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情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 18:07:1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8、《慈母情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阅读提示,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反复读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慈母情深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并能联系生活实际来感受母爱的伟大。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理解文章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品析母亲外貌、动作、语言的重点语句,体会慈母情深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并能联系生活实际来感受母爱的伟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明确方法。

1、《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让我们认识了一位了不起的父亲。同学们回想一下,上节课我们是通过对父亲的哪些描写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呢?

2、这节课我们就继续运用这种方法(抓住人物语言、外貌、动作、神态等描写的句子,体会情感。)来感受梁晓声笔下的慈母情深。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运用方法,学习课文。 1、出示阅读问题,老师范读课文。

问题1: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一件什么事?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2:全文没有一句话直接说作者家里很穷,可是我们却处处能感受到他家的经济条件不好,你能找出文中描写他家庭经济情况的句子吗?试着用横线画出来。 (相机讲解铺垫的写作手法。)

问题3:当作者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他看到了怎样的场景?请你用波浪线画出来,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引导学生总结母亲工作环境差的特点,理解母亲的伟大。) 问题4:画出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和动作的句子,想一想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引导学生感悟文中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进一步理解母爱的深沉与伟大。)

问题5:我拿到了买书钱之后是怎样做的?为什么会这样做? (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三、感情升华,拓展练习 1、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继续采用抓人物语言、动作、外貌描写研究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学习了课文,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与深沉。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诵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感受他对母爱的理解。

2、朗诵《游子吟》。

3、学了本篇课文,你有什么话要对妈妈说吗?请你动笔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