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最新作文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6 21:24:3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小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

史宁中教授指出:“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包括思维的经验和实践的经验。”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经历归纳和演绎推理的过程,循序渐进地摸索规律,尝试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验证和意义推广。在此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学生“从头到尾”地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积累各个环节的经验;另一方面还需要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抽象联想、概括总结和迁移应用等数学化的思维活动,亲身经历和感悟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以及应用,建立正确思考问题的路径,形成一定的数学直观,培养学生数学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一、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展思维经验

问题解决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四个环节。“问题解决”的数学课堂就是用“问题解决”的方式来引领、组织数学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路径的过程中,强化数学问题意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思维经验,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产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

1. 夯实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的经验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数学问题应该既是学生真正有疑问、感到困惑的问题,又具有数学思考的价值,它存在于“学生现在在

哪里”和“学生能够到哪里”的区间之中。实际上,在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机会很少,所以教学中我们应该首先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1)唤醒经验,“领着”学生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就是学生的学习起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数学活动,贴近学生的学习起点,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活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在需求,产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强烈愿望。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开始,教师设计了“投飞镖”活动,标靶的外圈6环,中圈8环,内圈10环,3名同学每人投掷1次,可能会有多少种结果?学生在活动结束后,马上发现了可能有4种情况:10环、8环、6环、0环。接着,开始第二轮投掷,还是刚才的3名同学,每人投掷2次,在投中的情况下一共会有多少种情况?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唤醒了已有的经验――四年级学习过的搭配规律,同时也对投中的情况进行了初步的、零散的思考,在不知不觉中对本节课学习的“一一列举”策略产生了需求,“怎样进行一一列举?”的问题也随之产生了。

(2)摸透心理,“顺着”学生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 小学生具有典型的好奇、好动、好玩、好胜的心理特点。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摸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一些具有“挑衅性”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产生一些“争议”,在相互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可能性”一

课开始,教师设计了“抽奖”活动:一次摸2个球,同色你赢,奖励5元奖品,异色你输,付5元摸奖费。如果是你,你会去试试吗?四年级的学生对概率有一定的直觉经验,但是这种直觉经验可能是错误的,也可能是正确的。所以,在开始时学生就呈现出了两种态度:一种是可以试一试;另一种是不了解摸奖的情况不能试。对于这样的“争议”,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思考:哪一种是我们应该采纳的意见?为什么呢?帮助学生认识到“不完整信息”(没有告诉我们摸奖球的数量)对于这个活动的影响,同时让学生主动质疑和追问:怎样才是公平的呢?不仅顺利地导入新课,切入教学主题,同时让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提出了核心数学问题,为下一步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把握生成,“逼着”学生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 实际教学中教师教的不只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准确地捕捉到学生有价值的问题和想法,迅速聚焦并重组,“逼着”学生主动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升和毫升”一课开始,出示“一杯水的量大约有多少?”的现实问题,唤起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大约250克”的重量估计,接着追问:能用毫升来表示吗?这杯水有多少毫升呢?这时学生提出需要了解“1毫升有多少”,教师迅速用量杯展示“1毫升”的水。学生新的疑问又产生了:用毫升来估计一杯水的量,该怎么办呢?接下来需要给学生一个探究的空间。这样,在学生生成的问题中,教师迅速把握住了“1毫升有多少”这一核心问题,进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