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4 21:01:4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浅谈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的原因及正确处理方法
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幼儿园 张莹
摘要:本文采用了观察法,对幼儿的告状行为从不同方面进行分析,幼儿的告状在幼儿园中很常见,教师的处理方式对幼儿今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关系。因此必须慎重,本文阐述了幼儿告状的原因,针对实际教学中幼儿告状行为处理方面存在的一定误区,给出教师如何正确对待幼儿告状行为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幼儿告状、原因、处理
“老师, ××打我!” “老师,他不收玩具!” “老师,××不和我玩!”
上述情况在幼儿园可以说屡见不鲜,孩子的告状行为看起来事小,但处理不当会影响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并会对幼儿性格和品质的形成产生影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在幼儿园的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告状行为产生的原因
通过我的观察,我发现幼儿频繁出现的告状行为是有其自身特点和多种因素造成的。这些看似小事的告状行为,其实与幼儿的身心发展十分密切,甚至会影响到幼儿以后的性格和品质。研究发现,幼儿的告状行为是有其自身原因的: 孩子“告状”其实是一种依赖心理的表现,同时,幼儿经常告状也是由他们的年龄特征决定的,儿童的道德认识还处在一个非常幼稚的阶段,道德概念和道德知识也是比较贫乏的,他们对于什么是好坏的理解带有自己直观具体的特点“跟我玩游戏”就是好,“玩具不给我玩”就是坏,孩子们会根据具体的小事、个别的现象、直接的利害去看待事情,另外,孩子年龄小,想法简单,不会去忌讳什么,心里有什么思想马上就会用情感表现出来,行动也特别容易外露,往往就是由于一点点小事,就会引起他们的不满,矛盾与纠纷也就多了起来,幼儿“告状”的这种行为并不是以检举和揭发他人为目的,更多的往往是为了在老师面前表现自己,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等等,所以“告状”也就多了起来。 二、如何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
分析总结了幼儿告状行为产生的原因,我们应正确加以引导,使孩子健康成长。那么就孩子的这些告状行为我们该怎么做呢?
(一) 教师对幼儿告状行为的错误态度和错误教学方法 1、态度粗暴 有些幼儿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很差,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用告状来解决,告状次数变多,老师也失去了耐心。当幼儿再去告状时,老师就有些粗暴了。如:“你事真多,动不动就告状。真烦”。 2、不予理睬 有些老师对于幼儿的告状很不耐烦,没有从幼儿的角度去尊重他、理解他,只要幼儿告状,不管什么原因,都会表现的不耐烦,反以简单的一句:“我在知道了”“去,我忙呢!”来应付幼儿。 3、遇事老师解决 幼儿每天告状次数之多,有些老师为避免麻烦,只要幼儿告状都是教师出马替幼儿解决,因为教师凡是都亲自处理,会让幼儿直接把教师看为是解决问题的渠道,
- 1 -
什么事都会去找老师。 4、双方都有错 这是比较常见的错误方法,老师不弄清事情是怎么一回事,既然来告状,那么两个人都有错,虽然看起来比不予理睬强。但实质上与它的性质差不多,在解决事情之后,幼儿还是不理解对错的因果,它仅仅表明事情的完结。 5、对调皮的幼儿带有偏见 遇到幼儿告状,特别是班上比较吵闹、调皮的幼儿。不问清事情的原委,就去批评调皮的幼儿,这也给其他幼儿造成误解,认为调皮的幼儿做的一定是错的。 (二)教师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1. 分清幼儿的告状动机,加以正确引导。绝大多数孩子的告状都是检举他人,
希望教师对他的是非判断作出肯定。教师应该弄清事实,肯定正确的判断。有时,孩子告状:“老师,是某某让我这样做的。”他做错了事想要逃避责任,免受批评和惩罚。教师给予孩子正确的是非判断,别人叫你做的事情也要自己想一想是否该做。若幼儿告状:“老师,某某站起来了。”“某某说话了。”这些告状都是希望老师注意自己。幼儿的高桩事想借教师作出公正的判决,从而教师应引导幼儿懂得友好与同伴相处,相互宽容。例如:(1)检举类告状的幼儿,他们以揭发检举他人的方式显示自己的优秀,其目的就是为了讨好老师,表现自己,教师遇到这种情况,不宜鼓励,更不能当着“告状”幼儿的面批评另一个幼儿,可以这样对告状的孩子说:“你知道他打人不对,这很好,那你看有什么办法帮助他呢?” (2)、求赏类告状,这是幼儿比较常见的一种心态,因为幼儿告状常会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老师不宜鼓励, (3)、为自己辩解的告状,这时老师要分清责任,该惩罚的绝不姑息,同时要让本以为告了别人的状自己就没事的孩子认识到:把责任推给别人是不对的。 (4)、保护弱者类告状行为,这是幼儿道德意识发展的表现,教师应视之为一种可喜的想象,并应及时的加以肯定、鼓励,然后应认真予以引导,与孩子共商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2. 创设丰富的活动环境,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研究结果表明,游戏活动使幼
儿喜爱的活动,而且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往往有丰富的材料可供操作,幼儿的注意力也最为集中,同伴偶尔招惹,幼儿由于专心玩也顾不上告状了。幼儿的自由活动空间非常有限,并且这些自由活动多是些过渡环节的活动,受规范约束的幼儿不能自主决定,只能消极等待。而幼儿的年龄特征之一就是“活泼、好动”,在等待过程中,自然容易“招惹”同伴,从而引发幼儿的告状行为。针对幼儿在自由活动中发生的告状行为,教师应反思所定常规的合理性,减少不必要的管理行为,并合理组织幼儿的自由活动,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活动环境。让幼儿有充足的活动空间。例如:在投放玩具时应准备充足的操作材料方便幼儿自由进行活动,避免互相争抢玩具。而在各项活动过渡时应尽量减少幼儿的等待时间,例如起床后可以安排幼儿进行歌谣复习,避免幼儿感到无聊而招惹他人引发告状行为。
3. 融进赏识教育,善于发现同伴上的闪光点。由于曾经教师固定的评价标准,
那些调皮、常“违规”的孩子经常受到批评、指责,别的孩子就会对他们产生不好的印象,经常告他们的状。作为教师应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发掘每个孩子的优点,对于特别活跃、好动的诱饵,应不失时机地为他们的点滴进步喝彩,让其他孩子知道这些好动的孩子也有他们的优点和长处,从而对这些小朋友有一个较为客观的正确认识。在活动中,引导幼儿发现同伴身上的
- 2 -
闪光点的同时,引导幼儿多学习别人的长处,找出自己的不足。教师要尽量给幼儿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和空间,鼓励和启发幼儿参与活动时互相交流、协商,引导幼儿学会分享,懂得分享,让同伴直接用商量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4. 引导幼儿学会自己解决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幼儿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具体形象
阶段,其主要特点之一是自我中心性,“倾向于自己的立场、观点认识事物,而不太能从客观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以及他人的角度认识事物。”为此,教师在解决幼儿行为问题时引导幼儿学会交往,学会运用礼貌用语来获得同伴的允许和帮助。从而帮助幼儿逐渐掌握交往的技能、技巧,学会自己解决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减少孩子对教师的依赖性。例如 :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观看动画片、听故事等,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评价其中的任务的行为,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进而减少幼儿的不良行为,也可组织幼儿通过谈话,讨论等形式,讲一些幼儿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幼儿来想办法解决,从而幼儿独立处理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进而减少幼儿告状行为,幼儿到了幼儿园其目的就是为了发展能力、认识社会、与同伴交往、学习交往技能、学会解决身边的矛盾。所以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告状行为,是非常有必要的。
5. 提高幼儿与同伴交往的能力,习得交往技能,学会自己解决与同伴交往时遇
到的矛盾和冲突。客观的说“有问题,找老师!”这句话并没有错。但是总是以教师权威来解决问题是不恰当的。首先,连续不断的告状行为,占用了教师大量的时间、精力,教师进行其他教育的时间相应减少。幼儿园是幼儿离开家庭独立面对的第一个社会机构,他的设置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交往技能,协调解决问题的技能是幼儿日后立足于社会的基石。而这些技能正是幼儿与同伴产生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味的由教师代办幼儿是得不到发展的。而根本的办法是大胆放手,让幼儿逐步学会自己解决与同伴交往是遇到的矛盾和冲突。 三、总结
教师要重视幼儿的告状,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就不难发现,爱告状的孩子总不乏可爱之处,(如:关心他人、有一定的正义感等)。不管幼儿因什么原因而告状,教师有要以尊重、理解孩子的态度认真倾听,不能用粗暴的方式来应付,在了解情况后,更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为孩子日后成为“社会的人”和“健康的人”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早期教育》2005年第一期,《4—6岁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郑怡 2. www.http://www.china-audit.com/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