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5 9:20:0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很多是写社会事件和社会现象,显得厚重质实,并且有些诗已开了以文为诗、以议论入诗、以学问入诗的滥觞,与严羽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妙悟”说要求已大相径庭了。所以严羽认为孟浩然“其诗独出退之之上”。
2.李贽“童心”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对后代文论有何影响?
李贽在《童心说》这篇文章中提出了“童心”说。他的所谓“童心”即是真心,是不受道理闻见即儒家正统教条熏染之心。“童心”说的内涵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童心是创作的源泉;二、童心是评价一切作品的价值标准;三、只要有童心,“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李贽的“童心”说是对封建礼教、儒家正统诗教的叛逆,是对传统的文艺思想的解放,是具有启蒙思想色彩的文艺主张。由此出发,李贽对前后七子的摹拟复古主张进行了有力的批驳,为公安派的“性灵”说提供了理论的源头。
古代文论自测题(4)(清代、近代)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金圣叹对《史 记》和《水浒传》做了比较,指出:“其实《水浒传》是因文生事,《史记》是以文运事。”
2.教材指出:李渔认为戏曲创作要“立主脑”。所谓“主脑”,是指一部戏曲的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
3.李渔的《闲情偶寄》是一部杂著,共包括八个部分,其中的“词曲部”主要是讲戏曲的创作理论。
4.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把诗歌情景结合的方式分为三种:其一是“妙合无垠”,结合得天衣无缝,无法分别;其二是“景中情”,在写景中蕴含有情;其三是“情中景”,在抒情中能让读者见到形象。
5.叶燮把创作分成“在物者”,即创作客体与“在我者”,即创作主体两个方面。 6.王士禛是清初著名诗人、诗论家,其诗歌理论的核心是“神韵”说。清人张宗楠辑其论诗之语为《带经堂诗话》。
7.袁枚的论诗著作主要有《随园诗话》,在沈德潜的“格调”说盛行之时,袁枚则以“性灵”说与之相抗。
8.沈德潜诗论著作主要有《说诗晬(zuì)语》他的诗论主张是倡导“格调”说。 9.刘熙载文艺美学方面的代表作品是《艺概》。
10.梁启超积极倡导“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前期的诗论代表作品是《夏威夷游记》、《饮冰室诗话》。
16
11.《人间词话》和《宋元戏曲史》是王国维在文学研究方面最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其中前者是他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 12.王国维词论的理论核心是 “境界”说。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王夫之的)“现量”说
在诗歌创作上,王夫之强调主体创作过程的当下性与自发性,他借用佛学的范畴提出了“现量”说。一、现量说的现在义,就是写“当时现量情景”(《明诗评选》卷四皇甫洊《谒...伍子胥庙》评语),主体置身于当下的情景当中,景是眼前的当下的景,情是当下之景触发的情。这也就是传统诗论所说的“即兴”。二、现量说的现成义,指的是创作过程的自发...性,所谓“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是说创作过程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是超思维的,“落笔之先,意匠之始,有不可知者存焉”,这一过程是自发地完成的,“笔授心传之际,殆天巧之偶发,岂数觏哉”!创作者不应该人为地从外在强制这一自发过程。三、现量说显现真实义乃是前两方面的必然结果。当下的情景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自发地运动而构成意象,...则情与景必然是真实不妄。现量说强调情景的当下独特性,强调创作过程的自发性,这就从审美对象和审美表现过程两方面保证了诗歌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2.(王士禛的)“神韵”说
王士禛诗歌理论的核心是“神韵”说。王士禛在理论上继承了钟嵘、司空图、严羽的诗学思想和南宗画论,总结了王(维)孟(浩然)以来的山水田园诗歌的艺术传统,将神韵说发展为一套有系统的诗歌理论。王士禛神韵说的中心就是说的是诗歌的审美表现方法问题。诗歌创作都面临着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该做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即诗人对主体的情感不能直接全面地陈述出来,对景物也不能作全面地精细的刻画,而应该如画龙只画其一鳞一爪,如画山水只画“天外数峰,略有笔墨”,但通过一鳞一爪,天外数峰,可以表现龙的整体风貌和无边的山水景象。这就是所谓的“镜中之月,水中之花,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这样的作品也就是有“神韵”的作品。有神韵的诗歌境界的审美特征是清和远。清指的是一种超脱尘俗的情怀,远指的也是一种玄远超越的精神。清重在景物之描绘,远重在情感之抒发。 3.(沈德潜的)“格调”说
沈德潜是清代雍正、乾隆之际的诗论家。他主张诗歌的应有“格调”,提出了格调说。体裁和音节二者就是所谓格调。体裁指的是诗歌的艺术表现方式及技巧系统,包括意象的构成方式,篇章、字句的组合方式等,体现一套具体法则。音节是字音经过选择和有规则的组合构成的语言模式,形成诗歌的音乐美。沈德潜继承了明七子派的高古之格、宛亮之调的观点,主张诗歌应该比兴互陈,反对质直敷陈;他欣赏盛唐诗的“蕴蓄”、“韵流言外”,而不欣赏宋诗的“发露”、“意尽言中”,认为诗歌应有音调美。沈德潜继承了明代七子派的某些观点,吸收了叶燮、王士禛的诗歌理论的某些方面又加以发展,是当时有影响的诗歌理论家。 4.(袁枚的)“性灵”说
17
清乾隆时期,当沈德潜的格调说盛行之时,袁枚则以性灵说与之相抗。袁枚主张尊重人的自然本性。符合人的自然本性就是真,真可以不符合正统道德,它是最高的价值标准。由此出发,袁枚的性灵说有以下几层内涵:一、性灵说要求诗歌表现“真人”的真性情。与袁枚把真当作人生的最高价值一样,真也是袁枚诗学的最高价值标准。“真人”可以突破礼教,那么诗歌也可以表现冲破礼教的真性情。诗歌所表现的可以是和道德无关的性情,只要是真性情就是有价值的。因此,他反对沈德潜主张诗歌要关乎人伦日用的正统诗学观。二、男女之情是是袁枚性灵说的重要内容。袁枚认为,诗歌表现男女之情是必然的,是天经地义的。在此立场上,他为文学史上的艳诗进行了辩护。三、诗歌在艺术上要变,要有创造性,这是性灵说的另一方面的内容。袁枚不仅强调“师新”也主张“师古”,主张在学古中变,在继承传统中求创新。克服了公安派不注意继承传统的缺陷。三、袁枚的性灵说在审美上主张风趣。风趣与王士禛、沈德潜的主张诗要庄肃相对,具有轻松、活泼、诙谐的特点。袁枚的的性灵说继承了公按派的性灵说又加以发展,具有反传统、反理学的进步意义,但袁枚的诗学理论深度不够,重大的创造也不多。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金圣叹认为《水浒传》的写作是( A )。
A.“因文生事” B.“文事并举”C.“因事生文”D.“以文运事” 2.李渔认为戏曲创作要“立主脑”。所谓主脑,是指一部戏曲的( A )。 A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 B.中心主题思想 C.创作前的构思布局 D.创作前的想象活动
3.教材认为《文心雕龙》之后理论性和体系性最强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是( D )。 A.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 B.宋代欧阳修的《六一诗话》 C.清代王夫之的《姜斋诗话》 D.清代叶燮的《原诗》
4. 提出“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的近代文论家是(C )。 A.刘熙载 B.龚自珍C.梁启超 D.魏源
5. “太白《忆秦娥》,声情悲壮,晚唐、五代,惟趋婉丽,至东坡始能复古。后世论词者,或转已东坡为变调,不知晚唐、五代乃变调也。”这段词论出自( B )。 A.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B.刘熙载的《艺概·词曲概》 C.张炎的《词源》 D.李清照的《论词》 四、阅读下面这段文论并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8
诗难其真也,有性情而后真;否则敷衍成文矣。诗其雅也,有学问而后雅;否则俚鄙率意矣。太白斗酒诗百篇,东坡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不过一时兴到语,不可以词害意。或人以为真,则两家之集,宜塞破屋子,而何以仅存若干?且可精选者,亦不过十之五六。(袁枚《随园诗话》)
1.把上面这段文字翻译成白话文。
诗难的是真实,有感情然后才能(做到)真实;否则就是敷衍成文了。诗难的是文雅,有学问然后才能(做到)文雅;否则就是鄙俗粗率了。(人们常说)李太白喝一杯酒(的功夫)就能写一百篇诗,苏东坡嬉笑怒骂{的内容}都能成为好文章:这不过是(人们)一时兴到的随口之言,不可以因这些言辞而曲解了它的本义。假如(把这些话)当真,那么,这两人的诗集,就应该塞破屋子了,而为什么也只存若干卷呢?并且可供选作精品的,也不过十分之五六(而已)。
2.这段文字说明了袁枚哪些文学理论批评观点?
此则论诗歌创作要有真情实感,这本是袁枚“性灵”说的主张,袁氏把“性情”与“真”联系起来,只有有了“性情”,才能有诗之“真”,否则只能是敷衍成文。同时,本则还论述了诗之“雅”与“学问”的关系,认为有“学问”才能做到“雅”。但即使是李白与苏轼这样的大诗人要做到既“真”又“雅”也并不容易。 五、问答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结合金圣叹关于《水浒传》的评论,你怎样理解他对文学虚构和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理论。
金圣叹评论《水浒传》有两个方面值得我们重视:一是关于小说的虚构性,二是关于人物性格的典型性。在谈到小说作品的虚构性时,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指出《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传》是“因文生事”。《史记》所处理的是现成的历史事实,这对作者就构成了限制,是一种“吃苦事”,作者的才能只能体现在对现成的史实材料的组织和处理上。《水浒传》则不然。作者可以“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即根据艺术的需要进行自由的虚构,而这种虚构性更可以发挥作者的创造才能。从纯艺术的角度,金圣叹更推重这种虚构文学。金圣叹还非常重视人物性格塑造。他指出,《水浒传》人物性格有鲜明的个性,“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有一百八样”。而且,在个性当中,也概括了一些人的共同性,“任凭提起一个,都似旧时相识”。人物性格体现了共同的个性就是典型化的性格,也就是人物性格具有了典型性。 2、王国维论词的“境界”说的内涵是什么?
王国维最具代表性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是《人间词话》,贯穿其中的理论核心是“境界”说。《人间词话》开宗明义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关于境界说的美学特征的内涵,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有具体说明:首先,“境界”具有言外之味,弦外之响,体现出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特色。其次,指出“境界”、“ 意境”具有真实自然之美。他说:“大家之作,??其词脱口而出,无娇柔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又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不
19
仅要求内容方面的情景之真,而且要求艺术表现方面自然传神,造语平淡,尽弃人为造作之痕迹。惟其如此,作品方能具有“不隔”的自然真切之美。另外,同是体现出自然真切之美的作品,王国维又从美学上根据作者主观介入程度的差异而区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并且概括说明两种境界的基本形态的美学特征是“一优美,一宏壮也”。王国维继承和融会了钟嵘、司空图、严羽、王夫之、王士禛等人的理论,同时接受了西方美学的影响,创造了境界说,因而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开始向现代转换。
李铎版笔记
二、名词解释(以“---”符号为名解题号标志) ---诗言志:这是出自《尚书·尧典》的命题;“诗言志”主要是说诗歌表达人的抱负和情感,其实质就是把诗歌看作人的心灵的表现;“诗言志”是中国诗歌理论的开山纲领,它总结出了诗歌的语言性和思想性两大特征,说明了两者的表达与被表达的关系。
---以意逆志:这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提出的命题;所谓“以意逆志”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以意逆志”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的批评原则。
---知人论世: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的命题;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知言养气:这是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提出的命题;孟子认为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这钟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作家要加强自己的人格修养,然后才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孟子的“知言养气”说抓住了人的最本质的人格蕴涵,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引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对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得意忘言:“得意忘言”是庄子在《庄子·外物》中对言义(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看法; 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 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的表达出来, 这种认识在一定的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但也有明星的局限性。不过庄子的以言不尽意为根据的“得意忘言”说对文艺创作却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往往要求以少胜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 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虚静:这是庄子在《大宗师》中提出的命题;所谓虚静就是要“心斋”、“坐忘”。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坐忘:这是庄子在《大宗师》中提出的命题。就是使人忘记一切存在,忘掉自己,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这样才能进入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也最为旺盛,而创作者不再感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