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4 11:44:0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如何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作者:王生万 张芙蓉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2年第40期
摘要: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来说的。著名思义,应试教育是为了应付考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为了提升素质的教育。应试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考学和升学,是为了让学生拿到一张显赫的文凭;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问题,是在前些年举办的国际奥林匹克学科考试竞赛中反应出来的。中国选送参加奥林匹克考试竞赛的中小学优秀学生在考试中成绩每每都拿第一,可是中国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却赶不上日、美等国的学生,这种状况致使人们不得不对中国的现实教育状况进行深刻的反思与反省。为什么考试成绩这么优异,素质却如此低下?为什么学历如此之高的中国大学生和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却赶不上别人?究其原因,在于中国的教育是应试教育而不是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教育。
关键词: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能力和素质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1-0122-03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作为科技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学习和引进西方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是第一要务,能够把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弄懂吃透如实传授给学生就算不错了。如今,中国的经济已经发展起来了,很多产业的生产能力已经相继出现过剩;能源与环境问题也摆在了面前;当前正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与可持续性发展等问题;世界性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给人们形成了无形的心理压力。人们把解决这种种问题的希望寄托在新一轮的科学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上。
科技的基础在于教育,要实现科学技术的革命,必须要从教育开始。产业要升级,科技要革命,教育教学也要实行转型升级。教育教学的转型升级,其内容就是要把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型升级到素质教育上来,把从传统的传承性、学习型教育转型升级到以探索研究型和创新型为主导的教育教学上来。为了适应这种转型,不但教材的内容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要实行改革,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也应该实行相应的改革。怎样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每一个教育学专家和普通教师们都在思考的问题。这此作者也想发表一下自己的拙见。 一、“素质教育”中的教师
要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首先必须要搞清楚什么是“应试教育”、什么是“素质教育”的问题。作者认为,“应试教育”就是以往那种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简单的灌输式的教育教学方法。简单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出传承性、后继性的人才来,但不能够培养出具有超越性和创造性的人才来;可以培养出“听话的好学生”,但不能培养出敢于纠正老师错误和超越前人成果的人才来。素质教育是启发智慧的教育,是增强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教育,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是发挥学生主动性和自主性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与创新意识的教育。既然素质教育不同于应试教育,那么素质教育就应该有不同于应试教育的教法,就应该要求教师转变思想观念,改变以往那种简单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素质教育中的教师角色,应该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来“构建知识体系”,而不是简单地传授和灌输那些程式化的所谓知识。应该多回答学生提出的“为什么”,多回答“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问题,少说“就是这样”的话,杜绝说“书上就是这样讲的”、“书上有标准答案”、“不懂你就给我背下来”之类的话。
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是创造力的根源,尤其是孩子们的好奇心,虽似天真,甚至于可笑,但它却是难能可贵的。如何正确地对待和引导孩子们的好奇心,让这种好奇心永远存在着,并且能够变成将来改造世界和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革命性力量,决定于教师的教学方法。
素质教育中的教师,要正确处理好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理解与接受的关系。探究的目的是为了打消疑虑,是为了搞清楚“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问题。只有打消了疑虑才能够更好的理解,只有“理解”了,搞清楚弄明白了,说出了“噢,原来如此!”的话,他才能够愉快地接受下来。只要愉快地接受下来了,背诵、记忆也就不是什么难事情了。
教师要多给学生讲一讲“科学史”,讲一讲科学发展中的“成功与失败”,多讲一讲科学家的故事。历史是发展的,人类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认识有一个从不清楚到清楚、不明晰到明晰、不深刻到深刻的过程。教师应该给学生讲明白:人类的认识在哪些方面已经很清楚很明白了,在哪些方面还不够清楚明白、需要继续探索和研究,在哪些方面还一无所知、束手无策,以便给学生们留有余地,鼓励学生们好好学生,以便将来能够攻克这些难题。
在知识的探索方面,教师要给予学生平等发表自己见解的权力。要破除那种愚忠愚孝式的教育,改变“听话就是好孩子”的观念,要正确对待和引导学生的叛逆精神。要求学生坚持真理,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敢于怀疑前人,不唯书,不唯上。要培养学生敬服道德和忠于真理的品质,而不是忠于权威和忠于偶像。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常规与定论,鼓励他们发扬勇于探索和超越权威的勇气。 二、“素质教育”的教材
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要想推行真正的素质教育,就必须要有适应素质教育的教材。
应试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应对考试,而为了应对考试就需要让学生们去做大量的习题,故此使学生们的作业负担越来越重,书包越来越沉。有些学习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自己不会做,但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和摧逼,就只有偷偷地去抄袭了,有些有钱的学生甚至于会掏钱雇佣别的学生来为自己抄袭作业。这就是应试教育的弊端,甚至于可以说是应试教育的悲哀。前几天我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到了一个亲戚家的学生,刚刚期中考试结束,就发出了“这几时熬到头呢!几时才能放假呢!”的感叹。才多大年龄,就厌学到了如此程度,真让人很惊讶!
科学的发展往往是先观察到它的现象,后才推断和琢磨它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比如磁铁、磁针,古人早把它用做指南针了,可它的“内部机理”或“微观原理”到近代才被人们弄清楚。比如火的燃烧、煤炭这种所谓的“黑石头”究竟是怎么形成的等等。
再比如,古人对日食和月食现象都曾亲眼看到过,可就是无法解释它是怎么回事。那种歪曲的迷信的解释曾经占据了人们的头脑有多长时日!
现在也有很多自然现象,比如地震,虽然人们都曾经历过,但还是弄不清楚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没有完全掌握它的规律,无法准确地预测它。
素质教育的教材应该多一些定性的分析,少一些定量的计算,在定性的分析中首先让学生弄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再说。在文史类中应该多一些对时代背景、人物性格的讲解和分析,少一些背诵和记忆。应该给学生多留一些发问的空间和讨论的余地,少一些“标准答案”和死记硬背。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所谓的科学理论也不是尽善尽美的,对科学理论的解析和阐述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比如,对电池正极与负极的规定,只是人为的,并不准确。要给学生讲明白:承担电力传输的载体是金属中的电子,在导体中并没有正电荷的移动,电池的正极只不过是电子回归的地方罢了,在正极中并没有正电荷的输出,正极的命名只不过是人为的规定罢了。在教学中我发现,由于这个问题没有给学生讲清楚,故此在讲到“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与“三极管”的放大原理时就会把学生们给搞糊涂,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弄得是“满头的雾水”!
我认为,素质教育的教材应该多加一些定性分析的内容,多加一些让学生发问和讨论的空间,少一些定量的计算,为此要缩减习题的数量。应该多一些试验课和讨论课,让学生们在自由讨论中相互交流和沟通,让教师在回答学生的“为什么”、“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中增长他们的学识。让学生在探究中理解,在理解中接受。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他们所学的知识“活起来”,变成有用的知识,进而转化为将来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智慧。 三、“素质教育”的考试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起始于隋朝,其目的是为了科考取仕。科举制度是一种公平、公正和公开的选拔与录用人才的制度,它比在此之前的“察举制度”优越了很多。中国的科举制度被后来的西方人发现,认为特公平、特先进,学习并推广应用于西方国家,发展演变成了他们的“文官取仕制度”。中国的科举制度之所以在近代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被当做并斥之为“腐朽的封建文化”,原因有二:一是考试内容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近代的西方已经发展进化到了蒸气机和电力时代,近代的工业文明在洋枪洋炮的护卫下已经打开了古老的中华帝国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