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数学学习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1]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6 18:08:0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中学生数学学习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

1、研究背景 (1)地理因素

本课题组所在学校——建华镇初级中学地处乡镇,属农村学校,在农村学校系列中,教学质量与全县其他中学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因身处农村,见闻、资讯相对闭塞,并且大多数学生是留守儿童,学生的学习兴趣低、学习的自觉性差、学习方法单一、学习效率低下,老师的教学理念更新慢,课堂教学仍属“教师主体式”模式,学生参与度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未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教学效果差。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自觉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及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教学因素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在城市数学课堂教学中,已被广泛采用,师生由此而受益的报道、案例层出不穷。但在农村初中数学课堂中,这种“学生主体式”的教学模式,少之又少,课堂沉闷,缺乏生机与活力。教师不能设置有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组织学生合作探究与交流,加之,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能独立的完成作业。因此,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性较差。对于农村的数学教师,应尽快更新相对滞后的教育理念,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观,让数学课堂成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化、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正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3)科研因素

长期以来,我们农村的老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习惯于传统的教书育人,却很少思考,很少研究,只满足于学习现有的理论,很少理论联系实际,很少进行理性思考,更不要说进行教学研究,这种状况已经与时代不相符,长此已往我们农村学校的数学教学不落后才怪。提高教学质量,就得在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堂上下手,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思考、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与此同时,还有注意学习兴趣、课前预习、课后的巩固提高也是学生有效学习必不可少条件。学习兴趣的养成有利于学生乐中学、学中乐;课前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养成的一种方式,也为课堂上的学习提供了条件,奠定了

- 1 -

基础;课后的巩固提高是学生知识学习的应用和检验,更是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因此,兴趣是保障,预习是条件、课堂是阵地、课后学习是应用与拓展。它们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每个环节做好了、有效了,才能达到学习数学的有效性。对于数学,让他们携手合作,去观察、去发现、去归纳、去探究、去应用,从而认识数学、感悟数学、学习数学,进而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人人都能获得有价值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2、教育现状

教育发展到现在,教育专家和教育部门提出了许多课改意见、方案。然而多年的传统教育教学使学生“学而不思”、“高分低能”、“两极分化”的现象依旧存在。

国家教育部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能力。”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探究学习是学习方式的三个重要方式之一。《数学课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数学学习只有引导学生开展“做”、“议”、“探”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与情感态度的协调发展。

农村学校的学生多为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祖父母外祖父母承担起监护的的责任。隔代教育存在很多弊端,比如说祖父母的溺爱导致部分学习不自觉的同学不能完成家庭作业,祖父母的知识水平不能帮助学生解决个别疑惑。久而久之,相当一部分同学不能养成自觉完成课业和爱学习的习惯。

二、课题的目的意义 1、对于学生

通过走访、问卷调查发现学生不喜欢学习数学的原因,有针对性的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课前预习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更好的为课堂学习做准备。在数学课堂中,广泛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类似,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在小组合作中探究数学知识、学习数学技能,培养数学能力,提升数学学习的有效性,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良好学习习惯、有科学学习方法、有理性思维、有丰富情感、善于沟通、长于交际的社会人,而不是拥有满脑子数学知识的书呆子。课后学习是对课堂所学的应用、检验和拓展,这样可以弥补人的记忆的短暂性的不足,同时受课堂时间的限制在课堂上的学习并不是面面俱到,所以课后的学习又是

- 2 -

课堂学习的延伸和提高。

2、对于老师

理论及理念要求,要加强理论学习,不仅要学习教育理论,更要学习教学理论,更新观念。要从根源做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坚持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实践要求,彻底转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观,为适应“学生主体式”的课堂模式,老师要提升课程开发改编能力、课堂的随机反馈能力、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的能力,采用形式多样方法多元的评价体系,挖掘学生潜能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形成全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风格。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1、理论价值

(1)研究“中学生数学学习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我们教师理解新旧教学观对“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的不同看法,通过比较,便于对两种教育观做出取舍。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是精通数学知识的老师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的行为。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有效性取决于老师的数学知识、教学技能和学生的数学能力以及教师的强制手段。时至今日,这种观念依然根深蒂固。

因事物具有普遍联系性,新的教学观主张,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不只是师生的单一联系,更应是师生、生生、小组内、小组间等学习组织链接成的网际关系。即数学课堂学习并不是教师机械地向学生进行“单向的信息传递”,还要受同学、学习小组等的交互影响,受自身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

要充分认识教师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评价是不可忽略的,积极地、有效地评价体系对学生学好数学有很大的作用。充分利用积极影响要素,克服消极干扰,数学课堂学习必将有效。

上述两种教学观,反映了两种教学认识论——“知识传递型”教学认识论与“知识建构型”教学认识论——的区别。“知识建构型”教学认识论基于新的知识观和新的学习观,主张“知识”并不是靠教师传递的,而是学习者自身建构的。因此,新教育观应得到倡导。

(2)研究“中学生数学学习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有助于我们放弃传统的“传递中心数学课堂”,建立“对话中心数学课堂”,放弃“教的课堂”,建立“学的课堂”,有利于数学老师角色的转变.

数学学习,是由已知通向未知的路,在这求知的路上,我们要与新知相遇、与他人相遇、与自我内心相遇,既然相遇,就要对话、交流、沟通、思考。因此,数学学习的实践就是数学对话的实践。要向数学课堂学习高效进行,就要放弃传统的传授型课堂,建立新型的对话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