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代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几点思考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9/18 2:11:0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关于当代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几点思考

作者:冯永芳

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12期

摘 要: 本文从当前初中生面临的道德现状出发,分析现象,探究根源,研究对策,提出要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必须针对学生的特点,遵循“学会做人,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这一原则,重视学生道德的养成教育,在实践中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和行为。 关键词: 中学生 行为习惯 德育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而改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见我国古代教育就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现代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强调:“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我认为,教书的目的是为了育人,我们培养的学生无论将来成就大小,他必须首先是一个“人”,也就是说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因此,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应该成为德育工作的首要目标。 一、当代中学生道德现状 (一)自我中心主义,缺乏合作精神。

随着中国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变化,大部分中学生,特别是作为独生子女的中学生在家中有了一种潜在的优越感,致使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得到强化,从而持有过度的“自尊感”。“一切为我”,常常以自己的价值标准评判一切事物,很少从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表现在学习上更是“各自为政”,缺少合作精神。这样就造成了人际和谐关系下降,导致班集体涣散,从而导致整个班风、校风不正。 (二)社会公德意识薄弱,缺乏统一。

有些学生,遇到事情只求自己合适,很少考虑他人和集体,对长辈没有礼貌,对同学没有热情,对班组集体漠不关心。责任感差,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同学间一言不合就互相倾轧、谩骂甚至大打出手。认知需求缺乏,对周遭事物缺乏基本的洞察力和观察力,体现出与年龄不符的冷漠和无谓。 (三)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现代化进程催生了一些新的理念,如自立意识、竞争意识、开拓创新意识。然而,某些人将新理念歪曲、变形化,或把其中的某些理念推向极端,使其偏离原意甚至背道而驰。有些学生还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有一个小例子可为证:老师批评一学生扰乱课堂纪律,被批评的学生竟当场反驳:“我爸爸和校长是朋友,你批评我,我跟我爸说,叫校长开除你。”这种事例不得不让人深思。 二、原因分析

首先,学校教育因素。德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曾说:“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一个概念中——道德。”道德,普遍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目的,也是教育的第一目的。但长期以来,各类学校把智力培养和知识传授放在第一位。有的学校仅仅把道德教育放在《思想与品德》一门课中,一星期也就一二节课,有时还得服从语文数学等主课。有的课按时上了,也只是老师按课文内容加入一两个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收不到什么实效,忽略了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如同情心、公德心、正义感的培养。有个有趣的比较,在国外的教育中,学生的道德课是教会他们如何辨别男女厕所,如何记得回家路,如何让他们在课堂中更好地合作与探究。而在国内,道德教育是教育孩子如何爱祖国爱人民,如何报效祖国,建设祖国……

其次,社会原因。社会是影响人们道德观念、道德行为的重要因素,它对人的影响是直接的、全方位的。现实的经济基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为人们的道德观念价值变化提供了前提和基础。本土的与外来的,东方的与西方的,现代的与传统的交织在一起,互相融合撞击,一起涌到国人面前,让他们判断、评价和选择。既从较深的层次上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心灵,又从较高的程度上要求着人们的素养和水平。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利益关系、目标追求也出现了多元化趋势。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孩子也成了旅游团中、饭局上的一个重要角色,他们由此“见了世面,开了眼界”,耳濡目染,养成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品性。

再次,家庭教育。道德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积累,因此对于它的积累,家庭教育有着不可疏忽的作用。家长是儿童的启蒙老师,家庭成员关系、父母教育态度、教养方式及父母自身的言行对子女的成长和道德素养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不良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基本道德素养的缺失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缺陷家庭、单亲家庭和父母不和都会造成孩子的性格缺陷。重智轻德、重说轻教的家庭教育观念也会影响孩子的品德发展。 三、基本道德素养提高的对策

所谓道德教育实际上是教育者构建受教育者道德境界的过程,是将道德规范向主体转化或内化的过程。 (一)亲情教育。

曾发现不少学生在填学籍卡中父母的出生年月一栏时发呆,对某些明星的生日却记得一清二楚;也发现有些学生因父母没有知识或没有权势地位而看不起他们。这些都可以看出学生的亲情观念薄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名言告诉我们:只有尊敬、孝敬自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己的父母,才会去尊敬别的老人。孔子更是把“孝敬父母”当做学生的首要任务。有位名人说过,缺乏家庭亲情者难有社会责任感。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怎能奢望他去爱同学、爱人民、爱祖国呢?因而,在教育工作中可以要求学生展开以“爸爸,我为你过生日”、“妈妈,您辛苦了”等为主题的活动,让学生去注意、观察父母,了解父母的艰辛和对子女的爱,以培养学生对父母和家庭的热爱之情。 (二)创新教育。

不满足现状是建立一个新世界的必要条件,幻想是创造的开始。在教育工作中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不满足于现有知识,要善于提出问题,敢于摆脱旧观念的束缚和守旧势力的阻挠,对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要想别人之不敢想。对学生某些“异想天开”的想法,教师要先予以肯定和鼓励,后共同讨论,只有这样,新的知识、新的事物才能出现,社会才会发展,学生的个性才会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挥。 (三)协作教育。

树立竞争意识,增强自身能力是个人、家庭、团体乃至国家和时代进步的动力。没有竞争,社会就难以发展。但一味教育孩子竞争而疏忽协作教育,必然会造成学生心胸狭窄,性格孤僻,产生猜忌、妒忌和仇视他人的心理,养成极端个人主义,阻碍其健康成长。对此,要引导学生协调好竞争与协作的关系,通过设置情景,观看电影、资料等让学生明白:个人乃至少数人的奋斗,突破不了巨大的体系工程。2008年抗震救灾的胜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未来的竞争必须依靠全民族的携手协作与共同参与,既要敢于竞争,又要善于协作。 (四)自制教育。

拿破仑说过,“我们唯一能控制的是我们的大脑,如果我们不控制它的话,别的力量就会来左右它了……”可见,自制力是孩子将来独立于社会的一种基本能力。在社会中只有适者生存,没有自制力的人习惯于我行我素,必将形成任性、自私、贪图安逸、追求物质享受的不良性格。而有较强自制能力的人,就能自我要求,见别人取得成绩,不自卑,不嫉妒,不吹捧,而是以平常心对待。

古人说: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一个人小时候受教育和影响所形成的习惯,就像先天形成和与生俱来的一样稳固,终身都会有作用,尤其是独生子女的独特地位和生活环境使他们的幼时教育显得特别重要。应该一开始就培养他们自尊、自重、自立、自强、谦让、合作、助人等基本道德品质,为他们今后为人处世打下基础。

“人”,只是简单的一撇一捺,但是要让这个“人”顶天立地,很难。俗话说:做人难,育人更难。让学生学会“做人”是德育工作者们终身奋斗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