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4 19:50:0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古典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u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描述了我国夏季风不能到达西北地区;

u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表示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雪的天气;

u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反映了对流雨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的特点;

u “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说明山坡两侧向阳坡与背阳坡的光照及热量的差异;

u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反映了我国南方热量丰富,四季如春鲜果不断;

u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表示四季更替,年年往复。

u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可以理解为对流水侵蚀地貌的描绘;

u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于秦塞通人烟”说明蜀道崎岖,自古闭塞的四川盆地地貌;

u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是典型的山地地形的描写佳句,反映出庐山的雄奇秀丽。

u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影射了上弦月;

u “去年元夜日,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枝头,人约黄昏后” 影射了满月;

u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影射了残月;

u “月皎惊鸟栖不定,更漏将阑牵金井,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棉冷” 影射了满月;

u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影射了娥眉月。

u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来形容庐山脚下已是芳菲落尽、大地春归,而山上的大林寺才桃花盛开,可见山下的气温比山上高。 u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来描绘河套平原坦荡辽阔的地形和牧草茂盛、牛羊肥壮的温带草原景观。 u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规律。

u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反映了城市中人口稠密,农村人口稀少的城乡差别。

u “郡城南下不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反映出少数民族的地域分布及旧时汉人对少数民族的歧视态度。

u “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形象地说明了城市热岛效应现象。

u “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描述解放前淮河的

水文状况。

u 李白《将进酒》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上”是指巴颜喀拉山,“海”是指渤海。

u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管归来》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黎花开”——描绘的是大雪天气现象

u 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汉,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扬州位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商业中心,如今由于海运和京沪铁路的发展,扬州的交通地位大大地下降,城市发展缓慢。

u “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描绘的是秋天晴夜的天气现象。

u [宋]赵师秀《有约》中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反映我国江淮地区春末夏初时节的梅雨(准静止锋)天气,以及江南水乡景观。

u [晋]傅云《歌》中的“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反映出日影的周日变化规律(北半球夏半年太阳早上从东北升起,日影朝西南;黄昏太阳在西北落下,日影朝东南,正午时影子朝正北或正南或缩小为一个点,冬半年相反。注意北极及其附近的特殊情况)

u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描述的是我国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