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同等学力经济学真题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6 1:54:5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13 年同等学力经济学真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16 分)

1.B 2.D 3.C 4.A 5.A 6.D 7.D 8.B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吉芬商品

答: 吉芬商品是指商品价格和商品的需求数量同方向变化的商品。吉芬商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化,而收入效应与价格呈同向变化,且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所以总效应与价格呈同向变化。 2.哈罗德—多马模型

答: 哈罗德-多马模型是 R.哈罗德和 E.多马分别提出的著名的经济增长模型,该模型认为当经济实现稳定性增长时,其增长率为:

G = S/V

其中 G 是经济增长率,S 是资本积累率(储蓄率或投资率) 是资本/产出比。,V

要实现完全就业条件下的增长稳定性取决于 “人口增长率”Gn、“实际经济增长率”G 和“有保证的经济增长率”Gw 之间的关系,即增长条件为:

G=Gw=Gn

但是这一条件在现实中很难实现,所以要实现长期均衡增长几乎是不可能的,常被形象地称为“刃锋式”的经济增长。 3.国债限度

答: 国债限度一般是指国家债务规模的最高额度或国债的适度规模。所谓债务规模包括三层意思:一是历年累积债务的总规模。二是当年发行的国债总额;三是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债务总额。衡量国债限度的指标主要有两个:一是国债负担率,即国债余额占 GDP 的比率;二是国债依存度,即当年国债发行额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率。 4.国际收支失衡

答: 国际收支失衡是指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的余额出现问题,即对外经济出现了需要调整的情况。国际收入失衡可以分为顺差和逆差,其调节方法主要有弹性法、吸收法和货币法。

三、简答题(每小题 8 分,共 32 分)

1.简述泰勒规则的基本内容

答:泰勒规则又称利率规则,是根据产出和通货膨胀的相对变化而调整利率的操作方法。这一规则体现了中央银行的短期

利率工具按照经济状态进行调整的方法。其形式为:

i = π + gy + h(π ? π *) + i f

其中 i 为短期利率, π 为通货膨胀,y 为实际收入对趋势偏离的百分比, π * 和 i 为常数。 2.简述成本推动性膨胀原因和治理对策

答:成本推动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成本推动主要包括“工资推动”和“利润推动”。其中工资推动是指在总需求不变的条件下,如果工资的提高引起产品单位成本增加,便会导致物价上涨。在物价上涨后,如果工人又要求提高工资,而再度使成本增加,便会导致物价再次上涨。这种循环被称为工资—物价“螺旋”。利润推动是指寡头企业和垄断企业为保持利润水平不变,依靠其垄断市场的力量,运用价格上涨的手段来抵消成本的增加;或者为追求更大利润,以成本增加作为借口提高商品价格,从而导致价格总水平上升。成本推动的治理对策主要包括:第一,产业政策,即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第二,控制货币的供给量;第三,收入政策,主要包括收入指数化和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政策;第四,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使得总需求等于总供给。 3.结合图形说明贸易条件与出口的贫困增长

答:出口的贫困增长指当一国生产能力增加,出口规模极大增长,但是出口的结果是不仅导致该国贸易条件的严重恶化,该国国民福利水平绝对下降。其图形分析过程如图:

1)生产可能性曲线外移,生产点从 A 移至 A′, 2)社会无差异曲线与价格线的切点,从 C 移动至 C′点

由于世界价格线 T 在生产扩大后发生变化,较原价格线了更为平缓,结果是出口增加,但出口相对价格下降,同量出口可换回的进口下降,总体福利水平降低。

发生条件:出口国是发展中国家且为单一经济;产品为初级产品或劳动密集型,且出口占据世界销售的很大份额,该国的任何出口增长都会导致世界市场几个的波动;该种产品弹性小,不会因为价格变化而促进销量的增加;国民经济的发展高度依赖该种产品的出口,以致国际价格的下降需要靠更大的出口量去弥补损失。 4.如何理解财政平衡?

答:财政平衡是指国家预算收支在量上的对比关系。这种收支对比关系不外是三种结果:一是收大于支有结余;二是支大于收有逆差,即赤字;三是收支相等。对财政平衡不能做绝对的理解:

(1)在实际生活中,略有结余应属基本平衡,略有赤字也应视为基本平衡,二者都是财政平衡的表现形式,因而财政平衡追求的目标是基本平衡或大体平衡;

(2)研究财政平衡要有动态平衡的观点,不能局限于静态平衡; (3)研究财政平衡还要有全局观点,不能就财政平衡论财政平衡; (4)财政收支平衡可以从中央预算平衡和地方预算平衡分别考察。

四、论述与计算题(每小题 20 分,共 40 分)

1.为什么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依赖经济体制的转换和创新?

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指经济增长从依靠生产要素数量扩张转向通过提高投入生产要素使用效率来实现,即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标志主要是由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评价和度量的,而技术进步又主要依赖于体制的创新。体制因素之所以可推动或阻碍经济增长、制约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因为体制的变化具有既改变收入分配,又改变经济中资源使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体制的这种功能又与体制可影响人类的选择行为有关。体制创新可通过塑造出新的激励或动力机制,激发行为人参与交易活动和进行技术创新的动机,推动经济增长。因此,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或经济增长依赖于体制的转变或创新。

当体制作为决定经济增长最为重要的变量时,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制度变迁的结果。具体而言,制度是通过产权、国家、意识形态来影响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其具体内容如下:

(1)产权。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产权明确有助于减少未来的不确定性因素及避免产生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产权不清系则容易增加交易成本,降低经济效率,进而限制经济增长。

(2)国家。经济效率的提升和经济增长有赖于明确地界定产权,但产权的界定需要花费成本。由于国家拥有“暴力潜能”,因此,由国家来界定和保护产权可降低成本。因为国家决定产权结构,所以国家最终要对造成经济的增长、衰退或停滞的产权结构的效率负责。而国家的统治者在努力降低交易费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往往还会追求租金最大化,二者间的冲突长期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

(3)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由相互关联、包罗万象的世界观组成。但凡成功的意识形态都必须解决“不付费搭车”的问题,其基本目标在于给各种集团以活力,使它们能对简单的、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成本和收益采取相反的行为,从而可以节约交易费用。

当宪法、国家暴力潜能和意识形态能够确立并保护有效产权的时候,收入分配功能和资源使用效率就能得到实现,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