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经典实验复制——守恒实验报告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9/25 7:23:3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再探守恒实验 1

再探守恒实验

摘 要 本实验重复检验皮亚杰的守恒实验,从湛江市寸金中心幼儿园和湛江市第十六小学二年级随机抽取115名3——10岁的小朋友作为被试,采用卡方检验测查儿童守恒能力的发展情况,了解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年龄的增长,二年级的儿童比幼儿园儿童获得的守恒能力多;2. 儿童理解守恒概念的能力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3. 性别与各守恒能力具有显著差异,男孩在糖果守恒和重量守恒上有优势;4.数量守恒,糖果守恒易习得,而长度守恒、液体守恒、重量守恒存在不同差异。

关键词 儿童;前运算阶段;守恒实验

1引言

守恒(conservation)是指即使在物体外观改变的情况下,它特定的自然特征数量、质量、长度、重量、面积、容积或体积等仍保持相等。守恒实验是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创设的,主要用来考察前运算阶段儿童(2-7岁)的思维特征,其中最著名的是液体守恒实验。他当着儿童的面,向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杯A和B中注入相同高度的水,并问儿童两个杯子中的水是否一样多,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由实验者或儿童将A杯的水倒入另一个较矮且粗的杯子C中,问儿童:A杯和C杯中的水是否一样多?回答一样多的才是掌握了守恒观念。皮亚杰发现,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往往用直觉而不是逻辑的解决方法,因片面性和缺乏可逆性而无法达到守恒,只是感觉范围内的推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而具体运算阶段(7-11或12岁)的儿童建立了“守恒”的能力,思维“可逆性”发展,限制在具体事物上的思维,和对数字理解。由此看来,守恒观念的发展和掌握是儿童从前运算阶段发展到具体运算阶段的一个重要指标。根据守恒实验,皮亚杰界定了各守恒观念形成的时间和顺序:数的守恒(6.5-7岁);质量守恒(7岁以后);距离和长度守恒(7.5-11岁);面积守恒(7.5岁);体积守恒(7-11,12岁)。这些年龄都接近于或者为皮亚杰定义的具体运算阶段。

皮亚杰创立了认知发展这个领域,引进了它最重要的一些概念,确定了它所研究的绝大部分领域的研究方向,并且给予我们一些使这个领域别具特色的最有用的理论。越来越多的,被称为新皮亚杰主义者继续重复皮亚杰研究。他们在比较宽泛的意义上,继续反思其提出的问题和验证。如Tomlinson keasey等人(1979)对儿童的“运算”做了4年的追踪调查,结果表明儿童掌握各种“守恒”——物体的量不随物体形状的改变而改变——有一定的顺序。最先掌握的是数目守恒(6-7岁),接着是物质守恒和长度守恒(7-8岁)、面积守恒和重量

1

再探守恒实验 2

守恒(9-10岁),最后是体积守恒(12岁)。此研究结果与皮亚杰基本一致。 但是也有一些研究者发现皮亚杰对儿童发展年龄阶段的估计低估了幼儿在一些具体任务方面的信息处理能力,高估了青少年时期的能力。在今天看来,他的实验使用了较小的样本、对额外变量的不充分控制,且落后的实验处理技术,可能与这些有关。

而本研究试图在统一的实验设计、较大数量的被试取样基础上,采用统计学方法,复制皮亚杰关于各种守恒观念发生时间的界定,并考察湛江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之间,儿童守恒观念的发展,以探索文化、教育对儿童守恒观念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本实验假设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不能认识到物体守恒,而到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可以认识到物体守恒。

2研究方法

2.1被试

我们从湛江市寸金中心幼儿园和湛江市第十六小学二年级选取115名3—10岁的小朋友作为被试,其中54名女孩,71名男孩。我们班在10月27日,11月3日和4日分批去学校,选择被试的课余时间或提前与学校协商好,约好时间,顺利完成实验测查。 2.2实验仪器与材料

纽扣、糖果、三个容器(其中两个透明的杯子要大小外形一样,另一个矮一些宽一些),两个大小、颜色和形状完全一样的橡皮泥。 2.3实验程序 实验一:数量守恒

主试在简单的介绍沟通后,缓解被试的陌生感,向被试呈现同样颜色、大小、数目的钮扣,每排6个,排成相同的两横行。当被试确认两排钮扣的数目是一样的之后,在被试面前将其中的一行钮扣间的距离拉大,问被试:这一行钮扣拉开后,两行纽扣还是一样多吗?或是哪行多?为什么呢? 实验二:糖果守恒

与钮扣的操作一样,不同在于使用的是糖果而不是钮扣。 实验三:长度守恒

主试向被试呈现两支同样的铅笔,排列成平行且等齐的两竖列。在被试认定两支铅笔是一样长后,把其中一支铅笔向右(或向左)移动一段距离,问被试:这两支铅笔是不是还是一样长度啊?为什么呢?

2

再探守恒实验 3

实验四:液体守恒

主试向被试呈现两个一模一样的杯子,把两个杯子装入相同数量的蓝色水。在被试认为两个杯子装有一样多的水后,将一个杯子的液体倒入一个较矮较宽的碗里,并问被试:这个杯子(较高的杯子)里的水与较矮的碗里的水是不是一样多?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呢? 实验五:重量守恒

主试向被试捏出两个大小、重量一样的橡皮泥,直到被试认为两个泥球是一样重之后,将其中一个一样大的小球捏成饼形,即压扁,问被试:这两个橡皮泥还是一样重吗?还是哪一个更重?为什么呢?

3结果

3.1实验结果测评标准

1、 数量守恒。在主试将其中的一排钮扣间的距离拉大后,如被试回答两排的钮扣数不相同,

说明被试还没有形成数量守恒的概念。如果回答相同,则说明已经形成数量守恒的概念。 糖果数量守恒同上。

2、 长度守恒。在主试把其中一支铅笔向右(或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后,如被试回答两支铅

笔的长度不相等,说明被试还没有形成长度守恒的概念。如果回答两支铅笔的长度相等,则说明已经形成长度守恒的概念。

3、 液体守恒。在主试将一个杯子中的液体倒入一个较矮较粗的碗里后,被试如果回答两个

杯子的液体不一样多,说明被试没形成液体守恒的概念;如果回答两个杯子里的液体一样多,则说明已经形成液体守恒的概念。

4、 重量守恒。在主试把其中一个橡皮泥压扁后,如果被试回答两个泥球不一样重,说明被

试没有形成重量守恒的概念;如果回答两个泥球一样重,则说明形成了重量守恒的概念。 3.2实验结果

本实验是在与全班其他人数据合并后进行分析的,主要围绕着两个问题进行分析。首先是各年龄组儿童通过各项守恒实验的比率;再者是采用卡方检验考察儿童理解守恒概念的能力是否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性别差异和守恒类别差异。

首先让我们通过表一来看看各年龄组儿童通过各项守恒实验的比率。本实验主要是考察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的思维特征,因此把年龄组分为前运算阶段儿童(用组别1表示)和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用组别2表示):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