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资料】四年级数学上册 六 快捷的物流运输—解决问题教案 青岛版六三制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 5:49:0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中小学最新教育资料

《快捷的物流运输——解决问题》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和对速度时间路程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生进行教学的。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用车数量日益增多,大部分学生已经积累了有关车辆行驶速度、行驶时间和所行路程的生活经验。教材在此基础上构建行程问题的数学模型,并应用这个数学模型引入解决相遇问题。

单元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实例,理解速度、时间、路程的概念以及数量关系。

2、运用模拟演示和画线段图等方法理解数量关系,初步构建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4、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单元教学重难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用画线段图的策略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构建起数学模型;教学难点是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特征,构建数学模型“速度和×时间=总路程”和“路程?+路程?=总路程”。因为相遇问题牵扯到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其中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速度、时间与路程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理解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并学会用统一的符号来表示速度。

2、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速度、时间与路程关系”的模型,并学会用这种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在发现、提出问题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问题解决意识,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会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构建路程模型,并体会路程模型的价值。 教学难点:自主构建模型的过程。 教学准备:前置性作业、多媒体课件 授课时间:2014.12.1 教学过程

中小学最新教育资料

中小学最新教育资料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看几个二、三年级时经常遇到的问题,看看谁的反应最快?最先说出答案?

1、小明平均每分钟走80米,小明从家到学校共用7分钟,小明家离学校( )米。 2、从聊城到济南共100千米,李叔叔开车从聊城出发用2个小时到济南,李叔叔平均每小时行驶( )千米。

3、小红参加60米短跑比赛,平均每秒跑10米,跑完全程共用( )秒。

师:看来这几个问题对大家来说都是小菜一碟,其实这都是我们常见一些行程问题(板书:行程问题)。有的同学就问老人,老师,这么简单地问题你还拿出来考我们干什么啊?今天啊,我们就通过解决类似的问题来总结归纳出一种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今天,物流公司的一个快递员叔叔也遇到了一些类似的问题,我们一齐来看看。(出示情境图)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师:骑摩托车的快递员要从车站出发去物流公司拿他要配送的快件,那同学们我们首先找一下他的数学信息并根据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谁来?、、、好,请你。

生汇报:摩托车平均每分钟行驶900米,从车站出发经过8分钟到达物流中心,车站与物流中心相距多少米?

师:汇报的真完整!那这个问题谁来列式子解决一下? 生:900×8=7200(米)

师:恩,式子在这里,那么这三个数分别代表的是什么呢?接下来请大家结合81页上方的橘色框里的内容自己思考一下。。一会咱们找同学汇报。 生自主思考。 生汇报:

预设1:900是每分钟行驶的米数,8是行驶的时间,7200是一共性的了多少米/是车站到物流中心的距离。(师课件展示)

师:大家听明白了没有?(明白)老师非常同意你的想法。那么还有其他更简洁的表述吗? 生:速度、时间、路程。

师:这个回答有点意思。那你能说一说“速度、时间、路程”在这个题目中具体值得是什么吗?其他同学可要认真听好了! 生汇报。

师:900在这里表示是每。。。 中小学最新教育资料

中小学最新教育资料

生:每分钟行驶的米数。(师板书:每分钟行驶的米数) 师:8是行驶时间(师板书行驶时间)7200就是。。。 生:车站到物流中心的距离。师板书

师:刚才说了有为同学的汇报有点意思,看看谁听他讲解的最认真。他说摩托车每分钟行驶的米数就是摩托车的? 生:速度

师:行驶时间就可以叫作? 生:时间。

师:车站与物流中心的距离就是摩托车行驶的? 生:路程。

师:根据上面这个关系式,我们可以得出速度、时间与路程的什么关系呢? 生:速度×时间=路程

师:我们得出了速度、时间与路程的关系。速度很特殊,特殊在哪里呢?在它的写法、它的单位。下面我们一摩托车的速度为例,每分钟行驶900米,我们呢可以怎么写? 生汇报:900米/分。 师讲解“/”的含义。

师:既然每分钟行驶的米数可以称为速度,除了每分钟,还可以是每什么? 生汇报:每小时、每秒、每天、每月、每年...... 生汇报大货车和小火车的速度,师板书。

师总结:像这样,每分钟行驶或每小时行驶的路程我们在数学上称为“速度”。 师:刚才我们得出了这样一个关系式,并且对速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可帮了快递员叔叔一个大忙。课时陈老师认为大家可以做的更棒,所以,老师把题目稍微改了改。(出示前置性作业4)

1、摩托车8分钟行驶了7200米,平均每分钟行驶( )米。

2、从车站到物流中心的距离师7200米,摩托车平均每分钟行驶900米,需要( )分钟到达。

生交流讨论,得出速度、时间与路程的另外两个关系。 生上台汇报。

师板书: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

师总结:经过大家的共同探究,我们得出了速度、时间与路程的这三个关系。其实上课前中小学最新教育资料

中小学最新教育资料

我们做的那三道简单的题目也可以运用这三个关系式解决。 三、巩固练习

同学们的大脑都告诉运转了一节课了,下面我们放松一下,老师做个调查。过山车、电动小火车、水上汽艇。 出示练习题。

生解决并说明利用的是哪个关系式。 四、课堂小结 生谈收获。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相遇问题》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实例,运用模型表演策略帮助学生理解“两个物体”“两个地方”“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结果相遇”等关键词的含义,逐步提炼形成相遇问题,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特征。

2、结合具体情境,运用摘录、表格、画图等策略引导学生整理信息,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初步构建起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进而自主解决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积极解决问题的生活经验,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及运用只是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用画线段图策略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构建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特征,构建“速度和×时间=总路程”这一数学模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授课时间:2014.12.2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感知情境,收集理解信息。

师:同学们呢,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物流中心车来车往,忙着运输货物。看,大货车、小货车也在城市与物流中心之间载着货物行驶着。(课件展示情境图中除摩托车之外有关大、小货车的信息)。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大货车平均每小时行驶65千米,小货车平均每小时行驶75千米。 中小学最新教育资料

中小学最新教育资料

生2:我发现大货车从西城往物流中心走,小货车从东城往物流中心走,他们呢对着头走。 师:你很善于观察,发现了图画中的信息。

生3:他们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板书:同时出发 相向而行) 生4:在物流中心相遇。(板书:相遇)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了有关大、小货车行驶情况的信息,那谁愿意和老师一起来表演一下他们的运动过程呢?

师:好,你来!老师当大货车,你当小货车,讲桌上的物流中心就当物流中心,好吧! 师:同学们,你们现在就是评委,大货车我和小货车xx分别从东、西两城出发,你们说预备我们就准备好,你们说开始,我们就开始走,行吗? 生(齐):行!

师:xx,同学们说预备咱俩就开始走,可以吗? xx:可以。

师:老师站xx那边,有什么问题吗? 生:应该从两个不同的地方。

师:哦,大货车从西城出发,小货车从东城出发,我么应该从两个地方出发。(板书) 师:好!我们再重新走,我站到西城,xx站到东城。你们说预备我们就准备好,你们说开始,我们就开始走。

师:待会儿,同学们仔细观察,这次又会出现什么问题? 生:老是晚走了。 师:有问题吗? 生:应该同时出发。

师:哦!对啊,我们两个必须同时出发。(在“同时出发”下面划横线。)同学们棒极了,又发现了非常重要的问题。

师:好,我们改正错误,我们俩从两地同时出发,再走一遍。有问题吗? 师:哦!我们应该面对面走才对。

师:面对面在我们数学上称之为相对而行,也可以叫做相向而行。(在“相向而行”下面划线。)

师:咱们俩就按照各位评委指出来的正确走法再走一遍吧!

师:这次走得怎么样?我们同时到达物流中心了,也就是说我们在物流中心——相遇了。 师:现在请同学们边打手势,边描述大小货车的运动过程。说给同桌听一听。 中小学最新教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