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 11:50:2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河南大学编辑出版专业20年概述
中国的编辑科学研究发端于上世纪40年代由广州自由出版社首次刊行的《编辑学》一书,此被视为?编辑学?启名之始。而编辑学真正被作为一门学科研究则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20年来,编辑学经历了研究的创始期、深化期、攻坚期及创立期四个阶段,其间,河南大学作为中国编辑学的一个主要研究、实践阵地,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先导与推动作用。那么,在这20年间,河南大学的编辑、出版专业理论研究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取得了什么样的研究成果、开出了什么样的实践之花呢?
一、编辑出版专业起步与发展历程
河南大学编辑出版专业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是创始期,即以学报编辑部为中心时期(1983-1990);二是发展期,即以河南大学中文系(河南大学文学院的前身)(1990-2002)为中心时期;三是成熟期,即以河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为中心时期(2002-)。
1.创始期
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集中了几位在教学、科研方面具有一定实力并热衷于编辑出版事业的骨干教师,他们兼顾教学、科研与学报编辑两方面的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编辑实践经验,也积淀了初步的编辑理论学养。1983年,应胡乔木同志关于在高校设立编辑学专业的倡议,河南大学受省教委委托开办河南省高校学报编辑业务培训班,由学报编辑部的几位教授、副教授负责授课培训青年编辑,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此期间,学报编辑部王振铎教授写了题为《文科学术论文的鉴审问题》的讲稿,1984年又应邀到教育部在哈尔滨举办的全国高校学报青年编辑培
训班讲课,课后,这篇讲稿被《全国高校学报青年编辑培训班讲义》收录,发给全体学员。
为推动编辑学研究,1985年开始,经学报编辑部主任宋应离教授提议,河南大学学报率先开设?学报编辑工作论坛?专栏,后改为?编辑学研究?专栏,这一举措反响在编辑出版学界反响强烈。近20年来,陆续刊发有关编辑学研究和编辑学教育的文章约300多篇。
1985年,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派王振铎、司锡明对北大、南开、复旦等高校就有关编辑学专业的教学情况进行了考察,为之后的研究生招生和本科教育专业的设置做好了先期铺垫工作。1986年,经河南省教委批准,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招收编辑学研究生,录取了李频、王衍诗、何玉冰三位研究生,分别挂靠在文学、教育、地理硕士点上。之后1987年又招3名。河南大学为我国招收编辑学硕士研究生最早的单位之一。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原国家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上,未设置编辑学专业。所以这两届研究生就采取?借鸡生蛋?的办法,将其专业挂靠在有关专业方向授予学位,教材就由导师们自行编写。在教学上采用听讲、自学、写作三结合的方法,在三年当中,学生既学习了较系统的编辑理论基本知识,又培养了初步的编辑实践能力,为以后从事编辑工作打下了基础。同年,河南大学批准成立了编辑学研究所,主任由司锡明担任,副主任由胡益祥和张如法教授担任,学报编辑部组成了一个由教学、科研、编辑三位一体的实体。
1987年,学报招收了首届编辑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生,他们分别来自北京、南京、河北、山东、山西、陕西、贵州、湖北、江西、河南等地,与本校编辑学研究生一起上课。
1984年,河南大学在国内首办编辑学研讨班;1987年,河南大学又与河南省社科院、河南省新闻出版局联合召开编辑学研讨会,开教育、科研、新闻、出版合作研究之先河。
这一时期,河南大学编辑出版学教育教学尚在实验招生阶段,除招收了两届研究生外,教育教学实践主要是以短期培训班的形式出现的;理论研究初具雏形,形成了以学报编辑部王振铎、司锡明、宋应离、张如法、李明山等五位教授为代表的编辑出版学研究群体,并出版了《编辑学通论》、《中国大学学报研究》、《编辑社会学》等著作,并发表了若干篇论文,为以后的理论探索与研究奠定了基础。
2.发展期
随着编辑学理论研究的进展和编辑学学科建设的需要,1986年秋,学报编辑部开始考虑与中文系共同构建本科编辑专业招生的设想。经过一段时间筹备,1990年,中文系从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88级本科生中选拔一批优秀学生作为第一届编辑学专业本科生,作为办本科编辑专业的一种实验,学报编辑学研究所的教授们参与教学工作。1992年该届学生毕业时就业去向良好。此后两年多,编辑学教育一度陷入低谷。
1992年,河南大学向河南省教委申请设立编辑学本科专业获得批准。1993年,河南大学中文系正式招收第一届本科专业编辑学研究生,按非师范专业培养,学生毕业后颁发文学学士学位。
1997年,中文系从学报接手编辑学研究生招生工作,并成立?新闻出版研究所?。
199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河南大学获得新闻学(编辑出版方向)硕士学位授予权,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从此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自1998年以来,学校为大河报、河南教育杂志社、大象出版社和青岛科技编辑协会等单位举办了在职研究生班,同时还与北京印刷学院联合办班。
总而言之,这一时期,河南大学在编辑学理论研究上获得了较大的突破,取得了一定的建树,在国内外同行业研究领域取得了颇高的学术声望;编辑出版教育也走向了正规,并且初具规模,教材比较规范,师资力量进一步壮大,学生就业形势良好。这一切就为以后的编辑出版理论研究方向与教育教学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3.成熟期
随着河南大学的合并重组步伐,学校撤系建院,2002年4月,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已经发展成熟的编辑出版学专业与新闻学专业、广播电视学专业、广告学专业共同构成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四个支柱专业,现编辑专业在读本科生 900余 人,研究生103 人。教师队伍壮大,师资力量雄厚,现在教授8 人,副教授 12 人,在读博士6 人,另外还回聘了王振铎、宋应离、张如法等业内颇有学术声望的学者做兼职教授,此外,还聘请了境内外一批知名学者为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兼职教授、客座教授,定期来讲学授课;并与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等国际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互派留学生等关系。学院设有新闻学硕士点,开设编辑出版学史论研究、编辑出版媒体应用研究、新闻理论及应用、广告理论及应用四个专业方向。2004年,新闻与传播学院还申请设立?编辑出版研究中心?,并且学校还设立了新闻编辑出版科学研究所,极大推动了河南大学编辑出版专业教育教学及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因此,不能不说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建立,是河南大学编辑出版专业发展的又一个转折点。
总之,河南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教学从?学报编辑部?——?中文系?——?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衍变历程,办学形式从零星分散地办培训班到招收编辑出版学专业的研究生再到招收该专业的本科生,从挂靠嫁接式教育到具有正式的学位授予权再到编辑出版研究中心的申请设立,正一步步由清涩迈向成熟,由简陋走向完善。
二、研究成果
积20年之发展,河南大学编辑出版教育、教学及理论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形成了一个研究群体
该群体由三部分人组成,老一代以王振铎、司锡明、宋应离、张如法等五位教授为代表,他们早在20世纪80年代学界还在争论编辑有学无学的时候,就成立了编辑学研究室,一边开展编辑出版及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一边开展编辑出版的理论研究探索,并且较早地培养了一批编辑出版学的研究生。该群体的骨干力量多是50年代大学毕业,既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兼具长期的编辑出版工作经历,在编辑学研究上觉醒早,起步快,编辑实践经验丰富,文化审美的眼光较高。如王振铎教授,从事编辑工作20多年,其编辑学理论研究成果突出,在构建编辑学的理论框架上具有开创性的贡献。因此,曾先后被聘为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新闻出版出版署编辑出版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香港大学出版商务公司编审等,现担任河南大学?新闻编辑出版科学研究所?工作,编辑学研究生导师等;司锡明教授较早提出信息智化编辑观;张如法教授撰写的《编辑社会学》出版后,被编辑界认为是?探索编辑社会关系的理论专著?;宋应离教授则是一位编辑学研究的热心倡导者与组织者,在中国学界较早出版了《中国大学学报研究》与《中国大学学报简史》,并完成了由他牵头承担的国家?八五?社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