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察法及案例分析 - 图文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20:22:2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教育观察法及案例分析

观察法是由研究者经过自己的感官等方式搜集资料。教育观察法虽然也通过研究者的亲身感受或体验来获得研究对象的感性材料,即以日常观察为基础,但它不是自发的、偶然性的活动,而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观察对象与方法也是经过选择与策划的;并且最后需要作严格详细的观察记录。

相对于其他教育科研方法来说,观察法收集第一手感性材料的必经途径,是后继研究的基础和起点,同时可以检验科学假说、发展科学理论。

一般来说,观察法的实施有以下要求: 1、明确观察的具体目标与要求 2、准备好观察手段 3、进行多次反复观察

4、客观、全面、典型、有计划地进行观察 5、要掌握好观察方法与技术

6、及时分析、处理观察所得的材料

其实施步骤包括: 一、准备工作

1、制定观察计划与提纲

观察提纲包括:谁、什么、何时、何地、如何、为什么(who, what, when ,where, how, why) 2、准备观察所用的辅助工具,记录表格、记录方式、仪器设备 3、确定观察途径:访谈、听课、参观、参与 4、训练观察人员 二、实施观察

先熟悉环境,再建立和谐关系,最后正式观察。注意做到灵活地执行计划,抓住观察重点,注意做到看、听、问、查、思考相结合,做好观察记录 三、观察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撰写研究报告

在本次作业中,我选取了三个教育观察法案例,分别是《大班幼儿与一年级小学生24小时活动观察比较》,《幼儿个体行为观察》和《优化情境教学”课堂观察分析》,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

第 一 页 共 一 页

案例1——大班幼儿与一年级小学生24小时活动观察比较

课题名称:大班幼儿与一年级小学生24小时活动观察比较研究 研究人员:杭州天长小学教师——成游 李任斌 协作人员:与幼儿、小学生有关的教师、家长配合。 前 言 :

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是一个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幼儿园跟小学的衔接涉及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习惯、作息制度等许多问题。根据小学低年级老师和家长反映,学生入学后学习负担和思想负担较重,健康状况下降,对小学学习生活不习惯的现象十分明显,儿童入学前后活动安排上的差别已成为幼儿园与小学衔接上急待研究解决的问题之一。

我们拟通过对幼儿园大班幼儿与小学一年级学生在24小时内各类活动时间的调查获得数量资料,为幼儿园与小学儿童活动安排的衔接问题提供依据。 研究对象:

在本区九所幼儿园大班幼儿中随机选择50余名幼儿,并从本区五所小学中,选择50余名去年从这九所幼儿园中毕业、现在小学一年级学习的小学生。与家长联系,排除一小部分由于其他原因使家长无法配合观察的对象。原则上定为幼儿与小学生各40—50名。 研究方法:

(1)观察内容为一天24小时内的全部活动内容。

(2)儿童在幼儿园或小学内的活动情况由教师跟踪观察并作详细记录,在园外、校外活动情况由家长进行观察记录。(记录草表附后)

(3)观察日期不统一定为哪一天,但是,对每一个儿童的观察,教师与家长,应在同一天进行。观察日子应排除星期天、幼儿园或小学组织半天以上校外活动的日子,小学还须排除周六。(因为那天下午不上课)

(4)为了熟悉观察分类与要求,并形成及时记录的习惯,要求观察者特别是家长在正式观察前三天之内至少应试观察一小时以上。

儿童活动名称及归类标准 :

类别 第一类 第二类 名称 休息 一般生活活动 第三类 明显的体力活动 第四类 自由的智力活动 归类标准 指体力与脑力均处于静息状态,包括晚上睡眠和午休。 指日常生活活动,一般不需要明显的脑力活动,但也不是明显的体力活动。如起床、穿衣、梳洗、大小便、吃饭、吃点心、闲谈…… 指明显地需要消耗较多体力的运动性活动。如:上体育课时的运动活动,玩各种运动器具,与同伴追逐,走比较长的路,运动性游戏…… 属于智力活动,需要动脑筋来接受知识,认识事物解决问题,但这一智力活动过程不需要意志的控制,是在无意注意状态下进行,自由而不受约束的。如向别人提出智力性的问题,并听别人这方面的解答,观看电影、电视,阅读儿童读物,听故事…… 第五类 需要意志控制的智 力活动 属于智力活动,并且是要求在有意注意状态下进行的紧张的智力活动,活动时受到纪律的约束或是成人对儿童有一定的要求而非完成不可的。如上晨会课、文化课、完成作业、家庭辅导……。

第 二 页 共 二 页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1)记录时间准确到分钟。

(2)资料汇集后,先制成对比图表,然后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组织工作:

(1)课题由成游同志全面负责和协调。

(2)由幼儿园或小学班主任根据抽取的对象与家长商量,落实观察事宜。 定于12月10日前全部收回观察记录资料。 观察表的印制与数据的分析处理由李任斌落实。 2012年10月3日

24小时活动观察记录表

第 页

观察对象姓名 所在小学、幼儿园 班级 性别

观察人 观察日期 年 月 日

---------------------------------------------------------------------------------------------------------------------- 案例评析

这是一个典型的观察计划。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问题是一个困扰小学教育工作者的大问题。;所以,杭州天长小学的设计者以大班幼儿与一年级小学生24小时活动的观察比较为切入点,为幼儿园与小学儿童活动安排的衔接提供依据,选题新颖、设计规范,具有可行性。

研究者把儿童活动分为休息、一般生活活动、明显的体力活动、自由的智力活动,需要意志控制的智力活动等5类,并分别给这5类活动以操作性定义,这些类别涵盖了儿童的所有活动,彼此之间不交叉、不重复。按照这些操作性定义,儿童的任何一个活动都是这5类中的1类活动,且不会出现既是这一类活动又是那一类活动的情况。

由于观察需要24小时不间断,所以研究者要求家长也参加观察,并在事先进行培训。所设计的观察记录表也比较简洁,使用方便,而且有利于观察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即按观察计划制成对比图表,然后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在此基础上即可撰写观察报告。

总的来说,本计划框架可操作性强,步骤设计合理,可供初涉教育观察法的教师制订观察计划时参考。

第 三 页 共 三 页

案例二——幼儿个体行为观察

观察对象:施姗姗 观察时间:2004.10

观察内容:我们一起玩吧 观察者:张步恩 观察(一) 来园时,施姗姗笑眯眯地走进教室,我就站在她的面前迎接他,可施姗姗却径直走到教室里。我牵着她的手说:“姗姗,你早!”她用眼睛望着我,但很快又移开了。我又说:“姗姗,你早!怎么跟老师打招呼?”她看了我一下,才轻轻地说:“老师早!” 孩子们正在自由地玩着积木,只见姗姗独自一人坐着玩衣角,她耷拉着脑袋坐了一会儿,终于微微抬起头看了看积木。我走过去问“你想玩吗?”她没说话,只用眼睛看着我。一会儿她站了起来,慢慢走了过去,还不时回过头看我,我笑着点点头,她走到了孩子们的身边...... 分析: 施姗姗已能愉快地上幼儿园了,但姗姗在交往方面很不主动,缺乏勇气,内心的需求和希望总不敢去实现。而我的点头、微笑无疑给了她很大的鼓舞。这孩子不是不想交往而是不敢交往,她需要老师更多的关怀和爱。 观察(二) 自由活动时,施姗姗拿着新带来的汽车玩具,独自开心地玩着。这时王泽宇走过去,向她要小汽车玩,她摇了摇头跑开了,王泽宇见她不肯,就准备抢,施姗姗一边紧紧抓住汽车,一边还“噢噢噢”叫起来。我走过去,施姗姗和王泽宇停止了“抢战”。我引导王泽宇有礼貌地向她借:“我们一起玩好吗?”结果施姗姗爽快地把汽车放到了王泽宇的手中。 分析: 从施姗姗玩“汽车”时的开心模样同被抢时的紧张神态可以看出,她已经把“汽车”当成了自己的朋友,因为她不仅可以在玩的时候舒发自己的情感,还能通过“汽车”与小朋友交往。 从案例看,她是个性格较为内向的孩子,特别是在交往方面,她似乎不知该如何参与到同伴当中去。如玩积木,实际上她很想玩,但又不敢大胆地对小朋友说:“我和你们一起玩”。起初,她不愿意把玩具借给别人,当王泽宇有礼貌地向她借了以后,她又很爽快地答应了,说明她内心也渴望和伙伴交往。

---------------------------------------------------------------------------------------------------------------------- 案例评析

观察记录的常用类型有实况详录、日记描述、轶事描述和频率与等级记录等,实况详录就是采用文字、录音、录像等手段,把研究者需要观察的被观察者的全部活动过程全部记录下来。最常见的就是“课堂实录”。 与案例1相比,此则案例没有规范的观察计划和过程,最后也没有生成完整的观察报告,更像是一篇实况祥录,以纯文字的形式记录学生的行为和心理。观察者态度认真,能够从实际出发,捕捉观察到幼儿身心发展的过程,真实可信。对幼儿的观察从动作、语言、心理三方面出发,很好地体现了该幼儿的行为特征,突出了这一时期幼儿的典型特征,能够在自然状态下了解幼儿行为的真实表现,从而考虑其心理的外部表现,抓住了细微的地方,从而使对幼儿的正确论断有的放矢。通过这一观察,可以令幼儿的理解不断深入,为日后与幼儿的进一步接触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 四 页 共 四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