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5 10:20:5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语文课应贴近生活,回归常态教学
当前学生很多不喜欢语文课,都说语文课枯燥、乏味,说教的意味很浓,从心底里非常抵触,导致语文课教师很是头疼:一方面学校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学生在考试中却考得一塌糊涂。我认为导致这一尴尬局面的根源在于我们的课堂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从而使语文教育缺乏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缺乏针对性必然使得语文教育远离真实教育情境中的学生,学生的主动性自然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发挥。我根据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学体会,谈几点看法:
一、贴近学生生活体验,让“生活课堂”常态化 教育不仅需要精品课,更需要常态课。“回归生活”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语文教育的灵魂,也是新课程的生成点。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语文课堂,应力求让初中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其回归生活的过程。鲁洁教授也曾用“回归生活”来概括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潜意识里有“生活课堂”的理念,把“生活”引进课堂,把课堂还原成“生活”。生活是课程的本源,学生的常态生活更是教学的主要资源,只有走进学生生活常态,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构建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培养良好的情感,形成良好的品质。
在教学中我们应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
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让学生生活贴近常态生活。
课堂教学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要以学生现实生活为基础,而不能是书本的简单讲解,更不能回归成人的生活。只要以实际生活为基础,关注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常态生活,让课堂源于生活,课堂教学才有生命力。“常态课的评价标准可以概括为6个字――简单、平实、厚重。简单就是能让学生一学就会,平实就是学生一用就有效,而厚重则指能对学生一生有影响。” 二、结合社会实践活动,让“社会课堂”常态化 活动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教师要努力创设适宜活动的环境和条件,组织开展活动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去体验、感悟、发现、探究,从而获得认识、情感和行为各方面的发展。如在教学《消费者权益》一课时,老师事先安排好学生做好课前调查和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同学们走进超市,有的购买学习用品,有的购买生活日用品,有的购买蔬菜等等。在课堂上,同学们将自己购物的经历和经验进行交流和分享。有的同学说,我在购物时注意到尽量购经济适用的物品,有的同学还介绍了购物时还要注意食品的营养。当老师提问到:购物时还要注意什么?“安全”――不购“三无产品”。师紧接着问:“什么叫‘三无产品’?”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无产品名称及生产厂家的厂名和厂址,无生产日期和有效期的,无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的就是‘三无产品’。”同学们通过走进超市,把教学内容和要求融进了实践活
动中,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学生喜欢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参与欲,让学生真实体验,回到自然生活,感悟常态生活,让学生真正感觉学习的快乐。 三、善于捕捉课堂资源,让“真实课堂”常态化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承担着学生语文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上好常态课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但也不能重用教材,照本宣读,一节课书不离手。应该挖掘生活资源、学生资源,捕捉生活中的“源头活水”。因此,教师及时捕捉到了生活中的“源头活水”,就会让语文教学焕发生活的气息、生命的活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捕捉课堂“意外”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让课堂充满活力。如,在教学《生命的药方》一课的“说说你的心里话”环节时,×××同学泪流满面,我被这突如其来的意外“流泪”感到不知所措。立即走到他身旁,用手温柔的抚摸着他的头说:“这位同学刚才听了我的心里话,肯定有感人的肺腑之言要和大家分享。”×××含着泪向大家讲述了老师和同学帮助他一家度过难关的真实而感人故事。原来,他的妈妈是某超市一名优秀员工,可不久前检查得了癌症,他想给妈妈快乐,每天多陪陪妈妈,能减轻妈妈的病痛……。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