼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7.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时,要将这首词的思路理清,作者先写雨后纵马驰骋的情景,再写看到的自然风光和美好景象。对于前者,作者对环境的清新宜人表达出愉悦之情;对于后者,作者沉溺其中,表达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答案:①雨后置身清新宜人的环境之中的愉悦、惬意。一场雨过后,“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净而无尘,作者纵马驰骋,自然是十分惬意。②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希冀归耕田园的愿望。“收拾耦耕身”,表现出他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雨后桑麻蓬勃生长,蒿艾香气如薰,诗人自然是热爱这样的景色和生活的,最后一句又将这样的情感进一步深化。
8.词的下阕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先要找出作者为表达思想感情所运用的手法,如比喻、对偶和情景交融;再指出这种表现手法所产生的表达效果。注意要结合有关词句作具体分析。
答案:①比喻。“光似泼”“气如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雨过天晴后田野里的蓬勃景象。②对偶。“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两句形成工整的对偶,读起来朗朗上口。③情景交融。清新、蓬勃的田野景色蕴蓄着作者的喜悦之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9~10题。
临江仙
苏 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
2
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9.这首词写于苏东坡贬谪黄州之时。请说说词人是怎样把写景、叙事、抒情、议论四者结合起来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内容可以看出,本词上片叙事,下片写景议论抒情。
答案:此词上片叙写东坡深夜醉归,用语平直,但最后一句“倚杖听江声”透露了词人心中情感的波涛,我们仿佛听见了词人心中的不平之音。但当时他是遭贬之身,这种不平表现得相当含蓄。下片一、二两句是议论性的抒情,词人心中对官场的厌倦之情自然地表现了出来。第三句写景,景写得极美,显示了词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尽管“风静纹平”,但词人的心中并不平静,形成了对比。最后两句是直接抒情,词人希望能乘一只小船漂泊于江海之上,去寻找他理想的境界,去度完他的余生。
10.苏东坡用词极为准确传神,请举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词语言的鉴赏能力。可以先找出精练传神的词语,再结合语境、意境进行分析,意思对即可。
答案:(示例)“归来仿佛三更”中的“仿佛”二字传神地刻画出了词人醉眼蒙眬的情态。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三、语言表达
11.阅读下面文段,概括东坡先生碑刻“使人动心”的原因。 东坡楼里,汇集着历代文人墨客的题诗和联语,作品无不流露出对乐山自然环境的赞许,对东坡先生的敬慕情绪……但是,更使人动心的是东坡先生那些书法、绘画作品的碑刻。东坡先生以诗、书、画三绝而名垂古今,他有不少诗、书、画合一的作品,更有大量的诗词、文章的手迹。在东坡先生坐像后面,是他抄写的欧阳修《丰乐堂记》和《醉翁亭记》。这两幅书法碑刻,厚重而不失灵动,饱满且富有神采,字里行间透出了他对恩师的敬重,显示出他生命深处敦厚、质朴的一面,这大概正是他人格魅力的根源所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先找出所给语段共几句话,然后判断“使人动心”的原因集中在哪一句,最后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答案:碑刻厚重而不失灵动,饱满且富有神采,字里行间透出了他对恩师的敬重,显示出他人格魅力之源——敦厚、质朴。
12.(2015·高考天津卷)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许多汉字如山、日、水、火、土、木……都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请参照例句,任选一个字写一段话。要求100字以内。
例:“月”字形如弯弯的月牙,“月”加“日”是“明媚”的“明”。“月”在中华文化中总是与清纯、静谧、乡情相联系,“朗月清风”让人神清气爽,“月是故乡明”则勾起人们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及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首先要对供选择的汉字的文化意蕴有深入的了解;其次要分析所给例句,明确其写作思路,以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对汉字、诗句、修辞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最后运用联想和想象,将相关词语连缀成一段文字。
答案:(示例)“山”在甲骨文中像矗立在地平线上的群峰的线描,“山”在“宗”的上面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