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驱动现代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4 3:19:0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科技创新驱动现代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作者:俞杰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5年第02期

当前,我市农业发展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快速转变期,“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关键期。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走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迫切需要农业科技的强大支撑。文章分析了国内农业科技工作面临的宏观形势,研究了临安的农业发展状况,就临安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现状进行剖析,提出了强化政策引领,突出政府主导;强化企业主体,迸发创新火花;强化平台建设,促进创新服务;强化人才培养,推进现代农民培育等四大发展对策。 一、背景与意义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结构中最大的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明显,产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是农业,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农业现代化滞后的问题仍很突出。党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这是对农业现代化的最新定位。同时。这也为我市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赋予了新的内涵,指明了新的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农业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已超过土地、劳动力及物质投入要素。要加快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的步伐,有必要借鉴和引入现代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以提高创新的效率。 二、临安农业的发展情况与存在问题

当前,我市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快速转变期。 1、临安农业产业的发展现状。

临安市土地总面积2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6.55%,耕地面积仅18766公顷,占总面积的7%,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到80%以上的典型山区市。2013年,临安市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764元,同比增长13.2%,农业总产值实现48.6亿元,比2002年增长近百分之三百。 全市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要是以笋竹加工和山核桃炒货加工企业为主,有笋竹加工企业185家,山核桃炒货加工企业257家,2013年实现笋竹加工总产值31.84亿元,已经成为全国竹笋生产、加工、销售集散中心。临安市现有山核桃总面积达46万亩,占全国山核桃总面积的40%多。山核桃常年产量均在1万吨以上,占全国总产量的50%左右,2013年实现山核桃加工产值28.4亿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临安农业产业除了一二产业发展呈稳中有升的良好态势外,三产发展更是后劲十足。临安的农业三产主要是农家乐和近年来迅速兴起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全市已有11个镇街、35个行政村,844户农家乐经营户,总床位量达到21953张,餐位数47360个,直接从业人员2528人。更可喜的是农产品电子商务得到快速发展,2013年,全市农村电子商务销售额已经形成10亿元规模,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经工商注册达20余家。 2、临安市科技创新驱动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目前,我市拥有省级农业科技企业36家,杭州市级农业科技企业26家,各级农业龙头80余家。近5年来实施“低温压榨营养山核桃油研究与产业化”、“花香龙井茶生产加工关键技术应用与产业化”等国家星火项目11项,“高山设施花卉反季节生产关键技术中试与示范”、“铁皮石斛林下栽培关键技术示范推广”等浙江省级农业成果转化项目8项,杭州市级农业科技项目56 项,获得浙江省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2项,杭州市级科技进步奖1项目,5家企业成功实施浙江省竹产业提升工程项目,有效提升了我市农产品加工、农业废弃物利用科技支撑力度。

3、临安市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业生产规模普遍较小,土地流转渠道不畅。二是农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延伸不长。以竹笋、山核桃为代表的农产品仍以鲜销为主、初级产品为主、就近销售为主。三是存在过度经营,栽培管理模式单一。过量施用化肥、竹林退化严重,山核桃林地生物多样性下降,水土流失严重。四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力资源严重不足,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偏低。一些有知识、有技术的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向非农产业转移。五是专业技术人才农技推广队伍老化,“奔五”、“奔六”现象严重。从临安市级层面看,农技推广中心50岁以上人员占现有在岗人员的比重高达47%;六是重工业发展轻农业现象一定程度存在。市、镇(街道)两级尚未建立起相应的组织机构,尚不完善对产业化进行指导、协调、研究和探索。七是农业投入力量尚待进一步提高。虽然近几年我市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各种惠农政策相继出台,但是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来说仍显不足,制约着农业科技进步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三、加强临安市科技创新驱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1、强化政策引领,突出政府主导。

1)加强资金要素保障措施,完善落实财政投入。一是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扩大范围、提高标准、完善办法,特别是要增加节地、节水、节肥及抗灾减灾等农业关键技术补贴。二是整合各部门的各级财政性专项资金,围绕现代农业的重点领域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三是建立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引导资金,鼓励各类创业投资机构发展;积极推动金融创新和资本市场发展,完善地方金融体系,促进民间资金转化为发展资本。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加强土地要素保障措施,加快推动土地流转。一是科学开发利用低丘缓坡,加大农村宅基地整理和土地复垦力度,积极盘活和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二是明晰农村集体耕地、林地、其他集体土地及资产的产权,并使产权量化到个人和村集体,保障个人和集体的土地及资产的收益权,从而为加快土地流转扫清障碍。 2、强化企业主体,迸发创新火花。

1)加大企业创新引导力度,鼓励企业积极创新。涉农政策重点向培育龙头企业创新倾斜,同时确保在坚果加工销售、高端商贸、健康养生旅游等方面引进一批创新项目。 2)加大支持企业参与或主持科技重大专项、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项目,对于产业化特征突出的重大科技项目,可由有条件的企业牵头组织实施。

3)支持企业参与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及其地方创新团队、农业科技基础条件支撑体系和区域农业科技协作体系建设。 3、强化平台建设,促进创新服务。

1)以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为重点,促进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携手,搭建区域“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2)建立完善技术产业化交易平台,行业服务平台,教育培训设施平台,提高创新服务能力。促进农技推广工作的公益性与专业化、社会化相结合,努力把农业科技服务送到田间地头。

3)加强质量、标准、认证、电商等公共平台建设,为企业提高产品质量、争创名牌、市场拓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4、强化人才培养,推进现代农民培育。

1)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不断壮大乡村科技人员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加快引进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和青年人才;重点培养一批农技推广人员和以初高中毕业生为主体的农村劳动力;对符合条件的中高等学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务农创业给予补助和贷款支持。 2)加强对农业科技工作者人员的培训。建立村级农业科技工作联络员,根据本地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市场对劳动力的技能需求,不断增强农村教育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着力提高农民对科技成果的吸纳能力和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技能。

3)强化农业科技人才实施工程。大力在科研单位培养领军人,在技术推广部门培养全能人,在农村培养新型农民人,对领军人、全能人和新型农民人做出贡献的予以表彰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