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5 6:30:1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力学的第一原理,它破除了长达两千年以来亚里士多德的错误,改变了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本身还包含着力、惯性和参考系的科学概念,是物理学理论的支柱和基石。在教学中,不能把它看作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殊情况,它意在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的发现和发展。本节课采用的理想实验法,在物理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的教学设计,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和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教学重点】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识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
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不加研究、分析而只凭经验,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正确地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科学研究问题的态度。
2.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认识惯性与质量的关系。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并学以致用。
【教学准备】
小车、小球、毛巾、玻璃板、斜槽、刻度尺、木块、气垫导轨、滑块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常识导入
1.我国公安交通部门规定,从1993年7月1日起,在各种小型车辆前排乘坐的人(包括司机)必须系好安全带,为什么?
2.常见的柴油机、电动机等机器的底座非常沉重,而参加作战任务的战斗机却要抛掉副油箱以减小质量,这是为什么呢?你能解释一下吗? 情景导入
播放牛耕地的画面:牛耕地时,牛拉着犁前进;牛停止拉犁,犁也停止运动。边播放边介绍,牛拉犁,犁前进;牛停犁也停。由此看来,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不运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这个结论正确吗?
学生讨论,教师借机导入新课。 推进新课
一、理想实验的魅力 自主探究
让学生利用桌子上的器材,自主设计实验,分别研究: 1.力推物动,力撤物停。 2.力撤物不停。
供选用器材:小车、小球、毛巾、玻璃板、斜槽、刻度尺等。 学生操作时,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完成以下操作:
1.桌子上铺毛巾,小车放在毛巾上,推它就动,不推就停;
2.将毛巾换成玻璃板,或直接用桌面,把小车在桌面或玻璃板上推一下,它运动一段时间才停下来。
学生操作结束后,教师可以让一个学生说一下他的操作过程及看到的现象,由此可以得到结论。
结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为了证明这个结论的正确性,再让学生举出一些其他的实例来说明。如:蹬一段时间自行车后停止蹬车,自行车还会滑行一段距离;在冰面上踢出去的冰块要运动一段距离才停止运动;空中飞行的飞机制动后仍然还会向前滑翔;射出枪蹚的子弹等等。
既然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刚才的两个实验为什么会出现两种现象呢?矛盾出现在
哪里呢?下面用小球来做个对比实验。 实验探究
图4-1-1
A.使斜槽下端与桌子上铺好的毛巾吻合,让小球从斜槽上自由滚下,标出小球在毛巾上滚动的距离;
B.使斜槽下端直接与桌面吻合,让小球从斜槽上同一位置自由滚下,标出小球在桌面上滚动的距离;
C.使斜槽下端与桌面上的玻璃吻合,让小球从斜槽上同一位置自由滚下,标出小球在玻璃上滚动的距离。
通过观察对比实验,让学生分析实验,总结实验: 接触面越光滑,小球滚动的距离越远。
结论:运动小球停下来的原因是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为了引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教师可继续设疑:若接触面光滑无摩擦小球会怎样? 学生讨论、交流,大胆猜想。(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发散思维)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结合实验进一步总结。
结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撤物停的原因是因为摩擦力。若无摩擦力,运动物体会一直运动下去。最早发现这一问题的科学家是伽利略,他是怎样研究这个问题的呢? 播放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边播放边介绍)要动态出以下效果:
图4-1-2
A.对称斜面,无摩擦小球滚到等高。
B.减小另一侧斜面倾角,小球从同一位置自由释放要滚到等高,滚动距离越远。 C.把另一侧斜面放平,小球要到等高,就会一直滚下去。
根据这一现象伽利略得出了:运动的物体若不受力,物体将匀速运动下去。 为了验证这个理论的正确性,下面通过气垫导轨实验来验证一下: (介绍气垫导轨、光电门工作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