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课程《中外教育史》试题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9 12:56:1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试卷封面

姓 名: 单 位:第一中学 专 业:数 学 考试科目:中外教育史 考试分数:

2013年9 月4 日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考试试卷评分表

题号 1 2 分数 签名 课程名称中外教育史 姓名 单 位第一中学 专业数 学 2013年9月4日 3 4 5 6 7 8 9 10 1 / 9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总分 评阅教师签字: 年月日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班《中外教育史》考试试卷

一、简答(每小题15分,总计60分)

1.简述中国古代蒙养教材的种类及编写特点

答:所谓蒙养教材,主要是指小学阶段所用的教科书。蒙养教材的种类如下: 1)识字教学的课本 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最为著名。是识字教材的三部力作,人们通常将它们合称“三、百、千”。 2)诗文教学的课本 以【《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唐宋八大家文钞》等最为著名。这类蒙学读本的最大特点是既能培养儿童的文学才能,又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志节,尤其有利于儿童感受美、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发展。 3)历史教学的课本

如《历史蒙求》等,它是一部通史性的历史蒙学读本,在当时很有影响。这些教材往往通过传授历史知识向儿童灌输封建正统思想、忠君思想,以及古代爱国主义思想。

4)名物教学的课本 如宋代的【《名物蒙求》】,在当时比较著名。其内容包括天文、地理、鸟兽、草木、日用器皿等。如“物有知者,鸟兽之属,物无知者,为草为木。”这是介绍有关鸟兽、草木知识的。 5)道德教育的课本

对儿童进行伦理道德教育,一直是传统启蒙教材的核心内容。专以宣传程朱理学为主的启蒙教材,有朱熹的学生程端蒙所作的《性理字训》。专门进行道德行为规范训诫的伦理类蒙学读本,以《弟子规》为典型代表。 蒙养教材的编写特点

1) 寓思想教育和其它各种教育于识字教学之中,使儿童在识字的同时受到教育和增长知识。

2)考虑儿童的兴趣和特点。古代蒙学读本,韵律自然,颇有情趣,易于记诵,适应了儿童的兴趣和特点,而且很多故事颇具教育意义。 3)注意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百家姓》和《名物蒙求》等成为蒙学的“恒用之书”,主要在于“方便日用”。

4)重视汉字的特点。在编写教材的时候采取韵语或对偶式,使之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既方便诵读和记忆,又能提高儿童的兴趣。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2.简述朱子读书法的主要内容

答:朱子读书法的主要内容共六条:一曰循序渐进,二日熟读精思,三曰虚心静虑,四曰切己体察,五曰著紧用力,六曰居敬持志。现就各条分述如下:

2 / 9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列朱子读书法之首。朱熹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 朱熹举学习《论语》、《孟子》二书为例,具体地说明了读书必须有序,不可杂乱躐(lie 踩,践踏的意思)等。他指出:“以二书言之,则先《论》而后《孟》,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以一书言之,则其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如是循序而渐进焉,则义定理明,而无疏易凌躐之患矣。”说明读书学习应该遵循一定的顺序,不要杂乱无章,应该先读懂这一本,再读那一本,只有如此,才能“自浅以至于深,自近以至于远。”达到“意定理明”。另外,读书学习要扎扎实实地打好读书的基础,反对急于求成。 他认为,如果读书不循序渐进,匆促急迫地进行,那就不能求得融会贯通。 熟读精思

朱熹认为,读书既要读得熟,又要思之精。他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这说明,他对学生读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朱熹根据自己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一整套有关熟读与精思的经验。在熟读方面,他要求学生要字字读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他还要求学生不可牵强暗记,应多读遍数,他认为读书“百遍时自是强五十遍时,二百遍自是强一百遍时。”遍数读够了,没能成诵,要读至能够成诵;若已成诵,但遍数不够,仍要读够遍数。在精思方面,他强调读书必须认真思考,逐字逐句地弄懂求通。为了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他提出了一个思考问题的公式:无疑——有疑——解疑。他认为,学生开始读书时不知有疑,其次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之后疑渐渐解,最后达到完全无疑,乃至融会贯通。这里所说的从无疑到有疑,即是发现问题的过程;从有疑到解疑,则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无论发现问题还是解决问题,都需要勤于思考和精于思考。 【虚心涵泳】

朱熹强调读书学习应悉心理会作者本意,不应先入为主,妄意猜度。为了纠正“先入为主”和穿凿附会的毛病,朱熹主张读书必须有虚心的态度,提出读书必须平心静气地寻求书中的道理。他说:“观书但当虚心平气,以徐观义理之所在,如其可取,虽世俗庸人之言,有所不废。如有可疑,虽或传以为圣贤之言,亦须更加审绎,自然意味和平,道理明白脚踏实地,动有依据,元笼罩自弃之患矣。” 切己体察

朱熹认为,读书不能仅在纸面上做功夫,而应心领神会,身体力行。朱熹主张“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这里所说的“当体之于身”、“自家身上推究”,实际上就是切己体察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儒家传统的为学方法,朱熹之所以强调这个问题,是因为当时的士人有违于此。

在朱熹看来,读书穷理不能专在纸上求,还要在自己身上求,不能专在嘴上说,还要体现在行动中。切己体察的功夫,就是要把圣贤之言,变成自己的信念,见诸于自己的行动。 著紧用力

朱熹反对学习时心不在焉,松松垮垮,而是要求学生有一种紧迫感,危

3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