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3/29 7:27:0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挥其主体作用。)3、渐进性和程序性原则(艺术欣赏需要有不间断的、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进行,使幼儿积累起一定的经验。欣赏间隔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儿童兴趣的消退。欣赏材料的选择要由近及远,由简至繁,系统安排欣赏内容和主题,使之与儿童的生活方式有直接或间接地联系。 7.9学前儿童美术欣赏课程实施的基本指导方法对话法。在对话法的实施中,教师应注意下列几点:1、对话双方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强求儿童接受某一权威的结论或自己对作品的看法,而应让儿童有自己的探索。2、教师自己要首先学会与文本进行对话,并做好儿童与文本之间的“审美期待”的中介。中介。3、教师要为儿童提供大量的欣赏机会,扩大他们的世界。4、教师要为儿童创设和利用多通道感受、体验的条件和充分的时间。5、教师要引导儿童学会提问,并能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7.9学前儿童美术欣赏过程中各阶段的指导。1、描述阶段的指导。(在描述阶段,教师应首先给儿童一定的时间进行独立的欣赏,不要操之过急,或讲得太多,要尽可能让儿童充分表达。只有当儿童需要帮助时,教师才可以用启发、提问的方式给予线索启迪,引导他们观察、想象并进一步的陈述

清楚。)2、形式分析阶段的指导。(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尤其重要。首先,教师自己对美的形式有一定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能够掌握形式美的原理,体验作品的意味。同时,要用启发诱导性的语言,引导儿童反复多次的深入感知、体验作品,也可以自己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浅显而简明地描述,让儿童真正的理解这些艺术语言与形式美原理的内涵。再则,儿童对欣赏的基本艺术语言和形式美的原理的认识可以经由美术创作来获得。例如:在欣赏梵高作品《星夜》中,可以让儿童试验用波浪形、螺旋形的线条来画画,体验线条的运动和变化。3、解释阶段的指导。(教师的指导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探讨美术作品所蕴含的意义,必须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运动中进行。第二,虽然教师在引导儿童欣赏美术作品之前,已有对作品意义的预期,但这并不意味着学前儿童必须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这种预期。)4、评价阶段的指导(评价是指判断一件美术作品的价值。对艺术品下判断需要综合艺术创作、艺术背景知识、艺术欣赏和美学的各方面知识。指导学前儿童重点宜放在对作品的审美判断以及揭示作品的寓意性方面。) 选择填空题

1.1对于艺术,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认识。第一

是从精神层面,第二是从(活动过程)的层面来认识艺术,第三是从(活动结果)方面。

1.2依据艺术形象存在方式,艺术可以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时空艺术。美术是一种空间艺术。

依据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艺术可分为听觉艺术、视觉艺术和视听艺术。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

依据艺术的物化形式,艺术可以分为动态艺术和静态艺术。美术是一种静态艺术。

依据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艺术可以分为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依据艺术形象的表现方式,艺术可分为表现艺术和再现艺术。美术中既有表现的,也有再现性的。 1.3学前儿童美术的发展反映了他们整体智慧的发展。

1.4艺术教育是以艺术品为媒介和主要手段进行的教育,其范围包括艺术知识教育、艺术技能教育和艺术审美教育。 1.5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以培养学前儿童审美创造能力为核心的一种创造性教育。

1.6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培养学前儿童手、眼、脑协调活动的(操作)教育。 1.7美术教育可说是培养幼儿想象和创造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 1.8美术教育是一种创造

教育。

1.9在美术起源中,始于希腊哲学家,而且最古老的理论为(模仿说) 1.10美术起源中的“游戏说”是包括美术在内的艺术发生理论中较有影响的一种,其代表人物是(希勒和斯宾塞) 1.11西方关于艺术起源中最有影响的、有势力的一种观点是巫术说。 2.1在近代儿童美术教育的历史上,为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作出突出贡献的教育家应首推裴斯泰洛奇和福禄贝尔。 2.2西泽克是一位儿童美术教育的先驱者。他是在美术教育史上第一个“发现儿童绘画”、给儿童绘画以崇高地位的人。被后人誉为“儿童绘画之父”。2.3自由化运动是儿童美术发展史上的改革运动,他发生在(日本)。由画家(山本鼎)领导。 3.1审美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指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

3.2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分层次目标有心理层次目标和年龄目标。 3.3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年龄层次目标是分(小中大)年龄班阐述的。 3.4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心理层次目标包括审美感知目标、审美情感目标和审美创造目标三大类。3.5美术教育的审美感知目标具体要求如下:1、观察和感受自然万物中的生命形象及它从静止到运动变化的内在生长

驱动力,体验大自然的无限变化和运动。2、感受形状的大小、色彩的明暗、先浊所产生的节奏感、平衡感。3、感受线条、色彩、形状的疏密、曲直、明暗、鲜浊所产生的节奏感。4、感受色调的统一和变化,空间的远近距离、姿态的动、静所产生的和谐感。5、欣赏艺术作品中形象的象征性、夸张性和体验作品的意蕴。

3.6美术教育的审美情感目标,具体要求如下:1、对视觉艺术的兴趣和积极投入的态度。2、能体验作品的线条、形状、颜色、质地。3、能产生与作品主题相一致的感觉和情绪,并表达这种感觉。4、喜欢各种不同风格的艺术品。

3.7美术教育的审美创造目标,具体要求如下:1、能使用线条、形状表现力度感、空间感、节奏感、和谐感。2、能使用主观色彩,表现自己的感情和幻想。3、能使用象征性图式符号,加以组合变化,设计和表现有一定的独特性。4、能根据自然、社会中事物的发展、运动和变化,在作品中表现出生命的象征和意味。5、能掌握一定的秩序和变化规律,发展构思、构图能力。6、能综合运用多种媒介和工具创作。 4.1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教育观念方法有:灌输法、园丁法、综合法、对话法。

4.2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在

操作层面上有一些方法:作品临摹法、情景观察法、语言描述法、联想迁移法、游戏练习法。 5.1法国儿童画研究者吕凯把儿童绘画分为四个阶段:1、偶然的写实阶段2、不完全的写实阶段3、知的写实阶段4、视的写实阶段。

5.2心理学家柏特把儿童绘画的发展阶段分成七个时期:1、搔笔2、线画3、记叙的象征主义4、记叙的写实主义5、视觉的写实6、压抑7、艺术的复活

5.3哥仙修泰纳把儿童画分为五个阶段:1、错画期2、图式期3、对线及形发生感情的时期4、想表现得像实物的时期5、正确的表现形状的时期。 5.4布莱德拉把“错画”和“空想的象征表现时期”分为三个时期:1、概念化时期2、用线表现画的时期3、以颜色构成空间画的时期

5.5美国心理学家罗文斐尔德把儿童画发展分为五个阶段:1、错画期2、前图式期3、图式期4、写实初期5、拟写实时期。 5.6我国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把儿童绘画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1、涂鸦期、2、象征期3、定型期4、写实期

5.7在作品中出现“蝌蚪人”的儿童约在(四岁左右)

5.8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2~4岁幼儿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符号化的智慧发

展”。

5.8图示初期,大约从5岁到七岁左右,是儿童的形象思维发展最敏感的时期。

5.9幼儿园儿童绘画造型的基础练习:1、线的产生2、形的感觉3、色彩的感觉4、材料的体验5、装饰与美化

5.10可以用启发对话的方式,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其目的主要是谈谈一些造型要素,鼓励美的感知觉和潜能的发展。 6.1手工创造过程,一般包含意图、构思与设计、制作与装饰三个阶段。 6.2学前儿童手工发展的第一阶段无目的的活动期(2~4岁),第二阶段基本形状期(4~5岁)第三阶段样式化期(5~7岁) 6.3学前儿童手工教育的内容:一、手工工具、材料及其性质。二、手工材料的基本制作方法。三、手工的题材。

6.4学前儿童手工活动的材料可以分为点状材料、线状材料、面状材料、块状材料四种形态。点状材料有沙子、小石子、小珠子、纽扣、谷物、果核、种子、木屑、贝壳、牙膏盖等。线状材料有绳、棉线、毛线、火柴棒、麦秸、树枝、草棒、橡皮筋、高粱杆等。面状材料有纸、布、树叶、花瓣、羽毛、刨花、塑料薄膜等。块状材料有泥、面团、石块、萝卜、土豆、蛋壳、瓶子、纸盒、核桃、乒乓球等。 6.5学前儿童的平面手工活动主要有粘贴、剪贴、

撕贴、染纸等形式, 练习包括线的练习、形的6.6剪纸的基本剪法:1、感觉、色彩的感觉、材料目测剪2、沿轮廓剪3、的体验和装饰与美化。 折叠剪。

6.7立体手工活动主要有泥塑、折纸、厚纸制作和废旧块状材料的立体造型等形式。

7.1学前儿童欣赏美术作品要发展的能力:1、发展美感知觉能力(经验的层面、形式的层面、象征的层面、主题的层面、材料的层面、环境的层面)2、适当地叙述视觉形式的能力(描述、解释、评价)

1、2岁——4岁的儿童对手工制作的表现意图(尚未形成)

2、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是绘画。 3、幼儿园大班儿童绘画的两个空间表现是基底线的突破和深度关系。 4、我国当前幼儿美术教育中存在的误区是将美术教育等同于技艺教育,而且美术没有自身的独立地位和体系。 5、幼儿园儿童按材料内容分为:蜡笔画、油画棒画、彩色铅笔画、棉签画、印章画等。

6、根据学前儿童手工制作过程所划分的阶段,学前儿童手工教育应包含意图阶段指导和构思阶段指导、制作与装饰阶段指导。

7、丹尼·伍尔夫把儿童的审美认知划分为理解绘画符号时期、理解视觉系统时期和理解艺术性选择时期三个阶段。 8、儿童绘画造型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