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各章节考试重点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9 6:12:4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生理学各章节考试重点 2017-11-23 医学资料大全

第一章 绪论

1、内环境:指细胞外液占体液的1/3,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液 2、稳态:内环境的各种物理的和化学的因素保持相对稳定 3、人体的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自身调节:由组织,细胞本身生理特殊性决定的,并不依赖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的反应

4、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反射中枢,传出神经纤维,效应器 5、神经调节的特点:迅速,局限,精确;体液调节的特点:缓慢,弥散,持久

6、机体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单向式)自动控制系统包括反馈控制,前馈控制, 负反馈:反馈信息的作用是减低控制部分的活动的反馈控制,对保持内环境稳态起着重要作用

第二章 细胞基本功能

1、细胞膜和各种细胞器的质膜的组成:脂质,蛋白质,极少量的糖类

2、膜蛋白的分类:细胞骨架蛋白,识别蛋白质,酶,受体蛋白,跨膜转运物质的功能蛋白 3、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 (1)单纯扩散

举例:O2,N2,CO2,NH3,尿素,乙醚,乙醇,类固醇 (2)易化扩散

举例:A经载体介导:葡萄糖,氨基酸

特点:饱和现象,结构特异性,竞争性抑制 B 经通道介导:Na+,K+,Ca2+,Cl-等 特点:A顺浓度或电位梯度的高速度跨膜扩散 B门控体制包括电压门控通道和化学门控通道 C 对通过的离子有明显的选择性 (3)主动转运

举例:A原发性主动转运——直接利用ATP:钠-钾泵

B继发性主动转运——间接利用ATP:葡萄糖,氨基酸在小肠和肾小管的重吸收 (4)出胞和入胞

4、细胞的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处于安静状态时,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等于K+的平衡电位

产生机制:K+离子的外排

极化:静息时膜的内负外正的状态 去极化:静息电位的减少 超极化:静息电位的增大 复极化:细胞膜由去极化后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

5、细胞的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膜电位发生迅速的一过性的波动,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产生机制:Na+的内流(去极化),K+的外流(复极化)

阈电位:形成Na+通道激活对膜去极化的正反馈过程的临界膜电位

6、局部电流的方向;膜外由未兴奋区流向兴奋区,膜内由兴奋区流向未兴奋区 特点:全或无定律,不衰减传导

7、反应: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生物体内部的代谢活动及其外部表现将发生相应的改变

8、兴奋:指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9、兴奋性:指一切活细胞,组织或生物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是衡量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10、刺激量的参数:刺激强度,刺激持续时间,刺激强度对时间变化率 阈刺激和阈强度:能使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叫阈强度,相当于阈强度的刺激叫阈刺激。两者是衡量细胞兴奋性最常用的指标,阈刺激和兴奋性成反比关系。 重症肌无力的病因:自身免疫性抗体破坏了终板膜上的Ach受体通道 肌无力综合症的病因:自身免疫抗体破坏了神经末梢的钙离子通道 肉毒杆菌中毒导致的肌无力的病因:病毒抑制接头前膜Ach的释放

第三章 血液

1、血细胞的组成: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2、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3、血浆蛋白的功能:运输,缓冲,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免疫,参与凝血和抗凝血 4、血量:指循环系统中存在的血液总量,包括循环血量和储备血量

5、全血粘滞性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血浆的粘滞性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6、血浆渗透压:

A晶体渗透压 血浆=组织液,保持细胞内外水平衡,维持细胞正常形态功能 B胶体渗透压 血浆>组织液,保持血管内外水平衡

7、正常人血浆的pH值为7.35~7.45,最主要的缓冲对是NaHCO3/H2CO3 8、造血中心:造血干细胞→卵黄囊→肝→脾→骨髓

9、血细胞发育成熟过程:造血干细胞→定向祖细胞→前体细胞 10、血红蛋白浓度:男:120~160g/l 女:110~150g/l

11、红细胞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甚至溶血的特性,与抵抗力成反比

12、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红细胞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 产生原理:红细胞与血浆之间的摩擦力以及红细胞之间相同膜电荷所产生的排斥力阻碍了红细胞的下沉。 血沉:即红细胞沉降率,通常以第一小时末血沉管中出现的血浆柱高度来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

13、红细胞的生理功能:运输O2和CO2,缓冲酸碱度 14、红细胞生成的基本原料:蛋白质和铁,

幼红细胞发育成熟中所需的辅助因子:维生素B12和叶酸

15、白细胞的功能:参与机体的防御和免疫反应,防止病原微生物的入侵 16、血小板的生理特性:粘附,聚焦,释放;

功能:生理性止血,促进凝血,修复支持血管壁

17、生理性止血的过程:血小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纤维蛋白血凝块的形成与维持 18、血液凝固:血液从流动的溶胶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19、血清和血浆的区别:血清中缺乏因子I及一些参与凝血的物质,但增添了一些在凝血过

程中产生的活性物质

20、凝血阶段: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凝血酶原转变成凝血酶,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

途径:A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由因子Ⅻ被激活所启动的凝血过程,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都在血浆中

B外源生凝血途径:是指由凝血因子Ⅲ所启动的凝血过程

主要抗凝物质:①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②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③肝素④蛋白C系统 21、血型:血细胞膜上的特异性抗原的类型,主要指红细胞血型,即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主要有ABO和Rh血型

最重要的抗原系统是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HLA)

22、输血:输血前必须鉴定血型和在同一血型系统中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原则:首选同型输血,慎选异型间输血 异型间输血是血型的选择原则是:供血者的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血清所凝集,即交叉配血时主侧不出现凝集反应

第四章 血液循环

1、心率:即心搏频率,指每分钟内的心搏次数

2、心动周期:心房收缩0.1s,心房舒张0.7s,心室收缩0.3s,心室舒张0.5s所谓心缩期和心舒期都是指心室的收缩期和舒张期,不考虑心房的舒缩状态 3、心舒张期:心房与心室同处于舒张的状态占半个心动周期 4、心脏的泵血过程:射血和充盈

机制:A泵血的动力——压力梯度——根本原因——心肌的节律性舒缩活动 B心瓣膜的启闭

5、心动周期的7个时相:心室收缩期: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减慢射血期,心室舒张期:等容舒张期,快速充盈期,减慢充盈期,房缩期

6、心音:是由于心瓣膜的启闭和血液撞击心室壁或大动脉引起的振动所产生的 第一心音:标志着心脏收缩的开始,音调低,时间长 第二心音:标志着心脏舒张的开,音调高,持续时间短

7、心脏泵血的评价:心脏的主要功能是输出血液,推动血流,供给全身组织器官所需的血量,以保证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8、搏出量:即每搏输出量,指一侧心室一次心搏中所射出的血液量,是心室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容积之差

9、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和心舒末期容量的百分比

10、心输出量:即每分输出量,指一侧心室每分钟所射出的血液总量,等于搏出量与心率的乘积

11、心指数:在空腹和安静状态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每分输出量

12、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A搏出量的影响:前负荷,心肌收缩能力,后负荷, B心率的影响

13、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末梢浦肯野纤维网

窦房结是主导整个心脏搏动的正常部位,称为正常起搏点,所形成的心脏节律称窦性节律 14、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的特点:复极过程复杂,持续时间长,升支和降支不对称 15、心肌的生理特性:自动节律性,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

为什么会出现房室延搁:由于房室交界处细胞体积小,细胞间缝隙连接少,细胞膜电位低,0期去极化幅度小,速度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