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知识框架整理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7 16:14:0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教育心理学》知识框架整理

?

第一部分:知识框架和重点提示(共九章)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章)

二、理论及其应用:心理发展理论及其应用(第二章)+ 学习理论及其应用(第三章)+ 学习动机理论及其应用(第四章)

三、具体领域的学习:知识(第五章)、技能(第六章)、学习策略(第七章)、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第八章)、社会规范与品德(第九章) 说明:除第一章外,其余八章均有主观题考点。 ? 1.

第二部分:各章知识框架整理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⑴研究范畴:学校教与学情境中的心理现象;⑵研究对象:学校教与学情境中人(主要指师生)的心理活动特征和规律;⑶研究特点:通过考察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与行为特征来研究其心理活动机制和规律。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有效促进的机制和规律的心理科学,包括三层含义:⑴明确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基本含义 的各种心理活动的特征、促进机制和规律;⑵学校教与学情境中施教者(教师)和受教者(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都是心理与行为的承担者和组织者,教育心理学研究二者不可偏废;⑶教育心理学不但应揭示学校教育教育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的特征和规律,而且应该揭示有效促进主体健全发展的心理机制和规律。 2. 起源 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西方 中国 在逾越节仪式中,犹太人要把祖先如何走出埃及的故事讲给后代,根据后代资质不同,故事版本从繁到简也有差别,这被视为西方最早关于个别差异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最早至少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学记》,提出了“教学相长”、“长善救失”等教学经验,其中的教师心理和教学心理思想已相当丰富了。 背景 创立 20C20Y以前 标志 文化教育的普及;教学要心理学化。 桑代克是科学教育心理学的鼻祖,他在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并在此基础上于1913~1914年扩展成三卷本《教育心理学》,标志着传统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确立,该书被誉为教育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备受教育心理学家推崇。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不同界说 发展过程 迷茫 20C20Y-50Y末 教育心理学自创立出现第一次“繁荣”之后,由于盲目广泛从其他邻近心理学科中吸取研究成果来扩充、丰富自己的研究内容,导致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呈现出忽略自身理论构建、体系不一及内容零散、庞杂、分歧等弱点。 任务 特点 一是对各派理论内核的选择和研究领域的选择、拓展;二是学科体系的构建。 内容开始趋于集中,大多数研究都是围绕有效教与学而组织的。(【注】教学心理学出现) 选择 20C60Y-90Y 整合 研究20C90Y以来 回顾教育心理学百年发展的历史轨迹,越来越多的教育心理学家意识到:教育心理学发展选择“统一”是艰难的,然而选择“整合”是现实的、必然的,表现为以下几种倾向:⑴理论构建的综合化倾向;⑵研究取向的整体化倾向;⑶研究方法论的本土化倾向。 ⑴研究取向:从行为范式、认知范式向情境范式转变;⑵研究内容:强调教与学并重,认知与非认知并举,传统领域与新领域互补;⑶研究思路:强调认知观和人本观的统一、分析观趋势 和整体观的结合;⑷学科体系:从庞杂、零散逐渐转向系统、整合、完善;⑸研究方法:注重分析与综合、量性与质性、现代化与生态化、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结合。 二、心理发展与教育 1.

心理发展一般规律与教育 基本含义 主要内容 一般规律 影响因素 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2.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 ⑴认知发展(皮亚杰、维果茨基);人格发展(埃里克森、科尔伯格);⑶社会性发展(艾森伯格、塞尔曼) 连续性和阶段性、方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个别差异性 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环境和教育规定了人的身心发展的现实性。 ⑴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⑵教育必须以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为依据,遵循教学的准备性原则。 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重点关注:皮亚杰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图式 同化 顺应 平衡 失衡 特征 是指儿童对环境进行适应的认知结构(知觉和经验的思维系统或分类),是思维的结构基础框架;可以是非常小、非常特异性的,也可以是更大的、更一般性的;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儿童最初的图式是遗传所带来的一些本能反射行为,随着个体思维过程的组织性的加强和新图式的生成,个体的行为也变得更复杂和更适应环境。 是指儿童把新的刺激物纳入已有图式之中的认知过程,是皮亚杰从生物学中借用的;是图式发生量变的过程,它不能引起图式的质变,但影响图式的生长;在同化过程中,我们可能不得不扭曲新信息以使它适应旧知识,努力将新的经历与已有的图式相匹配。 是指儿童通过改变已有图式(或形成新的图式)来适应新刺激物的认知过程;有两种表现:一是创造一个能够把新刺激纳入其中的新图式,二是修改原来的图式,使其能吧新刺激纳入其中;顺应是图式发生质变的过程。 是指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均衡”;在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中,同化和顺应需要平衡;思维的真实变化是通过平衡过程——为平衡而进行的搜索行为发生的,即人们为了达到平衡而不断地检验自己思维过程的适当性。 当个体意识到自己当前的思维方式不能成功地解决问题或理解环境时,就会处于失去平衡的状态;这种不舒服促使我们的思维因此而改变及向前发展;失衡的水平必须是恰当的或是最佳的。 事实上,多数情况同时需要同化与顺应这两类过程,也有些时候既不出现同化也不出现顺应。 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儿童的认知就是平衡—不平衡—平衡循环的过程。 皮亚杰认为,认认知发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运算 前运算 展的实知(或智力)的本质就是适应,即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向高级发展。 质 衡,不断从低级连续性、阶段性、结构性、次序不变性、交叉性 是指借助逻辑推理将实物的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即内部的智力或操作)。 是指个体还不能借助逻辑推理将事物的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 主要特征 形成动作图式,语言和表象尚未完全形成。 发展成就 客体永恒性、从被动反应到主动反应、目标定向行为(如:容器玩具图式) 概念 阶段(年龄)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论 的阶段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形象性、不可逆性(尚未获得物体守恒概念)、中心化(只能考虑事物的一维)、动作图式符号化(最早出现于假扮游戏,如假装用一个空自我中心主义(如:集体独白)、刻板性(如:分不清自己和他人的左右) 杯子喝水)、语言迅猛发展 具有守恒性和可逆性、去自我中心主义、进行群集运算、同一性(零运算)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掌握了一定的逻辑运算能力,但运算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思维不依赖于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可通过假设推理来解答问题;青春期自我中心。 儿童思维发展已经接近成人水平:假设—演绎推理、命题推理、组合分析 影响因素 教育启示 成熟 练习与习得经验 社会经验 平衡 成熟是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大脑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是认知发展的必要条件(可能性)而非充分条件。 即主客体的交互作用活动,是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是认知发展的主要而必需的因素,包括两类:物理经验和逻辑-物理。 指社会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信息相互交换的过程,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和语言等各种因素,是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但不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平衡具有自我调节的作用,通过调节同化和顺应的关系,使个体的认知不断发展,是认知发展的决定因素。 ⑴提供活动,使教学适应儿童发展:为了增进儿童的活动经验,因应该为他们提提供大量丰富的、真实环境中发生的活动,包括物理活动和心理活动;⑵创设最佳的难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提问来引起学生认知不平衡,并提供有关的学习才来或活动材料,促使学生认知发展;⑶了解儿童如何思考:教师在在教学中,必须认识到儿童思考问题的方式与成人不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儿童的认知发展;⑷认识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有限性:教师需要认识各年龄阶级儿童认知发展所达到的水平,这样在教学中就会更加主动;⑸让儿童多参加与社会活动:随着儿童参与社会的增多,他们逐渐能够认知到他人的观点与自己的不同。 两种心理机能 个体发展过程中两种心理机能是融合在一起的:一是靠生物进化获得的低级心理机能,二是以精神工具为中介的高级心理机能(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 高级心理机能⑴高级心理是随意的心理过程,不是先天就有的,而要受人类文化历史所制约;⑵高级心理过程一开始是在儿童和他人的共同活动中联合建构的,随后儿童将这些心理过程内化并成为其认知发展的一部分。 ⑴内化是外部的实际动作向内部心智动作的转化;⑵一切高级的心理机能最初都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以外部动作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然后经过多次重复、变化逐渐内化成内部的智力动作;⑶内化与外化密切联系,外化是内部智力动作向外部实际动作的转化;⑷在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化过程中,语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⑴人有两种文化工具:一种是物质工具,另一种是心理(精神)工具;⑵心理工具与物质工具一样,受人类文化历史发展的影响,是不断发展变化的;⑶文化工具尤其是心理工具在人的认知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⑷儿童不仅仅是接受工具,他们在建构自己的表征、符号、模式和理解的同时也在改造工具。 含义 标志 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高级心理结构的形成、心理活动的社会文化历史制约性、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基本观点 的社会起源 认知发展的内化学说 两种文化工具的理论 心理发展的本质 最近发展区 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二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即儿童独立地解决问题所决定的当前发展水平(真实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或是与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情况下能达到的发展水平(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一个区间。 教学可以定义成人为的发展,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促进发展):⑴教学主导着或决定着儿童智力的发展,既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上,也表现在智力发展的速度上;⑵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通过教学可以引起与推动儿童一系列内部的发展过程,使儿童掌握人类的历史经验并转化为儿童自身的内部财富。 儿童在学习任何内容时,都有一个最佳年龄,如果不考虑儿童学习的最佳年龄,就会对儿童认知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开始某一种教学时,除必须以儿童的成熟和发育为前提之外,还要考虑将教学建立于儿童正在开始且尚末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即教学应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 儿童的高级心理机能是认知发展“内化”的结果,即从外部的动作转化为内在的智力动作,从简单的内在智力动作逐渐向高级发展,内化的过程不仅通过教学来实现,而且也能通过日常的生活、游戏、劳动来实现。 皮亚杰 代表无法接受他人的观点和无法与他人相互沟通。 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弱。 维果茨基 表现为外化的思想,其作用是自我指导(即指导儿童的思维和行为)。 在幼年时增加,然后逐渐被内化为无声的内部言语。 教育启示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学习存在着最佳期 教学可以促进内化 二者关于自我中心和 发展的意义 发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