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一轮复习:第9单元 第19讲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6 9:35:1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19讲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考纲要求] (1)经济体制改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2)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经济特区的创办;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考点1| 伟大的历史转折与经济体制改革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1.伟大的历史转折

(1)背景: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 (2)内容

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②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影响: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改革 ①内容

a.经济体制: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b.管理体制:撤销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

②意义:克服了分配中平均主义的弊端,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发展,促进了城市的改革。

[易错警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的性质,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经营方式改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 (2)城市改革

①时间: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②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③内容 管理体制 所有制 分配体制 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变单一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④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①在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②在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2)过程

①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②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④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⑤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3)意义

①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

②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③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精巧点拨] 图表对比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 项目 资源配置 作 用 消极 两种体制各有优缺点,随着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的弊端日益阻碍经济发展,建立社会主认识 义市场经济势在必行 NO.2理解——学会读史·学会用史

核心问题1 经济体制改革

[史料探究]

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史料一 几千户、上万户并为一公社,实行统一核算。在这一进程中,国家无偿地占有公社的物资、土地和劳动力。上行下效。结果是国家共了集体的产,公社共了队的产,穷队共了富队的产。公社实行供给制,助长了平均主义。自留地、家庭副业、集市贸易等,都作为资本主义尾巴被割掉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史料二 我国建国三十五年来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已经初步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必须指出,这种优越性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其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人民日报》(1984年10月21日)

结合上述史料,分析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提示:旧的经营管理体制已经严重阻碍了农业发展,必须进行改革。僵化的模式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

高度集中,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 积极 计划经济 行政手段调节资源的配置 促使“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市场经济 市场调节资源的配置 提高资源的使用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