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饮酒(其五)》赏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8 21:04:0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精心整理

陶渊明《饮酒(其五)》赏析

饮酒(其五)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少年时代受家庭和儒经的影响,怀有兼善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由于东晋门阀制度森严,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在这样的情况下,陶渊明的理想是难以化为现实的。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这是第五首,也是最着名的一首.此诗表现了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读者喜爱它,不仅仅因为它语言浅近,结构巧妙,写景如画,意境高远,还由于它所蕴涵的深刻哲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反对\心为行役\的\物化\诗的前四句袒露了诗人能够超然出世的原因是\心远地自偏\后六句写隐逸生活的乐趣,表现了诗人弃官归田后远离尘世,醉心田园的情志,这其中既有不满现实,洁身自好的一面,同时也流露出回避矛盾,与世无争的消极情绪.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结庐\建造房屋;\人境\人们聚集的地方;\车马喧\车马的喧闹,意味着上层人士间的交往,用以指代人世间的各种纷繁杂尘.诗人将住所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嚣声.诗人紧接着就有了一问:\问君何能尔\你如何能够做到这样呢?然后自问自答\心远地自偏\意思是说精神和现实拉开了距离,超脱世俗的功名利禄,不管住在什么地方都是偏僻和宁静的.宁静在心,心不动,外边的世界就不会动.表达了作者超脱自在的生活态度.一个归隐之士的高雅情志跃然纸上.它告诉读者,诗人的心灵超然净化,使车马喧闹的环境也因之幽静僻远了,诗句蕴涵着深刻的哲理.\车马喧\不仅是实在的事物,同时也是象征.它代表了整个为权位,名利翻腾不休的官僚社会.这四句借眼前之物,谈人生哲理.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其结构设计也非常巧妙,第一句看似平淡,第二句就突然转折,造成悬念,类似\拗救\第三句借势发问,第四句给出答案,四句浑然一体,以至于以造语奇险着称的王安石都称赞说:\自有

诗人以来,无此四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写诗人之所为与所见,诗人所见乃\菊\风骨凌霜,傲然挺立的托寓之物,为诗人内心情致的物象;诗人所为乃是在自己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于一俯一仰间见其高洁的情致.\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见\居心于有意无意之间的一瞥,反射出诗人超脱冥邈,神逸方外的悠闲心情.还有一种版本将\见\字写作\望\字,苏东

精心整理

坡认为如果是\望\字,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因为\望\属于有意识地注视,缺乏\悠然\的情味.而\

悠然见南山\就好似在一种无意识之中,南山撞入了自己的眼帘.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写出了诗人\悠然\所见之景,体现了诗人宁静恬淡的主观心境.这四句不仅写出了诗人无意见山,心与物遇而进入物我两忘的情态;而且描摹出一幅自然图境,把主体的

情感化为客观的景物.难怪明人谢榛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二句是对全诗的总结.\此中\此时此地,此情此景;\真意\真趣,即人生之理,造化之趣,这是全篇之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逻辑的语言却无法体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诗人在物我两忘和同构中领悟到了一种\忘言\的\真意\这无非是在告诉读者:你们看,这归隐的生活多么美好啊!又何必要去为官,去为\五斗米\折腰这二句既可以看出老庄哲学的痕迹,也可以让人感悟到后世禅宗大彻大悟的意味.在诗的结构上,这二句提示了全诗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这首诗既抒发了归隐生活的悠闲恬静的欣悦,又蕴含着诗人对宇宙人生超然境界的向往和憧憬.此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如:\结庐在人境\是写景,\而无车马喧\是抒写超脱尘世的感受,是抒情,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尤其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交融,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为后世所称道.\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写景,但从写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将情融于景中.诗的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整首诗

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