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芦溪2016届高三高考文科综合能力第三次冲刺试卷历史部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1 2:50:5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第Ⅰ卷

(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十二铜表法》规定:“出卖的物品纵使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后,其所有权并不移转。”该规定反映了

A.罗马法对贵族利益的维护 B.罗马法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C.古罗马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D.古罗马严格限制商品交换

2.“不管你写的是什么题材,你处理的是什么题材,你画出的画还可能是圣母玛利亚。但是你想到的,你看到的是现世,是此岸,是世俗,是人世间,理性从神性逐渐地回归到人性中。”材料所描述的现象开始于

A.智者运动 B.文艺复兴 C.启蒙运动 D.宗教改革

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经济发展迅速。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同一时期,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表现出均衡发展的趋势,从1870年到1913年,这两类商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2倍多。这种现象说明( ) A.英国仍处于世界贸易的垄断地位 B.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的国际分工程度下降 C.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加深

D.世界市场需求增长幅度超过工业产品增长幅度

4.1917年俄国相继发生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分别定义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得出该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选项 A B C 区别 革命背景 领导阶级 革命任务 二月革命 沙皇统治矛盾重重 资产阶级 推翻沙皇统治 十月革命 和平夺权化为泡影 无产阶级 推翻临时政府

D

革命结果 两个政权并存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5.欧洲启蒙运动与中国新文化运动相比,共同点是

①都正面批判了封建思想 ②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③都有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④都属于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李鸿章曾赞叹一种叫做“德律风”的西方发明:“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译录之难,人手而能用,着而能得声。坐一室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声咳。此亘古未有之便宜,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其始之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这项发明是 ?( ) A.火车

B.电话C.电报D.电影

7.2010年11月23日,由于韩国在年度例行军事演习中向南北争议海域发射数十枚炮弹,朝鲜随即炮击韩国的延坪岛炮兵阵地,韩国亦还击了80多炮,双方关系急剧恶化。朝韩矛盾由来已久,它的根源是朝鲜半岛的长期分裂。导致当时朝鲜半岛分裂的罪魁祸首是 A.美苏冷战 B.日本侵略 C.朝鲜内部矛盾 D.朝鲜内战

8.19世纪欧洲各国的音乐发展呈现多样性、民族性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A.音乐艺术从封建主义和教会束缚中解放出来 B.欧洲各国面临的社会问题不同 C.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爱好不同 D.欧洲地域广阔,国家众多

9.拉尔夫·达伦道夫在1998年写道,20世纪“在相当大程度上为各种分裂所主宰,导致热战冷战不断,但20世纪同时也是一体化的起源”;全球化开始“主导人们的生活、想象和恐惧”,人们不得不“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以回应这一日益全球化的现实”。达伦道夫在这里强调的是,20世纪

A.全球剧变令人忧虑 B.国家之间对抗激烈 C.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D.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10.下列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大事,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应是( ) ① 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② 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③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④ 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① C. ②③④① D. ③①②④

11.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问题的是孙中山的 ( )

A.民族主义思想 B.民主主义思想 C.民权主义思想 D.民生主义思想 12.罗斯福新政措施中最能体现民生观的是

A.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B.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C.调整农业政策 D.推行“以工代赈”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2分)

13.熊月之在《近代上海形象的历史变迁》中曾说:“乡下人看上海,看到的是繁华。道德家看上海,看到的是罪恶。文化人看上海,却每每看到的是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上海当南北航线之要点,东西洋贸易之枢纽,新学输入,风气之开,较他处先。是上海者,诚陶冶人才之文明渊薮也。 ——《民立报》1911年7月3日。 材料二: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品岸。” ——摘自《上海档案》

(1)《南京条约》的签订是源于中英的哪一场战争?战争的结果如何?(4分)

材料三:“四围马路各争开,英法花旗杂处来。怅触当年丛冢地,一时都变作楼台。” ——19世纪70年代竹枝词

(2)竹枝词所咏的是何事?其主要依据是什么?(2分)

材料四:“19世纪60年代,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创办,70年代以后,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洋务企业的设立,1882年英国人立德尔开设的上海电光公司创立,……1908年吴淞与崇明两地使用无线电通报。” ——摘自《上海档案》 材料五: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地埋铁管通街市,真个销魂不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