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之二 论证方法教师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3 2:05:4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二 论证方法

捧与挖 鲁迅

中国的人们,遇见带有会使自己不安的朕兆的人物,向来就用两样法:将他压下去,或者将他捧起来。 压下去就用旧习惯和旧道德,压不下时,则于是乎捧;以为抬之使高,餍之使足,便可以于己稍稍无害,得以安心。

凌厉的人们,自然也有谋利而捧的,如捧阔佬,捧戏子,捧总长之类;但一般粗人捧的“动机”,大概是不过想免害。即以所奉祀的神道而论,也大抵是凶恶的;观音菩萨倒还可爱,然而那是从印度输入的,并非我们的“国粹”。要而言之,凡有被捧者,十之八九不是好东西。

既然十之八九不是好东西,被捧后那结果便自然和捧者的希望适得其反了。不但能使不安,还能使他们很不安,因为“人心”本来不易餍足。然而人们至今没有悟,还以捧为苟安之一道。

记得有一部讲笑话的书说,当一个知县的寿辰,因为他是子年生,属鼠的,属员们便集资铸了一个金老鼠去做贺礼。知县收受之后,另寻了机会对大众说到:明年又恰巧是贱内的整寿;她比我小一岁,是属牛的。其实,如果大家先不送金老鼠,他决不敢想金牛。一送开手,怕他的姨太太也会属象。象不在十二生肖之内,但知县当然别有我们所莫测高深的妙法在。

民元革命时候,S城来了一个都督。他虽然也出身绿林大学,但还算顾大局,听舆论的,可是自绅士以至于庶民,又用了祖传的捧法群起而攻之了。这个拜会,那个恭维,今天送衣料,明天送翅席,捧得他连自己也忘其所以,渐渐变成老官僚一样,动手刮地皮。

最奇怪的是北几道的河道,竟捧得河身比屋顶高得多了。当初自然是防其溃决,所以壅上一点土;殊不知愈壅愈高,一旦溃决,那祸害就更大。于是就“抢堤”咧,“严防决堤”咧,花色繁多,大家吃苦。如果当初见河水泛滥,不去增堤,却去挖底,我以为决不至于这样。

有贪图金牛者,不但金老鼠,便是死老鼠也不给。那么,此辈也就连生日都未必做了。单是省却拜寿,已经是一件大快事。

中国人的自讨苦吃的根苗在于捧,“自求多福”之道却在于挖。其实,劳力之量是差不多的,但从惰性太多的人们看来,却以为还是捧省力。 15.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4分) 答:首先,指出人们对可能危害自己的人物常取“捧”的做法。其次,分析人们“捧”的动机。再次,用例证揭示“捧”的后果。最后,提出正确的做法,呼应开头。 16.文中的例证分别揭示了“捧”的什么后果?例证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递进关系?(8分) 答:后果:1、助长贪欲,人们反受其害;2、腐蚀人格,使之蜕化变质;3、恶性循环,造成毁灭性后果。 递进关系:揭示“捧”的危害范围越来越广,危害程度越来越重。 17.鲁迅在文章结尾提出的“挖”,包含哪些深意?(6分) 1、“挖”是“自求多福”之道;2、“挖”与“捧”一样费力,但结果大不相同;3、强调“挖”是因为当时多数人还未摆脱“捧”的惰性。

【考点分析】

高考主要考论证方法的辨识与作用分析 【知识介绍】

论述类文本主要有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其中论据有事实论据和事理论据两种,而运用论据证明观点的过程就是论证,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引申论证(又叫归谬法)

1、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真实可信,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答题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谈动情

情是诗之魂。感受于外,情动于中。先有感,后有情,情不是飞来的。感受是被动的受,情动是主动

1

的动。由感而情,由情而诗,这个程序我们都得遵守。

为什么说感受是被动的受?人活在世界上,由不得他自己。万事万物,每日每时,乱纷纷都到他的眼前来,一一逼入他的感官,叫他回避不了,不受也得受,难受也得受,所以说是被动的受。为什么说情动是主动的动?感受既多,叠累在心,人非草木,哪能无情。情是有的,看你怎样处置。熄下去了,就不会有诗了;燃起来了,就可能有诗了。或燃或熄,主动在你。如果那一缕情是合理的,是健康的,那就让它燃起来,“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

动情在先,下笔在后,这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了。郭沫若年轻时求学日本,雄姿英发,写了《地球,我的母亲》,开启一代豪风。那天上午,他在福冈图书馆看书,诗兴忽来,激动得很,难以静坐攻读。他走出图书馆,到馆后僻静的石子路上去,脱掉木屐,跣脚乱走若狂,乃至“率性倒在路上睡着,真想亲切地和地球母亲亲昵。去感触她的皮肤,受她的拥抱”。晚辈庸才如我者,从来没有雄姿英发过,更不会在下笔以前动情如此。偶有一二幸获献丑之作,都是在下笔以后才逐渐动情的。对一般初学者,要求他们动情在先,下笔在后,那是苦人所难。真能做到先有感受,下笔以后逐渐动情,就很不错了。

为了使自己动情于笔下,在写作过程中,首先必须排除周围环境诸种干扰,对眼前与主题无关的事事物物,一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以求视听寂然,如入无人之境。视听寂然之后,你就从现实的人境跃入笔下的诗境。设想你要写的那些场景事物一一复活,一丘一水都能用灵眼看见,一笑一啼都能用灵耳听见。让模糊了的清晰起来,清晰得可触可感,纵然你写的是朦胧诗。在笔下忘却现实,在诗境忘却人境。写初恋就得忘却鬓边的白发,写黑夜就得忘却窗外的阳光。此时最怕的是邻居吵架和小儿哭叫,或你的贤妻叫你去捅蜂窝煤。写作过程就是醒着做梦,梦被打断,使人心烦意乱,怪不自在,甚至难以重温。听说过可恶的催租人打断诗人的梦,使他未能成篇,只留下“满城风雨近重阳”一句的故事吗?

常人在床上睡着做梦,梦中笑,梦中哭。诗人在纸上醒着做梦,也会笑,也会哭。完全入梦以后,你的情就会在笔下动起来,你就有可能写出一首感人的佳作“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这是狄德罗的话。“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是白居易的话。中国新诗无论怎样变来变去,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也好,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也好,民歌体也好,现代风也好,明朗也好,朦胧也好,你下笔的时候,总要动情才好。情永远是诗之魂,不要忘记了才好。

(选自《流沙河诗话》,有删改)

15.第三段以郭沫若和作者自己的创作为例,论证了什么观点?这样举例有什么作用?(6分)

15.①写诗动情在先或下笔后逐渐动情都值得肯定,不必强求一律。②事例生动具体、典型,说服力强;③从不同角度举例分析,论证更加严密。评分建议:6分。每点2分。 16.第四段画线句中“诗境”的内涵有哪些?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6分)

16.①写诗时超脱现实,如入无人之境。②展开想象和联想,人事景物可触可感。 ③忘却世间俗务,进入梦一般美丽境界。 评分建议:6分。每点2分。 17.作者为什么说“情是诗之魂”、“情永远是诗之魂”?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6分)

17.①由感而情,由情而诗,没有情就没有诗。②诗歌靠情感打动感染读者,作者用自己的火去点燃读者的火。③不管形式、风格如何变化,动情才是新诗的根本。 2、引用论证: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增加文采;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雨下

阿兰(法)

我们现实的不幸已经够多的了,可偏偏还有人用想象去增添不幸,你每天至少能碰到一个抱怨他职业的人,而他的诉苦总能打动人,因为对于任何事我们 总能挑出毛病,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

你是教师,你说你教的一帮青年学生粗鲁野蛮,多么都不懂,又对什么都不敢兴趣.你是工程师,你陷没在文件,图表的汪洋大海里.你是律师,你出庭时法官不听你的辩护词,一味打瞌睡消化胃里的食物.我相信你们说

2

的都是事实,这类事情必定是真的才经常被人说到.如果说,除此之外你有胃病,或者你的皮鞋进水,我就更能理解你了,这些事情足以使人诅咒人生,咒骂别人.甚至上帝—假如你相信上帝存在。

但是请你注意,这样抱怨下去将没个完,而忧愁更会引起忧愁.因为,如果你这样帮员命运,你就增加了自己的不幸,你事先剥夺任何使你轻松发笑的希望,你的胃病只会因此加剧.假如你有个朋友总是怨天尤人,你必定会努力劝导他,让他用另一种眼光去看待世界,那你为什么不成为自己的好朋友呢.我认为人们应该学会爱自己,对 自己友好一切取决于人们最初采取的态度.一为古人说过,任何事情都有两端,选择会割破手的那一端不是聪明人的做法,要紧的是为自己辩护,而不是跟自己作对。我们每个人都有出色的辩护才能,只要我们愿意朝这个方向走,我们总能找到使自己高兴的理由。我经常观察到,人们因为一时说漏了嘴或出于礼貌抱怨自己的职业。如果引导他们讲他们正在做的和和正在发明的事情,而不是去讲他们正在承受的事情,他们就会变成兴高采烈的诗人。

天上下着小雨时你正在街上,你把雨伞打开就够了,犯不着去说:“真见鬼,又下雨了!”你这样说,对于雨滴、对于云和风都不起作用。你倒不如说:“多好的一场雨啊!”我同意你说的,这句话对雨滴同样不起作用,但是它对你自己有好处,你于是抖一下身子,从而使全身发热。因为最微小的愉快动作也会产生这种效果。这样,你就不必担心自己会因为淋雨而感冒。

对待别人也可以像对待雨一样。你说这可不容易,我说不然,这比对待下雨容易。因为你的微笑对待雨水不起作用,对于别人却能起到很大作用。仅仅由于他们效法你的微笑,这就使他们变得不那么忧郁,不那么讨厌。此外,如果你设身处地为他们想,你就不难原谅他们。马可.奥勒利乌斯每天早晨说:“今天我要见到一个追慕虚荣者,一个说谎者,一个处事不公者,一个讨厌的饶舌者。他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无知。”

16.根据前三段,概括面对不幸人们应该持有的态度。(6分)

16.不苛求完美,不怨天尤人,为自己辩护。 17.文章第四段是如何譬喻说理的?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6)

17.把“雨”比成人生遭遇的不幸,用“打开伞”比喻对这些不幸的化解。这样写生动形象地表达了面对人生不幸应有的态度,亲切而易于理解。 18.末段划线句的含意是什么?引用马可.奥勒利乌斯的话,有何用意?(6)

18.含义:对待忧郁而令人讨厌的人,也应该微笑接受。 用意:说明如果对别人设身处地地着想,就会谅解他们;增强文章说服力。 3、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答题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再谈肖邦 杨燕迪

①从某种意义上说,越是独创的艺术家,身后越难有继承者而形成“流派”,这似已成艺术的定律。这些独树一帜的艺术家,正因其别具一格而对后来者有无穷的吸引力。肖邦对后人的影响,显然很大也很多。可能最接近肖邦原貌的模仿,是早年的俄罗斯作曲家斯克里亚宾,以及早期的法国人福列。但同样明显的是,这其中没有一人曾企及肖邦音乐的那种纯净度和精粹度。

②艺术家的影响与形成艺术“流派”似是两个不同层面的东西。艺术家的影响可能是非常多面而多样的,而且因后人对某艺术家的认识之不同会有很多的改变。而艺术流派的形成,则有某些“硬性”的指标。从肖邦的例证中可以见出,在艺术创造中最具恒久价值的,往往是最个人化的创意,而不是集体性的“流派”共同点。就此而论,肖邦之后没有形成流派虽然让人惋惜或叹息,而其中确有某种命定的必然。 ③越是伟大的艺术家,其矛盾性就越深刻和复杂。不过,对于后人的理解而言,可能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看出这种矛盾性,而在于看出这种矛盾性在每个不同艺术家身上的特殊性质。李斯特的矛盾性显然不同于肖邦,他在尖锐和敏感方面不如肖邦,却比肖邦更为混杂和多面——例如他的血脉中杂耍艺人的游戏和宗教超验的追求之间,就形成难以调解的冲突。最终他的风格没能像肖邦那样形成自成一体的内在完整性,作品数量不少,但质量参差不齐。舒曼和门德尔松的矛盾性当然完全不同,前者是太不平衡,后者是太过平衡,因而都影响了各自音乐作品的深度和广度。反观肖邦,他的音乐独特处在于,所有的矛盾和冲突都被隐藏起来,好像故意引诱听众只是痴迷于其音乐外表的优雅、流畅和自如。而其实,他的音乐内部饱含着复杂的句法行进,神出鬼没的对位线条,放肆大胆的和声实验和眼界开阔的大范围形式控制。

3

④进一步看,肖邦的出新,还在于其尽善尽美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看,在艺术中求新并不难,真正的困难在于,在创新的同时还达到完美。创新与完美,这本身就是一对非常矛盾的价值。创新,意味着探险和开掘,因而粗糙、生硬和不足都在情理之中。而完美,在音乐艺术中意味着周全、妥帖和无可挑剔,经得起反复的聆听、演奏、解读和分析仍让人不觉厌倦。肖邦不仅同时满足了创新和完美的矛盾价值诉求,而且他解决这个矛盾的频率非常高——在他认可的出版作品中,大多都是极富创意而又完美无缺的第一流杰作。

⑤考虑到肖邦39岁就因病辞世,其创作盛期也就区区约二十年时间——什么是“天才”?肖邦是这一概念在艺术中的最佳注脚之一。

16.“肖邦之后没有形成流派”的原因是什么?(6分)

16.(6分)肖邦的艺术独创,身后没有继承者(答出“越是独创的艺术家,身后越难有继承者而形成流派”亦可);不符合流派的某些“硬性”的指标;在艺术创造中最具恒久价值的,往往是最个人化的创意,而不是流派的共同特点。(一点2分)

17.文章第三段写到李斯特、舒曼和门德尔松三个人,有什么作用?(4分)

17.(4分)举例论证(或举这三人为例,1分),对比论证(1分);证明伟大艺术家作品的深刻和复杂的矛盾性在每个不同艺术家身上有着特殊性质(1分)。肖邦在对于音乐矛盾性的处理方面比其他音乐家高明(“伟大“类亦可得1分)。

18.作者在文章结尾说“什么是‘天才’?肖邦是这一概念在艺术中的最佳注脚之一”,为什么?(6分)

18.(6分)肖邦是独创的艺术家,身后没有人能够企及他的高度(答出“无可企及”即可,2分);肖邦的音乐独特,音乐中的矛盾都被隐藏起来(2分);肖邦的音乐不仅创新而且完美(2分);肖邦英年早逝,创作盛期短,但作品大多是第一流杰作(2分)。(给满6分为止)

4、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更容易让读者接受和理解。

再谈面子 艾思奇

既会讲面子,必然也会丢脸。猴子戴上了花花绿绿的面具,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耍戏,的确是得意非凡。一旦戏毕了,锣鼓声停止了,就仍旧要露出一副毛脸来。这可以叫做五分钟的英雄美人,一辈子的禽兽。

表里不一致的把戏,在观众面前,迟早总要被揭穿。不是货真价实的英雄美人,不能对人民永远遮住那凶恶、丑陋、其实也很寒伧的面孔。希特勒曾挂过一块英雄脸,说要为欧洲,以至于为人类防止什么什么主义的灾害,现在丢脸了,谁都看见原来他自己才是专门制造灾害的恶魔。其下场也很凄惨,竟至消息不明。清朝的慈禧太后,专制主义的老妖精,曾戴上了美人脸来欺骗人民,说就要实行宪政,开放民主了,但人民都知道那是装门面的假招牌,所以不久之后,就来了辛亥geming,让她连她的面具一同完蛋!

人民欢迎的是真正的英雄。真正的英雄,说起来也不神秘,就是能忠实地为人民谋利益,于是自然而然地有人民拥护。劳动英雄之被称为英雄,是因为他们的努力不但发展了自己,也对周围的群众有了很大的好处。这些好处都深深刻记在群众的心中,化为高度爱戴的热忱,劳动英雄的威信,就是建立在这种真挚的群众感情之上的。这比钢铁坚固百倍,永远不会垮台。这样来说,为寡头财政资本和贵族地主耍戏的猴子英雄如希特勒之类,在劳动英雄面前,就会显得渺小极了,小到简直不能相比!

要辨别英雄美人的真和假,最好的方法,就是打一盆水来,看他肯不肯“洗脸”。挂上去的英雄脸壳和涂脂抹粉的美,越洗必然越丑陋不堪,如果是冒牌货,你立刻就可以欣赏到他那一副“恐水病”的神情。就为着这原因,专制独裁者才要仇视言论自由。真正的英雄美人,脸上的光彩,全是本来健康血液的表现,不同于只有外表的泥菩萨,一洗之后,恰恰可以把污浊的空气中所染上来的某些尘土涤净,光彩就会更焕发起来。因此,真正的人民英雄,应不怕“天天洗脸”,不怕被指出缺点,不怕自我批评。目前参议会和劳动英雄会上之所以能展开批评讨论,就因为来参加的是真正的人民代表和人民英雄。对于他们,既没有装上去的面子,也就没有丢脸的问题。

怕批评,怕丢脸,喜欢把缺点当宝贝一样深藏起来的人,在我们中间,也还不是没有。谁有这样的情形,谁就需要警惕一下:因为有了这样的毛病,虽然并不表示就是猴子,但也可能是进化不够,在身上遗留了某些猴性。不除掉这样的猴性残遗,就难于保持我们血液完全健康,难于发扬我们脸上真正的光彩。

4

(选自1944年12月16日延安《解放日报》,有删节)

15.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15.首先,从“讲面子”与“丢脸”的关系入手,论述表里不一的把戏终会被揭穿的道理;继而,赞美真正为人民谋利益的劳动英雄;接着,以洗脸为喻提出辨别真假英雄美人的最好方法;最后,联系实际,指出清除猴性的重要性。 【评分建议】6分。第一层2分,第二、三两层各1分,第四层2分。

16.画线句子中的“猴子英雄”指什么样的人?“某些猴性”的含义是什么?(6分)

16.(1)指戴着假面具欺骗人民,最终仍现出禽兽本相,下场凄惨的专制独裁者。 (2)有些人深藏自己的缺点;怕批评,怕丢脸。

【评分建议】6分。第(1)问4分,三个修饰语一个1分,中心词“专制独裁者”1分。第(2)问2分,一层1分。

17.第4段中画线内容在论述上有什么特点?(6分)

参考答案: 17.(1)运用对比和比喻手法;(2)形象地阐明了对待批评应持有的正确态度;(3)分析有深度,极富说服力,又有感染力。【评分建议】6分。每层2分。

5、类比论证

类比论证:类比论证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论两者在其他属性上也有相同或相似, 作用:类比法富于启发性,它深入浅出,使读者易于领悟抽象的道理,可使文章简练生动。

名单学

①古今中外都讲究名单学,要排出个尊卑等次来,古代叫做礼法名分,现在叫做摆平关系。排得不妥当,就要出麻烦,甚至闹乱子。所以,各种国际性的集会,以国名的首字母,ABCD来定先后,这样才能不偏不倚,大家没话说。中国则将三山五岳的英雄一律以姓氏笔画为序,免得有人叽里咕噜,彼此不开心。其奥妙都基于名单学的原理。

② 不少报章杂志上发表文章,却常以作者的社会地位、知名度安排其先后,放在显著位置或塞进边边角角,令人感到官场的名单学也侵入了文场。论资排辈的风习有时诚不可免,似乎也只宜偶尔为之,可权而不可经。倘一味遵循官场式的名单学,放弃编者的鉴别主张,虽然省心得多,但也不免和势利眼同调了。

③社会地位从来不应作为衡文的标准,可以置之不论。以知名度来论,也很难办。以写小说知名的人未必在别种文体上是高手,如果此人偶尔也写写诗歌、小品或论文,那他由小说而得的声名就和别的文体无涉,按理是不能挪用的。小说家写的诗歌、论文,就得到诗歌、论文堆里去接受检验。有名的大评论家忽然兴致来了,也写写诗歌、小说,如以其由评论家所得的盛名凌驾于诗人、小说家之上,显然有失公允。有如以造房起屋知名的大木匠师不应盖过作细木、雕花的匠师一样。梅兰芳如到粤剧班子去也挂头牌,观众是会瞠目不解的。

④再说,名作家是以某一作品或某些作品而成名,并非篇篇都是成功之作,可以压倒众芳冠冕群伦。严肃认真的作家为了珍惜自己的声誉,为了尊重读者,不太像样的东西不肯轻易示人,这样的人是有的,或很多的;但也并不见得个个如此,盛名之下不少作品其实难副者比比。更加上,报刊编者为了名人效应,而且名人拿出来的作品比较可靠也是事实,于是纷纷向为数不多的名作家索稿;有些作家疲于应付,只得草率成文,虽不一定是次货,但某些文章不如无名新人的奋力之作,也是常事。但文以人重,编者硬是将名家的任何作品都压在知名度不高或尚无声名的作家之前,文章的质量虽不能以衡器量器来测算,但亦如欧阳修所说“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大体可以见出分晓。按名按资排列,对名作家来说是僭越,对无名作家来说是委屈。

⑤话本《拍案惊奇》中有一篇《波斯胡指破鼍龙壳》,里面也有个属于名单学的排座次的情节。那位波斯国的巨商是以贸客的货单定席位的,以拥有奇珍异宝挟资丰厚者坐上席,“余者看货轻重,挨次坐去,不论年纪,不论尊卑”。于是那些有猫儿眼、祖母绿等珍宝的客商坐上座;小说中的主人公,携带着不自知其价值的鼍龙壳的文若虚“满面羞惭,坐了末位”。不料这回却大错特错了,直到筵散后开始发货,巨眼识宝的波斯老板一见鼍龙壳,才“满面挣得通红”,惭怅地忙向文若虚赔礼道歉,重新再摆较前更丰盛的筵席,尊文若虚为首座,连赔不是,以纠正先前排位不当的失误。

⑥看来,这种不论大小尊卑看货排位的名单学,倒值得文场、报章杂志效法。文章的鉴别当然不像鼍龙壳那样难,必须有识宝的高手,但评价质量也必须有一定的眼力,这点眼力也是编者所应该具备的。否则,编排文章次序的编者就成了接应宾客入座的招待员了。

(有删改)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