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益阳市2016_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2 10:39:3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湖南省益阳市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时量:120分钟 总分 150分

答题说明:

1.本试卷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作答时请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生请使用黑色中性笔和2B铅笔作答。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2分,每小题4分)

中国古典诗歌的美感特质与吟诵

叶嘉莹

中国古典诗歌自始即以其能予人直接的感发之力量为最基本的特色。说到作诗,一定是“情动于中而行于言”,即看到外界的景物情事使内心感动,然后用诗歌表达出来。所以说,人心是不能够死的。辛弃疾有两句词:“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意思是,每一棵松树、每一根竹子都是我的朋友,山上的一只鸟、一朵花都是我的弟兄。人就要有爱惜和关怀宇宙万物之心。

到了南北朝,钟嵘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他认为天地间阴阳二气的运行感动了万物,万物的生长变化又感动了人心,引起人性情的摇荡,而借以表现这种感动和摇荡的最好方式就是诗歌。

所谓心与“外物”的相感,乃是兼有外界时节景物(物象)与个人生活遭际(事象)二者而言的。使人心动的,除了外在的、大自然的景物外,人世间的生死离别的现象更加使人心动。如杜甫写在天宝乱离年间的诗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如果看到沿途有饥饿冻死的人,难道不会关心吗?所以,这就是我们学习作诗的一个真正的动机和兴起。学习诗,不仅使人心不死,更可以使人对宇宙万物、社会有一种关怀。

从周朝开始,我们中国人就非常注重诗歌的吟诵。《周礼》中曾记载:“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这里“兴”指读诗时应具有一种感发的能力,就是“心”只要心动,就会兴发,就有感动。因此,教学应先要培养出一种兴发感动的能力。“道”就是引导的意思,是指对于感发指向的一种导引以及告知诗歌所表达的意思。为了能对诗歌可以随时随地地感发,并且可以灵活自如地运用,于是又提出了“讽”与“诵”的要求。古人云:“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就是说诗不但要背,且读诗时还要有节奏。因为吟诵的时候,感情是随着声音而活动的;随着声音的韵律,有一种感情在内心徘徊流动。

当有了背读吟诵的训练后,就可以有“言”和“语”的练习了。“发端曰言,答述曰语。”“言”和“语”是引用诗句以为酬应对答的一种练习。举一例说明:晋国公子重耳被其父宠爱的一个姬妾所害,遂周游列国,见到秦国穆公。秦穆公背《诗经》中的一段诗,重耳也背一段诗,两个人就此结成盟友。秦穆公送公子重耳回国做国君,还把女儿嫁给他。这种以诗对答便是“言、语”。将诗歌吟诵用于外交,即“言”;用诗回答,即“语”。由此可见,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教学训练中,吟诵所占有的重要位置,以及其源流之久远悠长。(有删改)

1.下列关于诗歌“情动于中而行于言”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诗人看到外界的景物,引起了一种内心的感动,然后用诗歌的形式将这种感动表达出来,进而成为能够“情动于中而行于言”的诗作。

B.要想做到“情动于中而行于言”,人心是不能够死的。只要有爱惜和关怀宇宙万物之心,就可以写出佳作。

1

C.辛弃疾的“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这两句词充分体现了“情动于中而行于言”的特点。

D.钟嵘认为诗歌是万物的生长变化感动人心,引起人性情的摇荡的表现,也表明了“情动于中而行于言”的特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从辛弃疾的观点看,世间的每一种事物,都可以成为人类的朋友,而万物的生长变化,也都可以成为写作诗歌关照的对象。

B.杜甫写在天宝乱离年间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一种对外在的、大自然的景物的关怀。

C.作者认为,学习诗,可以使人心不死,而且,还可以使人对宇宙万物、社会有一种关怀。 D.不但要背诗,且读诗时还要有节奏。吟诵的时候,感情随着声音而活动,这样,便会有一种感情随着声音的韵律在内心徘徊流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注重诗歌的吟诵,从周朝便已经开始了,《周礼》中曾记载的“兴”,指的就是读诗时应具有一种感发的能力,就是“心”。

B.吟诵诗歌,需要心动,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培养出一种兴发感动的能力,便可以产生感动。 C.“讽”与“诵”,是在“兴”与“道”的基础上提出的吟诵诗歌的要求,可以使人达到对诗歌随时随地地感发,灵活自如运用的地步。

D.“言”和“语”是吟诵诗歌的最高要求,晋国公子重耳便是通过这种方式与秦穆公结成盟友,最终回国做了国君。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22分,选择题每道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22分)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2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2)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4.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且庸人尚羞之 (羞:害羞) B、于是舍人相与谏曰(相与:一起)

C、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因:因此) D、威信敌国(威信:威望与信誉。)

5.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4分) 例句:求人可使报秦者

A名重太山 B欲予秦,秦城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6.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廉颇的“负荆请罪”既表现了他真诚坦率、知错必改的一面,也表现了他喜爱争权夺利的一面,比较全面的塑造了廉颇的人物形象。

B、蔺相如在知道廉颇要羞辱自己的时候,采取的是退让回避的态度,或称病不朝,或引车避匿,表现了明大义、识大体和不计私怨,以国家前途为重的品质。

C、舍人的“相与谏”既表现出蔺相如对廉颇忍让的不易,也正好引出了蔺相如对避让的解释,突出了人物形象,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选文主要记述了廉蔺之间的矛盾从激化到解决的过程,作者对廉颇的忠于国家和勇于改过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7. 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1)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5分)

译文:

(2) 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5分)

译文:

(二)名句名篇默写(6分)

8、(1)在《荀子?劝学》中以蚯蚓为喻,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篇中与之相反的喻证是: , , 。

(2)李白的《蜀道难》中“ , ”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蜀道山岭之高,与李白《夜宿山寺》中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