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师大附中临川一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含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12:09:3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中国史学界较为普遍的一种说法是 ,实际上,殷商时代的文字(甲骨文)已经很成熟,因此有人主张推至夏末,也有人主张推至夏以前,郭沫若则认为,汉字的源始可以从西安半坡村遗址距今的年代为指标。

从商代的甲骨文到今天的楷书,汉字的形体逐渐演变。 ,就是古汉字阶段和隶书楷书阶段。前一阶段起自商代终于秦代,字体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和小篆;后一阶段起自汉代一直延续到现代,字体有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两个阶段的分野是 。

17.节日期间利用微信或qq“抢红包”成为热门的游戏,亲人间、同事间、同学间相互派发,

有的还玩起“红包接龙”,手气最佳或最差的接着派发。与此同时,有关“抢红包”的争议也越来越大。你如何看待节日期间火爆的“抢红包”游戏?请用简明连贯的语言明确表态并谈谈你的理由(至少两个)。(5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马戏团里表演的大象,都是从小就开始训练的。小时候的小象很调皮,玩性又大,故用绳子把小象栓在木桩上,由于小象力量小,经过很多次的试验都无法将木桩拖出来,当时间久了之后,只要把象系在木桩上,象知道自己无法挣脱,也就很安分了。

小象长大变成了大象,在马戏团中可以做很多的表演。大象力大无穷,可以搬很多东西,但在表演后,却很安分的被栓在木桩上。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必须符合文体要求;②角度自选,文体自定,标题自拟;③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江西省师大附中 临川一中2015-2016学年

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 语文试卷(答案)

1.C (“竹文化发展到高峰时期”不恰当,从下一段的开头,尤其是“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在这一时期尚未产生以及被普遍接受”一句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竹文化还没有发展到高峰时期。)

2.A(从“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来看,文人们爱竹是为了自身的解脱。)

3.D(“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分析错误,是审美趣味、文化影响等使然。) 4.答案:B

5.答案:C(不是秦始皇是设立的,而是汉武帝时设立的。)

6.答案:B (黄真被举荐为孝廉是在吴佑之后的事情,而且,被人称赞为清廉有节操的是黄真。)

7.翻译(1):你是两千石官员的儿子却做这样下贱的事,就算你不觉得羞耻,又怎么对得起你去世的父亲呢?(得分点,“二千石”“业”“无耻”“奈……何”)

翻译(2):百姓有到官府打官司的,他总是先闭门自责,然后再审断诉讼,用道理开导他们。

(得分点:“争讼”“辄”“譬”)

【答案】8.①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气使行云潮湿而显得厚重凝滞,水面迷雾的雾气使归舟迷失

了航向(1分),“湿”和“迷”展现了露水和雾气的多而浓(1分),创设了潮湿阴冷、朦胧迷茫意境(1分),表现了作者凄凉、沉重的心情及内心的迷惘(2分)。 9.①用典(1分)化用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

心悲愤无奈(2分);②寓情于景(以景结情)(1分),描写江湖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势衰退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2分)。

10答案:苟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11(1)答案:AB(选A得3分,选B得2分,选E得1分,选CD不给分。

(2)答案:营造紧张气氛,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写杀蛇做铺垫,预示情节的发展,暗示杀蛇的结果。(6分)

(3)答案:杀蛇者是一个杀蛇技艺高超,但又自鸣得意,不可一世的人。杀蛇者并不是真正的胜者。他虽然最终杀死了五步蛇,但他却失去了自身四肢的完美,这种残缺是一生的缺憾,永远无法补救。(言之成理即可)

(4)答案:文中虚构了一个杀蛇者杀蛇的故事。但故事背后深沉反映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人杀死了蛇,却以失去右手为代价,这真切反映了人与自然争斗是没有赢家的。因此小说的主题可以理解为呼吁人与自然的和谐,人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这才是人应该做的。现在的社会一方面经济发展了,另一方面自然灾害却频发了。为了短期的经济成效而不顾自然的短视行为在现在社会中随处可见,他们忘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忘记了自然界发展的规律,忘记了留一点蔚蓝的天空给明天。(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11(1)BD(选B得3分,选D得2分,选A得1分)

(2)①介绍陈汉章讲授中国哲学史的方法。陈汉章功底扎实、思想陈旧,讲中国哲学从传说的伏羲开始,讲解速度慢。②与胡适对比。通过陈汉章、胡适讲中国哲学史的方法不

同的对比,点明胡适用近现代学术观点和方法讲授中国哲学史。③引出下文。为下文介绍胡适讲授中国哲学史的方法及其课程深受欢迎情况的表述做铺垫。

(3)①学生思想自由,敢于质疑老师。比如学生敢于质疑思想守旧的陈汉章老师讲授的中国哲学史什么时候能够讲完,对刚从美国回来的胡适讲授中国哲学史提出疑问。②学生实事求是,能正确评价老师。对胡适是否能胜任中国哲学史的讲授,同学们是通过实际听课评价的。③老师做出努力,团结大批青年。胡适编辑《新青年》以及其讲授中国哲学史课程得到认可,就连外校的学生甚至社会青年都来听他的课,在他的周围聚集了一批进步青年。

(4)①撰写大量有关白话文运动以及文学革命的文章,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口号,大力推广白话文。②身体力行,创作第一本白话诗集、白话散文剧本、白话译文等。③开辟了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新思路,出版了《中国哲学史大纲》。④参与《新青年》编辑工作,帮助、指导进步学生,提出“个性解放”的口号。⑤整理出新文化运动的四条纲领: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任选四点即可)

13.【答案】A 答案:耳提面命:比喻教诲,用于“告诫教诲”的表述上。春风化雨:比喻良好的熏陶和教育,多用于状态、环境。如坐春风:比喻受到品德高尚或具有学识的人的熏陶和教导,多用于感受。

14.答案:B A项句式杂糅,应删去“而助推的”;C项主宾搭配不当,“志愿精神是活动”;D项不合逻辑,应改为“五折、四折甚至三折”

15.【答案】四个选项都有“这些作品”的内容,A 、D两项中的“这些翻译作品”,承前

没有具体的指代,C项“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个语病句,B项在“这些作品”前面加了“翻译作品日见其增多”,前后有了照应,“这些”指代明确。答案B。

16.答案:中国文字源始于殷商;这种演变可分为两个阶段;小篆到隶书的转变

17、【答案】示例一:我觉得很好。①无论是发红包,还是“抢红包”,都让参与者收获了

前所未有的快乐。②网络抢红包增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③网络红包从相对疏离的关系中获得收益,这种惊喜带来的幸福感让人感受到更广泛的关爱和社会认同。

示例二:我觉得不好。①冲淡了节日的味道,让传统佳节成了“抢红包节”。②冷了亲情,“抢红包”成了年轻人与中老年人的“新隔阂”。③伤了身体,有人不分昼夜,机不离手,以致眼迷离、手抽筋。(以上两种观点,任答对两点可得4分;另有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18.写作(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