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拓展模块《一个人的遭遇(节选)》练习题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6 19:37:5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

字词梳理

1. 祈祷( ) 邂( )逅( ) ...刹那( ) 勋章( ) ..

柏林( ) 狙击( ) ..瓦砾( ) 嗜好( ) ..栖息( ) 窒闷( ) ..

一撮盐( ) 唧喳( ) ..胡诌( ) 浸透( ) ..

答案:祈qí,邂xiè,逅hòu,刹chà,勋xūn,柏bó,狙jū,砾lì,嗜shì,栖qī,窒zhì,撮cuō,喳zhā,诌zhōu,浸jìn。

2. 撮合( ) 一撮胡子( ) ..

累赘( ) 日积月累( ) ..劳累( ) .

答案:cuō,zuǒ;léi,lěi,lèi。 3. 胡( )(zhōu) ( )纱(zhòu) ( )纹(zhòu)

( )散(xiāo) ( )魂(xiāo) 云( )(xiāo) )(xiāo) ( )丧(jǔ) ( )击(jū) ( )拦(zǔ) 功( )(xūn) ( )落(yǔn) ( )命(yǔn)

答案:诌,绉,皱;消,销,霄,宵;沮,狙,阻;勋,陨,殒。 词语积累

1.

忧郁:忧伤、愁闷。 窒闷:窒息、郁闷。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喜气洋洋:形容非常欢乐的样子。

神气活现:形容非常突出地表现出得意而又傲慢的样子。 2. 径自 径直

径自:表示自己直接行动,不管他人。如:他没等会议结束就径自离去。 径直:表示直接进行某件事,不在事前费周折。如:你径直写下去吧,等写完了再讨论。 吝啬 吝惜

吝啬指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当用不用。吝惜指过分爱惜,舍不得拿出。 暴发 爆发

这两个词都是动词,都含有“突然发作”的意思,但又有细微区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辨析:在感情色彩上,“暴发”多含贬义,有讽刺味,如:此人穷困潦倒,一夜之间暴发了。“爆发”多为中性词,可用于地理现象,如:火山爆发。在表达的意义上,“暴发”是突然发作的意思,如:山洪暴发。“爆发”多指事件突然发生。

震荡 振荡

震荡:强调外力引起的动荡,也指精神受到重大影响,不能平静。振荡:①振动;②指物体运动的一种形式或电流的周期性变化。“振荡”不强调外力的作用。 资料园地

1.

二十世纪的托尔斯泰——肖洛霍夫 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作家。生于俄罗斯顿河维辛克镇克鲁日林村的一个磨坊主家庭。1918年,在中学读书时因国内战争辍学。曾当过办事员,参加过武装征粮队。1922年去莫斯科,当过工人和会计等。1923年加入莫斯科共青团作家和诗人的文学团体“青年近卫军”,发表小品文《考验》《三人》和《钦差大臣》等。1924年加入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简称“拉普”),同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胎记》。1926年中短篇小说集《顿河故事》和《浅蓝色的原野》问世。此后返回故乡,从事专业写作。

1926年,肖洛霍夫开始构思长篇巨著《静静的顿河》,14年间,四卷本分别于1928、1929、1933、1940年出版。该作品和小说主人公在苏联引起多次争论,但由于它在苏联文学史上别开生面地反映了广阔的历史画面,生动真实地表现了哥萨克民族在1912年至1922年的动荡岁月中的历史,这部小说仍然获得了广泛的声誉,并于1941年获得斯大林奖金。在此期间,肖洛霍夫还发表了《被开垦的处女地》的第一部和第二部,小说的成功使作家在苏联文学界地位进一步提高。苏联评论界称肖洛霍夫为“史诗作家”,他的作品被誉为“苏维埃时代的编年史”。

1941年6月22日卫国战争爆发,肖洛霍夫作为随军记者投入战争,先后担任《真理报》和《红星报》记者,写了不少战地通讯和以战争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其中1942年发表的《学会仇恨》对培养苏联人民仇恨法西斯的感情起了特别重大的作用。其他有特写《在顿河上》(1941)、《在哥萨克集体农庄里》(1941)和《战俘》等。短篇小说有《憎恨的科学》(1942)和《一个人的遭遇》(1956),从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和心灵创伤的角度来写战争,对战争进行反思,开拓了战争文学的新领域,在国外引起强烈反响。

肖洛霍夫自始至终参加了四年卫国战争,同战士们战斗在一起,他饱览战争的残酷、人民的苦难,深深体会到人民的感情,更何况他自己也遭遇到家破人亡的悲剧,他的母亲就是当敌机轰炸他家乡时在家门口被炸死的。在前线,他曾几次遇险。有一次他乘坐的汽车遭到敌机扫射,一颗子弹从左边射过,离他只差二三十厘米。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有一次他乘坐的飞机在着陆时坠毁,他幸免于难,但是受了重伤,导致脑震荡和内脏错位。

肖洛霍夫就是这样通过亲身经历懂得了战争,并培养了对法西斯的深仇大恨。有了这样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刻骨铭心的感情,再加上杰出的艺术才华,肖洛霍夫创作出震撼人心的战争小说,赢得了百万读者的心。

1965年,“由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肖洛霍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颁奖仪式上,他说:“我作为一个作家,无论过去和现在都认为自己的天职在于:用我过去和将来的一切作品,向劳动的人民、建设的人民、英雄的人民表示敬意……我希望我的书能够帮助人们变得更完美,心灵更纯洁,能够唤起对人的爱,唤起人们积极地为人道主义和人类的进步理想而斗争。如果我多少能做到这一点,我就是幸福的。”

2.

1965年,肖洛霍夫因其“在描写俄国人民生活各历史阶段的顿河史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力量和正直品格”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005年5月24日是俄罗斯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肖洛霍夫的百年诞辰日。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决定,2005年被命名为“肖洛霍夫年”。23日起俄罗斯各界开始举办各种活动以纪念这位著名作家。当地媒体认为,俄罗斯人隆重纪念肖洛霍夫百岁诞辰不仅因为其在文学界取得的辉煌成就,而且因他生前积极投入到各种社会活动中为人民谋利益。 肖洛霍夫创作的现实性在于作家以同情的笔调描述悲剧性的事件和人物,这正是当今作家们反思前苏联社会历史的对象。与那些因信仰而变得盲目的作家不同,肖洛霍夫保持了理性的审视和批判精神……70年过去了,中国人民对肖洛霍夫作品的关注依然热情不减。这位伟大作家永远是中国人民的良师益友。(中国学者刘亚丁《顿河激流——解读肖洛霍夫》)

3.

这篇小说发表于1956年,当时战争结束已经10年。战争结束时,肖洛霍夫遇见过一位家破人亡的军人,根据他讲述的不幸遭遇,构思成小说。

小说节选部分写的是索科洛夫从俘虏营逃回后的经历。卫国战争时期,被俘的苏军官兵,备受虐待与屠杀。索科洛夫的经历有一点例外,是因为他不但在战俘营坚持了斗争,而且机智地俘获了德军少校,押送他回到自己一方。在俘虏营,他每天都想逃回来,可是当他逃回并开始平常的生活后,却真正地体会到战争留给他的创伤。

4.

(1)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叙述语言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在叙述中,穿插抒情和议论,这些抒情和议论往往直抒胸臆,袒露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有的闪烁着口语的智慧。

(2)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索科洛夫领养孤儿凡尼亚这一部分写得很细。在写了凡尼亚肮脏的外貌后,索科洛夫叙述道:“可是他那对眼睛呀,却亮得像雨后黑夜的星星!”认领凡尼亚靠的是善意的谎言,这是因为想让这个可怜的孤儿真正地把自己当作父亲。接下来所描写的场面和人物表现对读者有着极强的震撼力。

为什么领养凡尼亚这一部分写得特别细?因为这是索科洛夫从战争创伤中走出来的重要契机。两个饱受战争创痛的人就像被飓风卷到一起的树叶,凡尼亚是索科洛夫余生的精神慰藉。他的全部希望,似乎全寄托在这个可怜的孤儿身上了,凡尼亚成了他生存的全部意义。

(3)结尾升华了主题。

小说的结尾部分写“我”和索科洛夫父子分手的情景及“我”的感慨。 索科洛夫与凡尼亚和“我”告别后,“我”的感慨是作品主题的升华。在听完索科洛夫的叙述后,“我”被索科洛夫的叙述打动了。战争的灾难给人带来了不幸,可是俄罗斯人不屈不挠的意志能够直面一切苦难。索科洛夫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却默默地接受了命运。这是作者对索科洛夫这种普通战士的高度赞扬。小说的结尾,凡尼亚的一挥手是神来之笔,若非生活中亲历,实在难以构思出这样的细节。而“我”的感受更加真切:“刹那间,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为什么不能让孩子们看到男人的眼泪?作者在这里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小说到这里实际上已经变为作者在抒发心愿:呵护孩子们的幼小心灵,为了他们不再成为孤儿,为了他们不再经历战火…… 合作探究

1.本文中,索科洛夫的命运是悲惨的,他向陌生的“我”口述自己的经历是一种什么样

探究:索科洛夫饱受战争痛苦,他的叙述始终是伤感的,然而又流露出逆来顺受、几近麻木的心情。他忠厚朴实,在苦难中他坚忍不拔,受尽摧残而心地依旧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