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5 10:45:1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一编 先秦文学
·总绪
1.古代文学史总体特征:①历史:源远流长 ②作品:浩如烟海 ③作家:灿若繁星 ④观念:关乎“经济” ⑤艺术:长于抒情
2. 先秦文学的发展阶段
(1)史前文化与口头文学
文字产生以前的口头文学:上古歌谣、古代神话 (2)书写文学的萌芽:
①书面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金文、《易》卦爻辞 ②书面诗歌的萌芽:甲骨卜辞、金文、《易》卦爻辞韵语
3.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时期文学 ①诗歌:《诗经》
②散文:叙事散文、哲理散文
4.战国文化与战国文学 ①诗歌:楚辞
②散文:叙事散文、哲理散文
·第一章 上古歌谣与古代神话
一、上古歌谣
1.《候人歌》:“候人兮猗”
2.起源:无法作出科学解释,只能作出形象解释 3.基本性质:
①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以对世界的原始理解为基础,通过不自觉的集体创作而形成的一种具有艺术意味的口头部落故事,它以想象、幻想的方式和超自然的形象反映自然现象与社会生活。 ②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看:民族精神 ③从思维方法角度看:比拟类推
4.中国创世神话为何迟至三国才见诸文字记载? 受印度佛教传入的影响,中国人开始寻找自己的创世神 5.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思想影响
①探索现实的忧患精神 ②博大坚韧的抗争精神 (2)艺术影响
①奇幻神异的浪漫精神 ②悲壮崇高的美学精神 ③题材与原型的传承 ④诗性思维的启迪
·第二章 文字的产生和书写文学的萌芽
1. 萌芽状态的散文
①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 ②钟鼎文
③商周之际《易》卦爻辞
·区分《易》《周易》与《易经》
《周易》:相传系周人所作,故称。一说周系周密、周遍、周流之义,故称。 《易》:《周易》之简称,“易”有“变易”“简易”和“不易”诸义。
《易经》:广义,即《周易》;狭义,特指《周易》中与《传》(《易传》)相对而言的《经》文部分
《易经》+《易传》=《周易》
2. 萌芽状态的诗歌:甲骨文、金文、《易》卦爻辞之韵语
·第三章 《诗经》
一、西周春秋与战国时期的文化土壤与文学风貌 (一)从“神本”到“人本”
1.西周:礼乐文化建设与小一统的“前轴心时代”
2.春秋(前770—前476)“礼坏乐崩”与“轴心时代”的来临 3.制礼作乐对文献制度萌发的刺激、对经典文献生成的推动 ·讨论:春秋为何依然是“礼乐时代”? A “周礼尽在鲁”
B 尊王攘夷:多极均势下的争霸策略 C 宗族斗争留有余地
(二)战国“士文化”与战国文学风貌
战国世风与士风:尚武、尚智、尚利、尚变
二、《诗经》概说 1.“六义”
《毛诗序》中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日风,二日赋,三日比,四日兴,五曰雅,六日颂。”因承《周礼》“六诗”说。“风、雅、颂”是指《诗经》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赋、比、兴”是指《诗经》的三种基本表现手法。
风:地方民歌,包括十五国风;
雅:朝廷雅乐,用于朝会燕飨之礼,分为大雅3l篇,小雅74篇; 颂:祭祀舞曲,包括周颂、鲁颂、商颂;
赋:①直接叙事 ②直接的刻画描写 ③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代表:《豳风·七月》
比:比喻 代表:《卫风·硕人》
兴:“先言他物,引起所咏之词”。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
的开头位置,起到烘托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代表:《周南·关雎》
三、《诗经》在古代的传习
1. 先秦时期:功用主义(用诗) 2. 自汉至清:走向经学 (1)汉唐时期(考点):
西汉初传《诗》者: ① 齐人辕固 (“齐诗”) ② 鲁人申培(“鲁诗”) ③ 燕人韩婴(“韩诗”) 合称“三家诗” ——《诗经》今文学派 ④ 毛亨毛苌(“毛诗”)“毛诗” ——《诗经》古文学派 →东汉郑玄《毛诗郑笺》
·《毛诗序》的政治内容分类: 风:教化和讽谏。
雅:纠察王者的政治。 颂:歌颂赞美。 (2)宋元明时期
朱熹(宋)《诗集传》 方玉润(清)《诗经原始》 3.近代:《诗经》回归文学
四、《诗经》呈示的社会人生
1.祭祀诗与史诗 《生民》《公刘》
2.农事诗《周南·芣苢》 《豳风·七月》 (1)《七月》背诵默写文段: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2)农事诗小节
①重生意识 ②天人合一 ③家园文化与乡愁美学 3.燕飨诗 《小雅·鹿鸣》《小雅·伐木》 (1)文化特征: ①饮食文化。
②政治礼仪文化(写作目的:联络感情,巩固统治)。 ③娱乐文化。 (2)影响:
① “诗可以群”:《文选》之“公燕”诗与“祖饯”诗指明的人的社会性存在属性。 ②负面因素:口腹之欲的恣肆、庙堂文学的肇端。
4.怨刺诗 《邶风·新台》 (1)“变风”“变雅”(名词解释)
《毛诗序》认为产生于周王朝兴盛时期的风诗、雅诗安乐而平和,是为“正风”“正雅”;而产生于周王朝由盛转衰之际的风诗、雅诗,则充满怨恨与讥刺,是为“变风”“变雅”。《毛诗序》以政教得失作为标准来区分“正风”“正雅”与“变风”“变雅”,对后世影响极大。 (2)作者身份
①民间讽刺诗:国风 ②贵族讽喻诗:二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