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3 17:22:1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基于语用的读写结合“微写作”:思考与实践
作者:彭冰凌
来源:《写作(下旬)》2016年第02期
摘要:基于语用的读写结合中“微写作”活动,是以发展语言实践能力为目的,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中,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利用较短的时间抓住某一个环节或某一个节点,进行有效的微型写作活动。它是课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教学环节或一种活动方式,可出现在课堂阅读教学的任何一个时间段中,反映学生当下学用语言的状态。实现途径有:选词微写,学句微写,仿段微写,据篇微写。
关键词:微写作;选词;学句;仿段;据篇 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为此,笔者认为可以在语文课堂中展开“微型写作”活动,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语言的实践运用,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微型写作”活动中获得提升。
那么,什么是语用背景下读写结合中的“微写作”呢?“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这句话道出了语文课要读写结合的真谛。我想,基于语用的读写结合中“微写作”活动,就是以发展语言实践能力为目的,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中,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利用较短的时间抓住某一个环节或某一个节点,进行有效的微型写作活动。它可以覆盖课文学习中的一切内容,有着以下一些特点:
它是一种最实在的有一定难度的语言学用活动,是课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教学环节或一种活动方式,需要确保给予学生足够时间。微写作能够让全班每一位学生都动笔,于学生而言它是最“公平”的课堂训练方式之一。它可以出现在课堂阅读教学的任何一个时间段中,无论是课始、课中还是课末,但不允许用课外的事先写作来弄虚作假,具有可贵的学习真实性,充分反映学生当下学用语言的状态。 二
微写作与阅读教学的内容血肉相融,能有效地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它追求角度细腻、方法灵动、形式多样,它没有模式化的要求,需要教师从儿童学习语言运用的角度出发,充分挖掘文本内容,拓展“微写作”资源,表现出富有美感的教学创意,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一)选词微写,见微知著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所谓“见微知著”,文本中一些细微处、关键点,常常隐藏在重点的字词当中,经常带给读者无限的遐想和深刻的体会。教师若能带着学生用心地去发掘文本中字词的含金量,能显出阅读教学的韵昧来。“词”的着眼点众多,写作范围广,内容丰富多彩。如《秋游》一文品读之后,可请学生结合课文中描写颜色的词语进行训练,如:棉花白了,白得像____;高粱红了,红得像____;稻子黄了,黄得像____。选用几个表示颜色的词语进行想象画面后,指导学生展开描写,就把原本简单的文本语言还原成丰富多彩的画面,学生必然会对文本内在的美尽收眼前,铭记于心。
又如《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中,原来看不起徐悲鸿的外国学生看了他的作品,非常震惊。那个外国学生究竟为什么震惊?他会想些什么?这是课文留下的一个空白,而深入地理解这个外国学生的认识变化,恰恰能加深对“励志”内涵的理解。由此,可以围绕“震惊”设计一个理解性的微型写话训练:那个外国学生震惊什么?请你联系课文,写一写他心里的想法。这样就能通过语言训练“架桥铺路”,进一步从细节中感悟徐的人格魅力。 (二)学句微写,迁移建构
这是一种最基础的训练学生学用规范的语言表达形式的微型写作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有着广泛的用途。其教学资源可以说无课不在、琳琅满目。冰心在《谈点读书写作的甘苦》中说:“我常常抄袭,就是说模仿别人更好的句子。”心理学家也研究表明,给出榜样让学生学习,学习效率会高得多。因此,正确引导学生阅读范文例句,加强由读到写的迁移,让学生由不会写,到通过对文本的模仿、借鉴,把文本的表达方式转化为自己会运用的表达技能,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微写作方式。特别是在低年段孩子建构句子的概念时作用很大。
例如,学习《看菊花》这课时,孩子们第一次接触四要素齐全的句子:“星期天,爸爸妈妈带我去公园看菊花。”在读完这句话后引导孩子思考:这句话写了:什么时候?谁?去哪里?做什么?然后引导学生练习仿造用这样的四要素进行微写造句:(什么时候)(谁)(去哪里)(做什么)。有了这个句式铺垫引路,做出榜样,一年级学生对“句”的概念形成逐步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
(三)仿段微写,积累运用
这是非常实在的语言学用活动、结构分析活动、思维训练活动,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片段写作或口头表达的语言能力。其教学资源同样沉睡在课文之中,需要我们提取与运用。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诵读感悟,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点”进行练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语言、积淀语感,并且掌握写作方法。
如《桂林山水》一课在描写漓江之水的特点时,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方法,先用感叹的语气写出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然后从感觉、视觉、想象分别具体写出漓江水“静、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清、绿”的程度。在学生理解这组句子的结构和作用后,要求学生仿照句式描写一处景物。学生有的写花,有的写一场大雪后的情景,有的写天上的白云,有的写中秋之月……
学生们写得很不错:真多啊,多得满山都能看见它们摇曳的郁金香开的身姿;郁金香开得真香啊,香得很远就能闻到那一阵阵幽香;郁金香开得真美啊,美得像给大地披上了一件彩装。
这场雪真大啊,大得把树枝都给压弯了;这场雪真厚啊,厚得足足有二十厘米;这场雪真美啊,美得像给大地披上了一件银装。
接着,我请学生继续观察该段文本的表述特点。学生们会发现作者写漓江的水先从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娓娓道来,后用一个“却”字转折,运用比较的手法,突出漓江之水是多么的迷人。我乘胜追击,那你能像作者一样在刚才写的一段话之前运用比较的手法,突出你所写景物的美丽、动人吗?
学生们是这样写的:我看见过图片上那银装素裹的雪白世界,感受过电视中那大雪纷飞的迷人景象,却从未亲身体会过纷纷扬扬的雪花从天空中飘落下来的动人情景。
我看见过娇艳似火的玫瑰,欣赏过雍容华贵的牡丹,却从未看见过漫山遍野开得如此灿烂的郁金香。
学生的仿写真是精彩纷呈,不但表达了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更是把课文的经典句式结构进行了内化,并能举一反三。“微写作”有效提高r学生的语言迁移能力。 (四)据篇微写,品析提炼
即学习运用课文的篇章形式特点和构思模式,腾出时间,安排专门的“构思节点”,指导学生进行课中练笔活动。学生经常接受这样的训练,写出优美、生动、结构规范的短文将是水到渠成的事。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文章篇式”资源,同样需要我们品析、发现、提炼与运用。
《水》是一篇文学性很强的课文,很显然应归为叙事性作品。全文侧重写人。课后练习三直接指向了表达方法:“缺水给村里人带来了?苦?,可作者却具体生动地描述了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以苦衬乐”,这是一种“反衬”,是本文重要的表现手法。也是大家一眼都能看出的。但是,本文怎样写出“有水之乐”的呢?为了表现雨中痛快和一勺水的舒服,作者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 “点”怎么写?“面”怎么写?分别有什么好处?结合在一起有什么好处?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梳理归纳,完成以下学习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