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田园诗与谢灵运的山水诗的比较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3 17:47:3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陶渊明的田园诗与谢灵运的山水诗的比较

重庆三峡成人继续教育学院 专业名称 汉语言文学 年级 三年级 学生姓名 李金鑫

指导教师——腾新才

摘要:魏晋南北朝田园诗和山水诗的出现,标志着偏重于抒情的中国古典诗歌终于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

审美范式。说到田园诗我们就自然而然想到了陶渊明,提到山水诗,我们也不会忘记谢灵运。当我们比较他们的田园山水诗便可以看出:谢灵运的山水诗不仅继承了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在其基础上有些发展与创新。他们的诗歌风貌虽有迥异之处,但也有内在契合点。本文将探讨陶渊明与谢灵运的田园山水诗的特色、比较 陶谢二位诗歌的异同,以及二位田园山水诗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田园诗 山水诗 特色 异同 影响

一、田园诗、山水诗解析。

1、田园诗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体后。唐宋等诗歌中的田园诗。便主要变成了隐居不仕的文人和从官场退居田园的仕宦者们所作的以田园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歌。田园诗和边塞诗并称唐代开元、天宝年间两大词派,前者恬淡疏朴,后者雄浑豪迈。

2、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虽然诗中不一定纯写山水,亦可有其他的辅助内容,但是呈现耳目所及的山水状貌声色之美,则必须为诗人创作的主要目的。由谢灵运开创,脱胎于玄言诗。

二、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1.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陶渊明的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他的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这和他的诗歌内容以及表现上的特点是分不开的。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宛如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具体地说,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

(1)、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特色 (一)情、景、理交融陶源明的田园诗情、景、理交融。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飞禽走兽、花卉草木和山山水水都包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同时,诗人又善于寓情于理,把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与景物紧密结合起来,因而给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觉。(二)体现浓郁的生活气息陶源明的田园诗,农家生活气息浓厚,又体现了“贫士”诗人自己的性

- 1 -

格。

(2)、陶渊明田园诗的写作特色(一)笔法清新陶渊明的田园诗笔法清新,与当时晋朝诗坛上流行的模糊难解、淡而寡味的玄言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陶渊明用朴实的语言描述田园山水,随意点染,清新自然, 而有无尽的神韵。(二)描写细腻陶渊明的田园诗描写细腻,植根于田园生活,他对田园生活的切身感受,融化于诗歌之中,最平常的方宅草屋,绿树繁花,远村近烟,鸡鸣狗吠,在他的细腻描写下,都显示出无限的生机,构成一幅幅美丽的乡村图画。(三)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前人往往用“平淡朴素”概括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然而他的田园诗不仅仅是平淡,它的好处是在平淡中见警策;它不仅仅是朴素,而且是在朴素中见绮丽。他的田园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穷巷、荆扉,而且一切如实说来,没有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一经诗人笔触,往往出现警策。陶诗很少用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只是白描,朴朴素素。 二、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谢灵运的诗寄情于山水,成功地把奇秀的江南山水反映在诗篇里,自铸新辞,精心刻镂。名章迥句,处处间起,典丽新声,络绎奔会,令人应接不暇。可以说,谢灵运是中国第一个大量发掘自然美,自觉地以山水景物为主要审美对象的文学家。他的山水诗文声色并茂,结构独特,理趣兼美,将情、景、意自然地融为一体,开拓了清新自然的山水境界,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谢灵运在山水诗的创作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 具体的说,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

1 、谢灵运山水诗的结构特色(一)工笔刻划的景物呈现谢灵运之前的山水之作,对景物的描写是粗线条的,往往只写较为旷远的场景,而不及其细部特征。谢灵运则不然,如果说前人的山水之作是泼墨山水画, 那么,谢灵运对山水的描摹则是工笔刻画。(二)“叙事—写景—抒情”的结构模式 黄节首先论及谢灵运山水诗的结构:“大抵康乐之诗,首多叙事,继言景物,而结之以情理,故末语多感伤”。?谢灵运山水诗有一个大体相近的结构模式:先叙事,再写景物,最后抒情。谢灵运在创作中非常重视对形式格局的精心推敲 , 他善于将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在与山水草木的情感交流之中,表达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坎坷身世的感慨,以物寄情,以情托物。

2、谢灵运山水诗的内容特色(一)对于季节变化的独特表达谢灵运对于节令时序的演变,具有一种特殊的艺术敏感,他善于捕捉那些特征性鲜明的物象,准确的再现这种演变推移,他诗中的山水草木鱼虫,无不处在节令时序的演变推移之中,处在时间的流转之中。谢灵运的诗基本上每首都有山水,但是都不相同,不只是时空各异,视角也在不断变换,总是让读者耳目一新。谢灵运山水诗中经常会出现对于两个季节,甚至三个季节的描写,但是事实上诗人只处在一个季节。只有当读者在细细品味之后才会领略到一个是虚幻的季节一个是眼前的季节。文中所用的词语是千变万化的,让读者不仅欣赏了美景还领略了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正如著名的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所以诗作中出现想象中的季节应该有它独特的意义。(二)善于色彩、光线、声调的运用,形成富艳精工的风格谢灵运的诗多选取自然

- 2 -

景色中那些色彩鲜艳的部分,用艳丽的语词,来描绘绚丽的画面。谢灵运的诗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意象密集,对偶句多,语言深奥典雅,从而在整体上形成富艳精工的风格。形成这种风格的原因,是与他“富目辄书”的表现方式有关的。他习惯运用移换形之法,将其所见收入诗中,对景物作全景式的铺陈。为了充分展现其所见到的景物,他便不得不借助于铺陈排比等方法,从而形成了他繁富累赘的特点。

3、谢灵运山水诗的写作特色(一)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述祖德诗》:苕苕历千载,遥遥播清尘;清尘竟谁嗣,明哲垂经纶。?(二)诗的语言清新鲜丽谢灵运山水诗所体现的清新自然的风格,为历代诗评论家所称道。鲍照说:“谢五言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谢灵运追求清新自然的艺术形象,一方面取决于他所描写的审美对象——江南山水。灵秀无比的江南山水,姿态万千,色彩纷繁,变化无穷。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诗人的精神面貌。在政治仕途失意的谢灵运,纵情于山水之间,他从自然界悟出的“道”,冲淡了他内心的抑郁和愤懑,从而能以喜悦的心情来领略自然的美。

4、谢灵运山水诗诗题命名特色除了诗本身之外,谢诗的题目也是十分别致而有趣的。古人作诗本无题目,后来虽然有了题目,可是大都寥寥数字,只求达意而已,故多半无什可观。谢灵运则在作诗之余,更致力于诗题的润饰。流览他的诗集,这种刻意求与众不同的题目比比皆是,

三、陶渊明和谢灵运诗歌的异同

比较陶渊明和谢灵运诗歌的异同几乎可以这么说,陶渊明和谢灵运是生活在同一时期。魏晋南北朝是个社会动荡乱离的时代,传统的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开始动摇,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儒家的经学已不再是文人思想学术的唯一追求。相反,以老庄道家思想为主的玄学思想盛行。道家崇尚自然的精神和追求隐逸的情怀,深深影响了文学士大夫的心态和创作,他们亲近自然、崇尚隐逸。

1、陶谢两人的诗歌有以下共同之处:(一)陶谢都继承了兴盛于东晋的玄言诗的特点,在诗里都谈玄。 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有许多作品都是将玄理溶入日常生活,比如说《饮酒》之五中的:“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言”与“意”的关系问题,陶渊明在日常生活中作出了解答。他在东篱下采菊时无意中见到了南山,看到了南山的归鸟,体悟出了人生的真谛。既然已经在这种日常生活中体悟到了人生的真谛,那么就可以得意忘象,得意忘言。陶渊明还将归鸟,青松,芳菊,孤云等客观田园物象都寄寓了主观情思。而谢灵运玄言的成分缩小为诗的尾巴,山水描写变成诗的主体,使玄言诗转向山水诗而获得新的生命,山水成为他悟道的手段,所以他的山水诗经常前半写景,后半谈玄,如《石壁精舍还湖作》结尾处有:“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寓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这句诗一般是化用老庄之意,传达自己欲隐逸山水之间以求得等生死,忘荣辱,齐物达物观的自然境界的追求。谢灵运不仅仅是个“玄言尾巴诗人”,还是善写“玄 言意味”的山水诗人,大自然的描写者。(二)陶谢诗作都重寻自我之情思理蕴。陶渊明与谢灵运的诗文尽管在内容风格方面有诸多不同,但都重视自我情感的抒发,集中体现了晋宋时期回归总结汉魏西晋重性情及文学本质特征的诗歌风貌。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对陶谢诗作的具体分析来说明。陶渊明的诗歌创作以写意为主。他所描写的田园家居风物除了具有一定的写实因素外,更具有明显寄托主体人格与情思的象征意味。“飞鸟”

- 3 -

是陶渊明田园诗中出现最多的意象。四言《归鸟》组诗中的“飞鸟”晨去于林,一旦发现外界“和风不恰”之时毅然决然地“翻翮求心”,回归到久林之中,“顾俦相鸣”,“众声相谐”,“欣及旧栖”都表现了飞鸟归林后怡然自得之态。飞鸟的形象恰是诗人仕而终归与隐的主体人格的外在显化,飞鸟归林之后的怡然之态也是诗人归隐之初心态的真实反映。另外,孤松芳菊也是常常出现在陶诗中的意象,具有象征与写实的双重意味。陶渊明诗中常常描写清爽高远澄净的景物,那些风景外物正是诗人内心世界明朗清净的外化,在这些田园物象与生活场景中隐隐凸现着主体的人格形象。在谢灵运的山水景物描写中充满着潜回流转的主体情思。在《石壁景舍还湖中作》这首诗中我们可以隐隐寻绎出诗人潜回流转的情感脉络。开头的景物描写是主观化描写,他表述的重点并不在于再现彼时彼地山水的独特风貌,而在于表现诗人赏爱山水,流连美景的心境。接着对山中风物的客观再现:“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这时主体之情隐于景物描写之后,当再一次出现时,已经变成了一份证悟得理的愉悦。这类诗作中所表现的情感大多有这样一个时隐时显的过程。由此可知,谢灵运山水精雕细刻的客观景物描写背后隐没着诗人的主观情思。 陶谢两人皈依田园、标榜山林的生活情趣,为田园山水诗的创作提供了生活的基础。但是,尽管如此,他们两者生活背景、志趣理想不同。两位诗人的田园、山水诗不论是在风格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有着本质的区别。清沈德潜曰:“陶诗融洽自然,不可及处在真在厚。谢诗经营而反于自然,不可及处在新,在峻。陶诗胜人在不徘,谢诗胜人正在徘。”?一句话就道尽了陶谢之间诗歌的本质区别。

2、综观这两位大诗人的田园山水诗,有以下五个不同之处:(一)所抒发的感情不同,陶渊明——抒发的是决心归隐、乐于归隐的那份欣喜之情。谢灵运——集中抒发失意贵族的那份苦闷和牢骚之情。陶渊明之所以会过上隐居乡野的生活,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中自己少年理想不能实现,抱负无法施展,在官场上又不愿为无耻小人点头哈腰,他希望做一个刚直不阿的人,不愿与当时黑暗的士族势力同流合污。正是有着这样的崇高品格,诗人在诗中对腐朽的统治阶级表现了一种孤高的态度,同时又对污浊的现实表现了强烈的不满。 如《咏贫士》之一所说:“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暖暖空中灭,何时是余辉?”在这里,诗人把自己比作一片无依无靠、在寂寥空中漂浮的孤云,尽管自己处境维艰、前途坎坷、命运凄惨,但他还是立志要远离“尘埃”,也就是当时黑暗的统治势力,以求永远保持自己的高洁。在诗人看来这种保守节操的最好方法就是把自己隐居起来。所以,陶渊明自己立志弃官归隐。因此,田园诗所抒发的是弃官归隐,决心归隐和乐于归隐的那份欣喜之情。归隐是陶渊明同统治阶级上层社会完全决裂的标志。11在归隐时期他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以此来抒发自己对污浊社会的愤恨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如《归园田居》之二:“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12这首诗写出了陶渊明辞职归田后,那种愉快的心情和乡居的乐趣。在这首诗中,陶渊明塑造了一个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画图。陶渊明把这种归隐后的田园生活与当时社

- 4 -

会官场中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陶渊明讨厌现实的黑暗,尽管实现理想已“心有余而力不足”,13但他还是洁身自好,宁为玉碎而不为瓦全。“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14对于自己的归田园居犹如久被束缚的小鸟冲出樊笼,重返自然一样欣喜。而谢灵运是世袭康乐公,又是在任职期间获罪被诛,他的山水诗大多写于被贬之时,正因为被贬心情忧虑,于是他寄情于山水,把自己那份失意和牢骚显现于自己的山水作品之中。如他的山水诗代表作《登池上楼》:“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沈。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佳。”○15意思是说潜虬能栖于深渊之中,飞鸿能止于云霄之中,皆能各得其所,而自己却羁于世俗尘网之中而进退不得,因此面对虬、鸿而感到惭愧。自己想要及时增进德业,做一番事业,遗憾的是自己的智能不及,想要回家种田,则自己怕体力也担当不了。寥寥数笔,把自己那份失意、无奈的苦闷、牢骚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二)落笔的侧重点不同陶渊明——偏于写意,陶诗无意描山绘水,笔下山水是情景自然。因此他无意于模山范水,只是写与景物融合为一的心境,所以他的田园诗不单是客观写景。谢灵运——偏于写实,谢诗抓山水客观美,不贻余力地将山水客观摹画出。他的山水往往将诗人感情独立之外,诗结构模式化,往往是出游—见闻—谈玄,主要侧重于对山水进行客观的欣赏。陶渊明归田之后在自己的田园诗里融入了自己的劳动体验,所以他的田园诗不单是客观写景,这是陶诗的过人之处。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之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16

○○

在这首诗中陶渊明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归田后的劳动生活场面。我们从诗的字里行间可清楚地看到这样一个画面:一个老人(诗人自拟)在夕阳的辉映下正背着锄头从草木丛生的小径上向我们走来。经过一天的劳动,老人虽略感疲惫但心情愉悦。在这山野风景和农事活动的有机结合描写中,始终洋溢着一种劳动者的喜悦心情。在当时,文人亲自参加体力劳动是被人鄙视的,而陶渊明能冲破这禁区,坚决地走上躬耕自给的道路,无疑是对剥削阶级鄙视劳动和劳动人民的一个有力反击,从而体现了劳动的价值。劳动第一次在文人的创作中得到了充分肯定和歌颂。谢灵运的山水诗则略逊一筹。谢灵运是因为官场失意而移情山水的,他主要侧重于对山水进行客观的欣赏。谢灵运则是被贬官之后,官场失意,在孤寂无聊中不得已把自己的情趣移至山水。谢灵运一生都不能忘怀于政治权势,但他在政治上又没有成功可言。于是他在政治失意时,用游山玩水转移自己的视线,这对谢灵运来说,只不过是以此来掩饰他对权位的热衷。所以他的山水诗只是他寻求感官的满足,以此疗以慰籍那颗受伤的心,是纯粹的客观欣赏。如他的《登江中孤屿》:“乱流趋飞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17这里,诗人极其形象地写出了江中孤屿的秀媚景色,白云和明媚的阳光交相辉映,水天一色,清澈而又明朗,上有蓝天白云,下有清波粼粼,在这样的诗情画意的风景中,一座孤屿横卧中流,更显生机勃勃。谢灵运由于能把自己亲眼所见的山光水色、朝霞夕霏用词句形象地描绘出来,使他的诗歌给当时诗坛带来了新鲜的气息。由于当时流行的是玄言诗,尽管玄言诗里也开始出现一些山水诗句,但比起谢灵运则相形见拙,难以相提并论。所以谢灵运开辟了南朝诗歌崇尚声色的新局面。(三)语言不同 陶渊明——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谢灵运——繁冗堆砌、对偶工整、词藻华丽陶渊明诗歌中的语言平淡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