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和大题.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4 14:36:1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部分

免疫(immunity):是机体识别“自己”, 排除“异己(非己)”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

1. 固有免疫应答(innate immune response):也称非特异性免疫,是在群体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防御功能,乃经遗传而获得,而并非针对特定抗原,属天然免疫。先天具有;无特异性;无记忆性;作用快而弱。 2. 简述抗细菌感染的非特异性免疫。

答:抗细菌感染的非特异性免疫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1.屏障结构:皮肤粘膜发挥物理屏障、化学屏障、生物屏障作用;血脑屏障可阻挡致病菌及其代谢产物从血流进入脑组织或脑脊液;胎盘屏障可阻止致病菌及其有害产物自母体进入胎儿体内。

2.吞噬细胞:通过趋化、调理、吞噬和杀菌作用清除进入体内的致病菌。

3.正常组织与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配合其他抗菌因素发挥杀菌作用,主要有补体、溶菌酶和乙型溶素。 3. 适应性免疫应答(adaptive immune response):也称特异性免疫应答,个体发育过程中接触特定抗原(决定基)而产生。仅针对该特定抗原(决定基)

而发生反应。后天获得;有特异性;有记忆性;作用慢而强。

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相互关系? 答:(1)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固有免疫细胞对初始T细胞具有很强的抗原提呈能力,被单核-巨噬细胞降解的产物可直接激活B细胞,启动体液免疫应答。(2)固有免疫调节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和强度;通过分泌不同的细胞因子调节免疫应答的类型和强度;增强B、T细胞对抗原的初次应答强度;DC、补体受体、Fcγ受体在诱导及维持免疫记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3)固有免疫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效应;效应Th1细胞通过分泌多数细胞因子,活化吞噬细胞和NK细胞,提高其吞噬能力或杀伤活性,清除侵入机体的病原生物。抗体本身不能直接清除病原生物,只有在吞噬细胞和NK细胞以及补体的参与下,通过调理吞噬或ADCC等机制,才能有效杀伤和清除病原生物等异物。

4. 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抵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

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失可发生免疫缺陷。

5. 免疫自稳(immunologic homeostasis):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

胞和免疫复合物等异物,而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该功能失调时,可发生生理功能紊乱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6. 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失调时,有可能

导致肿瘤发生,或因病毒不能清除而出现持续感染。

7. 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即黏膜相关的淋巴组织。是指分布在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的粘膜上皮细胞下的无包膜的淋巴组

织。除执行固有免疫外,还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

8. 抗体(Antibody) :是B 细胞特异性识别Ag后,增殖分化成为浆细胞,所合成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9. Fab(Fragment antigen binding):即抗原结合片段,每个Fab段由一条完整的轻链和重链的VH和CH1功能区构成,可以与抗原表位发生特异性结合。

Fc片段(fragment crytallizable):即可结晶片段,相当于IgG的CH2和CH3功能区,无抗原结合活性,是抗体分子与效应分子和细胞相互作用的部位。简述 FC 段的主要功能。 (1)可激活补体(IgM和 IgG 的Fc段) (2)通过胎盘(IgG的 Fc 段) (3)通过 Fcγ受体和 Fcα受体介导 ADCC 作用; (4)通过 Fcγ受体和 Fcα受体促进吞噬作用(调理作用)。

10.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可分为分泌型和膜型两类。

11. 高变区(hypervariable region ,HVR):在Ig分子VL和VH内,某些区域的氨基酸组成、排列顺序与构型更易变化,这些区域为超变区。 12. 可变区(V区):在Ig多肽链氨基端(N端),L链1/2与H链1/4区域内,氨基酸的种类、排列顺序与构型变化很大,故称为可变区。

13. 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 ,mAb):是由识别一个抗原决定簇的B淋巴细胞杂交瘤分裂而成的单一克隆细胞所产生的高度均一、高度专一性

的抗体。

14. ADCC(Antibody –dependent cell-mediatedcytotoxicity):即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是指表达Fc受体细胞通过识别抗体的Fc段直接杀伤

被抗体包被的靶细胞。NK细胞是介导ADCC的主要细胞。

15. CDR(complementary-determining region):即抗原互补决定区。VH和VL的三个高变区共同组成Ig的抗原结合部位,该部位形成一个与抗原决定基

互补的表面,故高变区又称为互补决定区。

16. 补体(complement):是存在于人或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不耐热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包括30余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

白,故称补体系统。

17. 补体经典途径(classical pathway):是指以抗原抗体复合物为主要刺激物,使补体固有成分以C1、C4、C2、C3、C5~C9顺序发生酶促连锁反应,

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和最终发生细胞溶解作用的补体活化途径。

18. 补体旁路途径(alternative pathway):是指不经C1、C4、C2活化,而是在B因子、D因子和P因子参与下,直接由C3b与激活物结合启动补体酶促

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和最终发生细胞溶解作用的补体活化途径。

19. 补体MBL激活途径(MBL pathway):在感染早期,体内分泌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和C反应蛋白。MBL与细菌表面的甘露糖残基结合,然后

与丝氨酸蛋白酶结合形成MASP,MASP继而水解C4和C2启动后序的酶促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和最终发生细胞溶解作用的补体活

化途径。

20. MAC(membrane attack complex):即膜攻击复合物,由补体系统的C5b ~ C9组成。该复合物牢固附着于靶细胞表面,最终造成细胞溶解死亡。 21. 细胞因子(cytokine,CK): 是指由免疫细胞和某些非免疫细胞经剌激而合成、分泌的一类具有生物学效应的小分子蛋白物质的总称。 CK 能调

节白细胞生理功能、介导炎症反应、参与免疫应答和组织修复等 , 是除免疫球蛋白和补体之外的又一类免疫分子。

22. 干扰素(interferon,IFN):因其具有干扰病毒感染和复制的能力而命名 ,根据来源和理化性质的差异可分为 IFN-α、 IFN-β、IFN-γ三类。 IFN-α和 IFN-β主要由白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以及病毒感染的组织细胞产生 ,统称为 I 型干扰素 , 通常由病毒感染诱导 产生 ;IFN- γ主要由活化的

T 细胞和 NK 细胞产生 , 称为II型干扰素 , 通常由抗原与有丝分裂原诱导产生。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 请描述 I 型干扰素的生物学功能(4 分)。

Ⅰ型干扰素主要生物学功能是:(1)抗病毒、抗肿瘤作用:① 诱导宿主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干扰病毒复制,抑制病毒感染或扩散; ②增强NK 细胞和CTL 细胞对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的杀伤破坏作用。(2)免疫调节作用:与Ⅱ型干扰素比较弱。主要表现为 ① 促进MHCⅠ表达,增强内源性抗原递呈;②抑制MHCⅡ类分子表达,限制Th 细胞激活。

23. 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是一类能引起肿瘤组织出血坏死的细胞因子,分为TNF-α和TNF-β两类。前者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

产生,又称恶病质素;后者主要由活化T细胞产生,又称淋巴毒素。TNF的主要作用包括:①杀瘤、抑瘤和抗 病毒作用;②免疫调节作用;③促进和参与炎症反应;④致热作用;⑤引发恶病质。

24. 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CSF):是由活化T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产生的一组细胞因子。CSF可刺激

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细胞增殖分化,并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细胞集落。主要包括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巨噬细胞集落剌激因子(M-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干细胞因子(SCF)等。

25. 趋化性细胞因子(chemokine):是一个蛋白质家族,这些蛋白质氨基端多含有一或两个半胱氨酸。根据其排列方式,将该类细胞因子分为三个亚类即

α亚类(CXC)、β亚类(CC)和γ亚类(C)。作用是对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以及淋巴细胞起趋化作用。

26. 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GF):是具有刺激细胞生长作用的细胞因子,包括转化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