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代里坊制被街巷制取代的原因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8 21:05:3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论宋代里坊制被街巷制取代的原因

纵观中国城市建设史,每一种城市形态的产生都是顺应社会发展的结果。里坊制,一种封建社会典型的居住制度,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变革,被更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街巷制取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导致这种历史变革的具体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一、里坊制的发展

里坊是中国封建社会城市聚居组织的基本单位;里坊制是中国古代统治者对居民的一种管理制度。“里”在北魏以前只是居住区的单位,四周没有围墙,北魏以后古代城市内部大都由方格网道路划分,每一方格为一里,四周环以墙垣,内部街巷两侧为民宅,同时有一定的编户和管理机构,“里”已经是一种有管理行政功能的单位了。关于“坊”,有专家认为是原始聚落为了加强防御功能而自发地聚集,然后利用先进的筑城技术建造壕沟和城墙形成新的社会组织形式,即“附城邑寨”,后来北魏都城洛阳格局为三城,附城邑寨的寨门也演变成了坊门坊墙,里坊成为了城内统治者对城内居民进行分而治之的手段。

北魏时期商品经济尚不十分发达,加上对外多战争的外部环境,军事、战争加速了经济的发展,面对从平城迁都时的人口压力,为了妥善安排复杂的人口问题,保持洛阳城内社会治安的稳定,便于控制居民,故北魏统治者采用了里坊制这种封闭的、严格的管理方式。城市格局里宫城在正中心,东西向都为整齐划一的棋盘式道路分割的里坊,贵族与普通居民都分开而居,每里开四座门,每门有里正2人,吏4人,门士8人管理里中的住户,可见当时对居民的控制是很严格的。里坊内部有十字形街,四面开门,实行宵禁,定时启闭,集中交易的市都在里坊外面,里坊制作为一种城市管理制度至此基本定型。

隋唐长安是里坊制兴盛的高潮。长安城规模宏大,人口数量达到百万,为了方便管理,长安城中的里坊数目仅有109个,但是面积之大空前绝后。里坊被周围的坊墙圈起来,并且实行宵禁,坊门在日出和日落时关闭。由于只划分了里坊范围,坊内布局十分凌乱,很多贵族以及寺庙都抢占居民的土地,居民的住宅条件很差,同时,居民的房屋建造受到了很大

限制,一般居民只能坊内开门,只有贵族和寺庙可以向大街开门,然而市都是集中于坊外的,所以居民与市的关系很不密切。这样的里坊制度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居民的居住与生活需求,盛唐以后,手工业和商业在坊内分布得越来越多,同时,不满现状的居民时不时进行“起造舍屋,侵占禁街”活动,不少居民开始向街开门。与“侵街”行为相伴的,还有对“夜禁”的破坏,唐宪宗至唐末的长安崇仁坊,已是“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 。这个时期,里坊制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到了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交通要道常出现流转商品的定期集市,商业发展往往突破城垣的限制,在城内沿河沿江地区形成商业区,或城外的“关厢”。手工业出现行会组织,同一商业往往集中在一个地区或一条街上,里坊制极大地限制了人们生活水平的发展,一种新的居住形式被迫切需要。但是朝廷却逆历史潮流而动,力图维护与恢复往昔的里坊制,于是官私双方展开了激烈斗争,这场斗争以“侵街”为标志。随着侵街建筑的增多,坊墙也因为失去作用而被蚕食。到了仁宗年间,太宗年间建立的街鼓制度被废除,里坊制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二、街巷制的兴起

隋唐末年,里坊内部布局混乱,一些小街巷已自发形成,并且为了方便居民的生活需要,已经有商业沿着街巷发展,随着侵街运动的发生,居民向街开门,

并且沿街布置商业,已经初具街巷制的雏形。北宋时,城市内的居住地区仍然分为许多坊,但是应该与长安那种封闭式的坊不同,城中没有坊门、坊墙,开封的坊已经成为一种地段名称或者行政管理的单位。为了便于管理,全城分为八个厢,设八厢管理,各户都直接向街巷开门。城内有许多集中的市,有些在城外,有的是分布于街巷上的市肆店铺,商业街繁荣发展起来。

三、里坊制被街巷制取代的原因分析

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街巷制比里坊制更能顺应时代的变化和人们的需要,街巷制取代里坊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中也不乏“盛极必衰”“物极必反”的自然规律,具体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建城制度、管理制度、军事

建城制度方面:由于漕运的发展以及军事的需要,城市不再严格遵守周礼的建城规则,不再要求十分方正规则,内部也不再强行要求棋盘式的道路以及方块一样的里坊布局。

管理制度方面:建成后周世宗时允许街道两侧种树、掘井、修盖凉棚,为以后的“侵街”打开方便门。宋太祖时的三鼓以来不得禁止行人,是对夜禁的放宽;宋徽宗时收取侵街房廊钱及废除夜禁,直至仁宗年间街鼓的取消,都为里坊制的废除提供了动力。

军事方面:庞大的军事消费加速了北宋东京城市商业的发展,民间商业活动已经不局限于东西两市,市已经突破了区域和时间的限制,并且三鼓以前的夜市此时也以合法,故东京市制名存实亡,宋太祖不禁夜市,里坊制的管理功能被大大削弱。

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

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坊市制度已经大大局限了商业的发展,屡次遭到破坏,

结果是民众可以随意朝大街开门经营商业,商业街代替了商业市区,随着市制的崩溃,瓦肆出现,民众可以夜市,并到坊外设立不同行业的商店,各种商店遍布大街小巷,坊发展到这个时期已经只是一个划分区域的单位了,也可以看到,最适合居民生活需要的就是街巷制。

3、文化——市民阶层抬头、文化活动增多

市民阶层抬头:随着科举制的兴起,在朝当官的多为平民阶级,不像以往的贵族,平民

阶级的官员更懂得人民需要什么样的制度,并且文人意识的觉醒,也使他们更能体会街巷制比里坊制更适合社会。

文化活动增多:随着市民阶级的不断壮大,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活动也逐渐丰富起来,于是充满时代色彩的市民文艺、市民活动场所开始变多,例如瓦子。也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使得街巷制的发展更加必要。

由此可见,里坊制和街巷制都是历史发展过程中顺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需要而生的,街巷制取代里坊制也是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