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护理学试题及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21:09:5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A呼吸深慢,脉搏缓慢,体温升高,双侧瞳孔散大 B呼吸浅快,脉率增快,体温上升,双侧瞳孔不等大 C呼吸减慢,脉搏加快,体温正常,双侧瞳孔缩小 D呼吸减慢,脉搏减慢,体温上升,双侧瞳孔缩小

37.患者王某,女,60岁,心房纤颤入院,心率110次/分,心音强弱不等,心律不规则,脉率60次/min,护士测脉搏的方法是 ( B) A 先测心率、脉率,另一人计时

B一人听心率发“始”“停”测量口令,另一人测脉搏,同时测量1min

C一人测脉率,另一人报告医生 D一人发口令“始”“停”,另一人测脉搏心率 38. 测量脉搏后再测量呼吸,护士的手仍然置于病人脉搏部位是为了 (D )

A表示对病人的关心 B测脉搏估计呼吸频率 C将脉率与呼吸频率对照 D转移病人的注意力 39呼吸缓慢是指每分钟呼吸少于 (A ) A 10次 B12次 C 14次 D 16次 40. 测量呼吸的方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A测量前向病人解释取得合作 B观察病人胸腔起伏,一起一伏为一次 C成人、儿童计数30S,得数乘以2 D呼吸异常者测1min 41. 正常成人呼吸的速率为 (B )

A14~16次/min B 16~20次/min C 20~22次/min D 20~26次/min 42. 下述的观察记录中,错误的一项是 ( B)

A体温37℃ B心率/脉搏 60/90次/min C呼吸 20次/min D 血压 16/10.7Kpa 43. 关于正常呼吸频率,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 (D )

A成人16~20次/min B老人呼吸较慢 C卧床休息时呼吸较慢 D呼吸不受意识控制 44 潮式呼吸特点是 ( C)

A呼吸暂停,呼吸减弱,呼吸增强,反复出B 呼吸减弱,呼吸增强,呼吸暂停,反复出现 C呼吸浅慢,逐渐深快,再变浅变慢,呼吸暂停周而复始 D呼吸深快,呼吸暂停,呼吸浅慢三者交替出现 45 间断呼吸特点是 (A )

A呼吸与呼吸暂停现象交替出现 B 呼吸深长而规则 C呼吸浅表而不规则 D呼吸加快与呼吸变慢交替出现 46病情与呼吸异常不符的是 (D )

A高热时呼吸浅而快B脑水肿时呼吸深而慢 C酸中毒时呼吸深而慢 D巴比妥中毒时呼吸浅而快

47.某病人自诉胸闷,呼吸不畅,不能平卧,观察发现病人呼气时间长于吸气时间,呼吸费力,无明显三凹症,此种呼吸可能为是( B)

25

A大叶性肺炎 B 哮喘发作 C喉头水肿 D代谢性酸中毒 48. 下列哪项不是呼吸节律改变的异常呼吸 (C )

A周期性呼吸 B异常陈一施氏呼吸 C库氏尔呼吸 D比奥呼吸 49. 代谢性酸中毒患者异常表现为 ( C)

A吸气呼吸困难 B呼气呼吸困难 C呼吸深大而规则 D呼吸浅表而不规则 50. 在机体内对缺氧耐受性最差的器官是 (C ) A肺 B心 C脑 D 肝

51. 胸腔大量积液时出现浅而快呼吸的机制是 (B ) A呼吸中枢兴奋性降低 B患侧胸腔受压,呼吸运动受限 C支气管痉挛 D肺泡和支气管粘膜淤血 52. 下列哪项不是呼吸困难的症状 ( B)

A呼吸急促 B 呼吸缓慢 C鼻翼扇动 D烦躁不安 53. 对呼吸困难病人的护理,以下哪种做法不妥 (C )

A勤巡视,多安慰,满足其安全需要 B调节室内空气,保持适宜的温、湿度 C测量呼吸时,向病人解释,以便配合 D需要时给予吸痰和氧气吸入 54. 对痰液粘稠致呼吸困难的病人,以下哪种处理不妥 (A )

A帮助病人多翻身 B湿化吸入空气C用力叩击胸壁脊柱,以利排痰 D必要时用吸引器吸痰 55. 当一患者处于濒死期时,呼吸浅表微弱,不易观察,此时测量呼吸频率的方法是 (D ) A仔细听呼吸声响并计数 B手置患儿鼻孔前,以感觉气流通过计数

C手按胸腹部,以胸腹壁起伏次数计数D用少许棉花置患者鼻孔前观察棉花浮动次数计呼吸频率 56. 在生理情况下,血压升高不见于 (A )

A 高温环境下 B饱餐后 C饮酒后 D激动紧张时 57. 可使血压偏低的因素是 (B )

A过度兴奋 B高温环境 C过度疼痛 D睡眠欠佳 58. 使用血压脉搏仪,错误的方法是 (D )

A接通电源,接上充气插头换能器 B放于肱动脉处C手臂与心脏同一水平 D可让病人观看显示数字 59. 正常人在情绪紧张时,血压暂时表现为 ( A)

A收缩压升高,舒张压无变化 B收缩压无变化,舒张压升高 C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 D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

60. 测血压听到搏动声突然变弱或消失,此时袖带内压力 (C ) A大于心脏收缩压 B小于心脏收缩压 C等于心脏舒张压 D大于心脏舒张压

26

61. 袖带缠绕太松导致血压值偏高的主要原因是 (C )

A未注入气前血管已受压 B血流阻力减少 C有效测量面积变窄 D需要较高的压力阻断血流 62. 当从听诊器中听到第一声搏动时,袖带内压力 (B )

A大于心脏收缩压 B等于心脏收缩压 C小于心脏收缩压 D等于心脏舒张压 63. 测血压时袖带缠得过紧可使 (A )

A收缩压偏低 B收缩压偏高 C舒张压偏高 D舒张压偏低 64. 那项除外与测量血压值准确性无关的因素是 (C )

A 病人体位 B被测肢体动脉与心脏的位置C测量血压的操作者D血压计零点与心脏的位置 65. 用成人血压计袖带给幼儿测血压时,其测量的数值 ( A) A偏低 B偏高 C脉压差大 D脉压差小 66. 所用血压计袖带过窄,测量的血压值 (A ) A偏高 B偏低 C脉压差小 D脉压差大 67. 血压计的水银不足,则测出的血压数值 ( A) A偏低 B偏高 C无影响脉 D压差小

68. 某男性病员,65岁,血压值持续为21.3/13.3Kpa,应考虑为 (D ) A收缩压偏高,舒张压偏低 B临界高血压 C收缩压偏低,舒张压 D偏高高血压 69. 一病员左侧偏瘫,右上肢静脉输液,右小腿II度烫伤,其测血压部位应是 (D ) A左上肢 B 左下肢 C右上肢 D右下肢

70. 一女性,66岁,高血压病史10年,入院BP25/18Kpa,经治疗血压稍下降,但时有波动,患者紧张焦虑,护理中何项不妥 (C) A测得血压偏高时应保持镇静如血压值偏高 B应与其基础血压对照后做解释 C如实告知病人测量结果,使病人提高警惕 D向病人讲解治疗原则,给予保健指导 71. 男性40岁,主诉头晕,测收缩压21.1Kpa,舒张压12.0Kpa,应考虑 ( B) A高血压 B临界高血压 C收缩压偏低,舒张压正常 D舒张压偏低,收缩压正常 72. 用上肢袖带测下肢血压,可使 ( A)

A收缩压偏高,舒张压无明显变化 B收缩压与舒张压均明显偏高 C收缩压无变化,舒张压偏高 D收缩压偏低,舒张压无明显变化

73. 测血压时,输气球打气至肱动脉音消失时,此时袖带内压力是 (C ) A小于心脏收缩压 B等于心脏收缩压 C大于心脏收缩压 D等于心脏舒张压 74. 在测量血压的注意事项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B ) A打气不可过猛过高 B血压未听清时,立即重新注气,再仔细听

C须密切观察血压者,应尽量做到四定 D听诊器的胸件不可放在袖带下面

27

75. 以下哪种操作方法可导致血压值偏低 ( D)

A袖带缠得过松B袖带过窄 C偏瘫病人在健侧肢体测D未听清应连续重复测量) 76. 以舒张压增高显著特点的高血压常见于 (D )

A二尖瓣狭窄 B甲亢 C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D急性肾炎 二、名词

1体温是指身体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

2发热指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3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达数天或数月,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见于肺炎球菌肺炎、伤寒等。

4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内温差达1℃以上,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见于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疾病等 5脉搏短绌在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称为脉搏短绌。

6潮式呼吸是一种呼吸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转为浅慢,再经一段呼吸暂停后,又开始重复以上的周期性变化,其形态就如潮水起伏。周期可达30秒~1分钟。

7呼吸困难病人主观上感觉空气不足,客观上表现为呼吸费力,可出现紫绀、鼻翼煽动、端坐呼吸,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活动,造成呼吸频率、深度、节律的异常。

8血压是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一般所说的血压是指体循环的动脉血压。 9收缩压在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上升达到最高值称收缩压。

10间歇热温骤然升高至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个间歇,又反复发作。即高热期和无热期交替出现,见于疟疾等

11奇脉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或消失称为奇脉。

12高血压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收缩压≥21.3Kpa(160mmHg)和(或)舒张压≥12.7 Kpa(95 mmHg)为高血压。 13间断呼吸表现为有规律的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呼吸,间隔一个短时间后又开始呼吸,如此反复交替。即呼吸和呼吸暂停现象交替出现

14氧气疗法是通过给氧,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和动脉血氧饱和度,增加动脉血氧含量,纠正各种原因造成的缺氧状态,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治疗1为什么每日要观察四大生命体征?

生命体征是机体内在活动的一种客观反映,是衡量机体身心状况的可靠指标。正常人比较稳定,病理情况下极其敏感。通过认真仔细地观察生命体征,可了解机体重要脏器的功能活动情况,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为预防、诊断、治疗、护理提供依据。 2 高热病人应如何护理?

①降低体温,可选用物理或药物降温的方法。②加强病情观察,定时测量体温,高热时每4小时测量一次,注意发热类型、程度及经过,及时注意呼吸、血压、脉搏的变化。有无伴随症状。③补充营养和水分,补充高热的消耗,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促进毒素的排泄。④注意休息,加强皮肤、口腔护理⑤作好心理护理,满足病人心理需要,给予心理安慰。 3 试述陈—施呼吸的发生机制。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