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昆山震川高级中学高二语文《绝地之音》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7 22:22:4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江苏省昆山震川高级中学高二语文《绝地之音》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现代

散文选读》

一、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绝地”、绝唱‘的内涵及二者之间的联系。 2、整体把握文章的思路,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归纳大意。 二、重点难点

通过整体把握,体会绝地之音给作者心灵带来的巨大震撼及作者对黄土高原这方土地和人民的深厚感情。 三、学法指导

1、先归纳每一段大意,再进行整合,进而归纳出各个部分的大意。 2、根据文章中有关捕获绝地之音后的感受的内容分析“绝地”、“绝唱”的内涵及二者的联系(第5段最后,第10段等)

3、在诵读时碰到读不准的字及时做一下记号,读完后,查字典注上正确读音。

四、知识链接 马步升: 五、学习过程

(一)加点字注音

1.踟躇( ) 2.恹( ) 3.骨髓( ) 4.朔风( ) 5.攫住( ) 6.怨懑( ) 7.干涸( ) 8.憩息( ) 9.挟着( ) 10.撩拨( ) (二)解释下列词语

1、大相径庭: 2、轻描淡写: 3、刻骨铭心: (三)整体把握 第一部分( 1): 绝地之音 第二部分(2—5): 绝地之音 第一层(2-4)曲折向绝地;第二层(5)绝地闻绝调 第三部分(6—8): 绝地之音 第四部分(9—10): 绝地之音 六、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绝地”“绝唱”的内涵?二者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选做题)

答:绝地,指人类生活的 ,无论是作者在七年前所看到的那块平地,还是几年后所闯入的“与生命无缘的荒漠”,对于人类来说,都是生活的 。

绝唱,是绝地生命力的 。或者可以这样说,声音只是作者赋予生命力的某种具体形态,是生命力的有形形式。

绝地和绝唱之间的关系:绝地——人的绝唱——人和地的宿命。 七、预习下面导学案内容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鉴赏课文,感受本文的艺术魅力。 2、归纳文章的主旨,借鉴文章的写作手法。 二、重点难点

1、作者独特的人性感悟。 2、出奇的选材,巧妙的构思。 三、学法指导

1

归纳写作特点,一般从选材、构思、语言等方面入手。 四、学习过程

(一)朗读、合作、交流 1、(第1段)为什么作者“每一次的讲述,所用的语调、词汇、情绪,甚至描述的事实本身,一次和一次都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

答:作者要强调的是 的震撼,和他对 感受,而不是注重具体形态的描绘。因此即便是不同的描绘“也常使对方 ”。 2、(第2-6段)为什么作者的心“被强烈地震撼着”?

答:(1)“那是一片什么样的土地呵,大沟横断,小沟交错.沟中有沟,原本平展开阔的黄土高原被洪水切割成狰狞的黄土林。”

(2)“这一带的长城在修筑时,充分利用了天然地形,因高而置险,因险而置塞,因沟而开堑,因堑而起垒,千百年来,由于洪水冲刷,原来较为和缓的沟壑现多为绝壁危沟,有些区段的长城高悬于数 十米 、甚至百米的沟崖之上,使残存的一线土垒,倒显得格外威风壮观。”

正是黄土林的 和 、长城的 和 给作者心灵造成了强烈的震撼。

3、作者为什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自己和导师赶赴营盘梁途中的经历?突出了营盘梁怎样的特点? 答:作者先写“在熹微的晨光里,已能清楚地看见营盘梁的一切”,“似乎迈出一大步就可站在营盘梁上”,但实际上作者他们却“七绕八绕,历经艰难,费尽气力”,“才绕至营盘梁的脚下”。然后写爬山的经过。“陡直的山坡连羊肠小道也无一条”,就在这样的绝地,作者仍然“在无路处寻路,在陡崖中寻找立足之地”,甚至险要到作者自己说“我的脚印,今生今世以至永远,不会再有第二个脚印与之重叠”。这才攀上了山顶。

作者写途中的 ,表现地势的 ;写上山时 ,表现山峰的 。作者极力突出 ,就是为了凸显黄土林的特点,这里本身就可以称为“绝地”。 4、作者登上山顶后,发现营盘梁是个怎样的城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表达了对古代文明,古代历史的 之情。

5、作者为什么花了很大的篇幅来写这个平地,这又是一块怎样的平地? 答:在“一眼望不见边沿的沟坡”中,“只有一块平地”。而这块平地是由三把“水刀”切割而成,“岌岌悬于三面陡崖之上,余下的一面如一根细绳拴在山体之上”,确实是一种 。以至于“人或骡只要走歪一步”就可能坠落。作者的心因此也跟着“跳起来”。这块平地,可以称之为是 。

6、作者在绝地听到了怎样的绝唱? 答:“ ”

7、作者为什么说“长城不光是一道军事防御线,更是一道文化分界线,心理分界线,这条线已超越了历史,超越了民族,它是一种习惯,一种地域自觉”(选做题)

答:这句话分两部分来理解。前半部分是“长城不光是一道军事防御线,更是一道文化分界线,心理分界线”,这指的是 。历史上,长城有着 的功能,更是不同 、不同 的界限。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阻隔了长城内外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 。而后半部分“这条线已超越了历史,超越了民族,它是一种习惯,一种地域自觉”,指的就是 的长城。现在的长城,再也不是文化民族交流的阻碍了,所以说“它超越了历史,超越了民族”。人们只是习惯性地把它看成是 ,看成一个地域的 。这是作者在长城面对历史,面对文化的理性思考和认识。

8、作者在怎样的环境下捕获了绝地之音? 答:“我”在腾格里大沙漠,当“ ”时,面对四周“ ”,找不到任何的依靠和栖息之所。就在这样一个“ ”里,“那串

2

歌吟这时突然奔人我的心房,我濡湿了于裂的嘴唇,迎着依依下沉的夕阳唱了起来”。 9、结合全文,说说“长城”、“歌声”两个意象的寓意。(选做题) 答:“长城”与通常语境下的长城寓意同中有异,相同之处是:都是历史的 。都凝聚着劳动者的 ,都是民族纷争和融合的 ,但本文中的“长城”,更是一条“ 分界线, 分界线”,并且成为超越特定历史、超越特定民族的富含文化因子的 和 。

“歌声”,发于有着悠久厚重历史的黄土文化下的绝地,它是生命的豪迈表达和野性张扬,代表了生命的原生态,天然具有 、 、 的品质。 (二)文章主旨

作者以一种形象化的方式展示了在严酷的自然条件下顽强求生的西北农民的艰苦而真实的生活

状态。作者用绝地之音表现了人类在绝境中生命力的张扬,绝地之音本身就是 生命力的彰显。 五、课外阅读

马缨花 季羡林

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从外面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院子不小,都是方砖铺地,三面有走廊。天井里遮满了树枝,走到下面,浓荫迎地,清凉蔽体。从房子的气势来看,依稀可见当年的富贵气象。等到我住进去的时候,富贵气象早已成为陈迹,但是阴森凄苦的气氛却是原封未动。再加上走廊上陈列的那一些汉代的石棺石椁、古代的刻着篆字和隶字的石碑,我一走回这院子里,就仿佛进入古墓。这样的气氛同我当时的心情是相适应的,我一向又不相信有什么鬼神,所以我住在这里,也还处之泰然。

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应该说是有的。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平城一片黑暗。白天在学校里的时候,同青年同学在一起,从他们那蓬蓬勃勃的斗争意志和生命活力里,还可以吸取一些力量和快乐,精神十分振奋。但是,一到晚上,当我孤零一个人走回这个所谓家的时候,我仿佛遗世而独立。没有一点活气。寂寞像毒蛇似地偷偷地袭来,折磨着我,使我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有一天,在傍晚的时候,我从外面一走进那个院子,蓦地闻到一股似浓似淡的香气。我抬头一看,原来是遮满院子的马缨花开花了。我站在树下,仰头观望:细碎的叶子密密地搭成了一座天棚,天棚上面是一层粉红色的细丝般的花瓣,远处望去,就像是绿云层上浮上一团团的红雾。香气就是从这一片绿云里洒下来的,洒满了整个院子,洒满了我的全身。花开也是常有的事,开花有香气更是司空见惯。但是,在这样一个时候,这样一个地方,有这样的花,但是。在这样的时候和地方,有这样的香,我就觉得很不寻常,甚至有感激的心情了。从此,我就爱上了马缨花,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可惜不久我就搬出了那个院子,同那些可爱的马缨花告别了。

时间也过得真快,才一转眼的工夫,已经过去了十三年。这十三年里,我看了、学习了很多新东西,走了很多新地方,当然也看了很多美妙动人的奇花异草。然而使我深深地怀念的却仍然是那些平凡的马缨花。我是多么想见到它们呀!

最近几年来,北京的马缨花似乎多起来了。公园里,马路旁边,都可以看到新栽种的马缨花,绿云红雾飘满了北京。给首都增添了绚丽与芬芳。我十分高兴。仿佛是见了久别重逢的老友。但是,我却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这些马缨花同我记忆中的那些很不相同。它们不同之处究竟何在呢?

我最初确实是有些困惑。后来,我扩大了我回忆的范围,把当时所有同我有关的事物都包括在里面。不管我是怎样喜欢院子里那些马缨花,回忆的范围一扩大,同它们联系在一起的不是黄昏,就是夜雨,否则就是迷离凄苦的梦境。我好像是在那些可爱的马缨花上面从来没有见到哪怕是一点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