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吆喝》教学设计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8 3:14:1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吆喝》教学设计 金堂县官仓白马学校八年级语文组 万中山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常用词语的读音、词义。 2了解作者及其对吆喝的品味分析。

3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学习作者合理介绍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 4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教学设想:1课时 讨论点拨法。

预习练习:完成《文科爱好者》“基础知识”部分练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对广告并不陌生,因为我们经常在电视、报刊、广播看到或听到它。这是我们生活的组成部分,但在从前,在我国科学技术还没有如此发达的时候,人们是怎样进行广告宣传的呢?(生答)那就是“口头广告”,通俗地说,就是吆喝。吆喝既是早期广告的一个重要形式,也是民俗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吆喝到底有怎样的韵味呢?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萧乾笔下旧北京城那悠远的吆喝声吧。

【学生活动】在你的记忆中,什么样的叫卖吆喝声让你至今难忘?给大伙学一学。 二、作者:

萧乾(1910~1999年),蒙古族,原名萧炳乾,北京人,著名记者、作家、文学翻译家。萧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国在欧洲唯一的战地记者。1955年中国作家协会授予他“抗战胜利者作家纪念牌”。主要作品有《篱下集》《梦之谷》《北京城杂议》等,译著有《尤利西斯》《好兵帅克》等。1998年10月出版的《萧乾文集》(1~10)收集了他的主要著译作。 三、展示学习目标,检查预习练习,再次疏通字词。 四、整体感悟——

1.听课文朗读磁带,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 3.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本文写的是什么内容?

.本文介绍了旧北京街大街小巷各种吆喝声。围绕吆喝声,介绍了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以及音韵节奏等。

老北京各种各样的吆喝声随处可闻,五花八门,作者介绍这些吆喝时遵循了什么样的顺序(或思路)呢?

.先按“从早到晚”的顺序介绍:大清早……白天……到了夜晚…… .再按“一年四季”顺序介绍:春、夏、秋、冬。

在清早、白天、夜晚三者中,重点写的是什么?这一时段作者写了哪几种?

写的最具体生动的是哪一种吆喝?怎样吆喝?作者怎样评价? .是乞丐。

.他几乎全部用颤音。先挑高了嗓子喊“行好的——老爷——太(哎)太”,过好一会儿,(好像饿得接不上气儿啦。)才接下去用低音喊:“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四季”这一段,写了哪几种吆喝?其中哪一种写的最具体生动?

. 春天:卖金鱼儿的;夏天:卖雪花酪的;秋天:卖柿子的;冬天:卖糖葫芦儿和烤白薯的 最具体生动的是卖柿子的。

探讨了整篇文章,体会一下,文章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 作者在对老北京街头吆喝声的娓娓介绍中,包含着怀念之情,包含着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同时也对这些口头文化遗产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有一点点地惋惜。 五、品味语言

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介绍夜晚的吆喝声,如“馄饨喂——开锅!”“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硬面——饽饽”。

介绍夜里乞丐的叫声,如“行好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介绍吆喝是一种口头广告,举例如“卤煮喂,炸豆腐哟”“葫芦儿——冰塔儿”“冰棍儿——三分嘞”等等。

这些对吆喝的描写,极富特色,从对这些“戏剧性”艺术的描写中,读者聆听到那些奇妙无比、特色鲜明的“声乐艺术”,欣赏到富有京城特色的民俗风情。 六、总结全文

吆喝其实是一种广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广告在逐渐消失。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应该注意抢救。把家乡的吆喝,或类似的文化遗产记录下来,为抢救工作做点贡献。 七、作业

完成《文科爱好者》“课内阅读”“名著阅读”“语言运用”三个板块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