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腐败的成因及惩治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30 6:46:3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目录

一、现状与特点------------------------------------------------------------------------------1 1、案件数量、涉案人员职务及金额均呈上升趋势----------------------------------1 2、群体性特征明显,窝案串案上升----------------------------------------------------1 3、犯罪手段日趋隐蔽-----------------------------------------------------------------------2 4、外向型腐败现象突出--------------------------------------------------------------------2 5、呈现地域与行业性差异-----------------------------------------------------------------2 二、腐败产生的原因------------------------------------------------------------------------3 1、在认识方面,缺乏公仆意识和廉洁意识--------------------------------------------3 2、在监督方面,没有切实有效的监督机制--------------------------------------------3 3、在法制方面,权大于法现象普遍存在------------------------------------------------3 三、遏制腐败的对策-------------------------------------------------- ------- ---------------3 1、总结提高,健全法律和制度------------------------------------- ------- --------------3 2、惩防并举,加大查处力度------------------------------------- ------- -----------------4 3、强化监督,防止权力滥用------------------------------------- ------- ------------------4 4、注重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 ---5 5、加强反国际司法合作,使腐败犯罪分子无处藏身----------------------------------5 参考文献-----------------------------------------------------------------------------------------6

浅谈腐败现象及其成因与惩治策略

摘 要:腐败犯罪是当今国际社会的公害,它不仅阻碍经济的发展,损害政府的威信,而且对国家的稳定构成潜在的威胁。当前,从总体上来说,我国腐败犯罪上升的势头已得到有效遏制,在某些行业和领域已呈下降趋势。这充分说明了国家反腐败工作的方针、措施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由于反腐败工作的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决定了反腐败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腐败 成因 惩治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推动反腐败斗争步步深入,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但当前消极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势头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在一些领域还相当严重,而且犯罪分子的职务越来越高、数额越来越大、危害起来越严重。这充分说明了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依然严峻,也反映了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机制、制度和管理等方面存在着诸多漏洞和问题,是腐败现象的高发期和易发期。因此,反腐败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本文根据当前腐败现象的现状与特点,分析腐败犯罪的原因,探讨惩治腐败的对策。

一、现状与特点

1、案件数量、涉案人员职务及金额均呈上升趋势。据统计,2007~2009年全国共查处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21869人,其中处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9487人,厅局级791人,省部级32人。短短的几年内查处这么多高级干部,这是过去所没有的,一方面反映我们党和政府惩治腐败的力度和决心,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少数领导干部卷入腐败活动的严重性。近年来,不仅查处腐败犯罪的案件数量越来越多,涉案人员职务级别越来越高,而且涉案金额也在不断增大。

2、群体性特征明显,窝案串案上升。腐败分子在政治上拉帮结派,经济上相互牵连,结成了利益同盟,呈现出明显的群体性,“窝案”、“串案”增多。有的“一把手”带头搞腐败,出现了群体效仿,竞相敛财的现象;有的贪污贿赂犯罪与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多种犯罪交织在一起,一案多罪、一案多人、一人多罪;有的与其配偶、子女、亲属、情妇等勾结作案等等。据统计,在每年检查机关查办的案件中,窝案串案占总数的25%以上,个别地区高达30%多。湛江走私案、厦门走私案等大案的涉案人数都多达几百人,呈现出明显的群体性特征。

3、犯罪手段日趋隐蔽。由于腐败主体特殊的地位和社会关系,他们在作案手段上往往具有很大的欺骗性、狡诈性和隐秘性,随着形势的发展,腐败犯罪的手段也呈现一些新形式和特点。如权力的“假借”和“转让”,纵容、默许自己的子女、配偶等用自己的名义捞取好处,移花接木,“代理腐败”;赃款“漂白”,资本增值。腐败分子将赃款通过办公司、境外投资、回国投资等形式,把不法收入逐步变成合法收入。 如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局长郑筱萸高达649万元的受贿簿上,最多的一笔来自浙江某制药公司:1997年至2006年,郑筱萸通过其妻刘耐雪、其子郑海榕,收受该公司负责人李某以顾问费、股份收益等名义给予的财物共计292万余元。早在1997年6月,该公司就开始“聘请”刘耐雪为顾问,月薪2000元。该公司的中层干部投资成立针头车间,刘耐雪只凭一张“借款5.2万元”的借条,以儿子郑海榕的名义入了股,每月分红2800元。这种夫妻、父子、父女、翁婿“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家族式腐败案例并非个案:原河北省委书记程维高纵容儿子程慕阳非法经商,江西省检察院原检察长丁鑫发利用职权为儿子开办公司牟利,江苏省苏州市原主管城建的副市长姜人杰利用职权为其儿子经商提供便利……从“贪内助”到“全家腐”,“小家庭”的清廉指数关系重大。

4、外向型腐败现象突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对外经济活动的增加,腐败分子利用对外经济交往的职务便利贪污腐败的现象也日益突出。有的腐败分子利用资本跨地域、跨行业、跨国境流动的机会,与地区外、行业外、境外的不法分子相勾结,共同犯罪;有的利用国际各国间法律的差异,国内犯罪,国外洗钱等。一些涉案的党政干部特别是关键涉案人员一有风吹草动便立即出逃。如2003年4月20日,时任浙江省建设厅副厅长的杨秀珠携女儿女婿经新加坡出逃美国。

5、呈现地域与行业性差异。一是存在地区差异。在我国中西部,由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具有人身依附性质的腐败现象比较突出;东部南部主要是具有外向型特征和资本积累型特征的腐败现象比较严重;北部主要是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腐败问题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严重。二是国有企业腐败现象没有得到很好的遏制。由于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存在着某些弊端,近年来,发生在国有企业中的贪污腐败案件呈上升趋势,并成为当前腐败现象的多发区和高发区。三是垄断行业和“三机关一部门”成为腐败集中地段。由于体制机制等多方面的原因,石油、电力、民航、电信、通讯等垄断行业成为腐败犯罪的集中领域,行政、司法等权力机关和金融证券、建筑、工商、税务等经济管理、资源分配部门仍是腐败高发地段。在这些领域查处的腐败犯罪案件占案件总量的60%以上。四是职务犯罪由高发领域向“冷门”行业渗透蔓延。腐败不仅在金融证券、建筑、工商、税务等经济管理和资源分配部门大量发生,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