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基于全球供应链管理的内陆开放模式研究(投稿)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8 20:49:4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重庆基于全球供应链管理的内陆开放模式研究

文/杨文慧

在全球化大潮中,供应链的竞争已经成为全球企业、城市开展竞争的核心内容。一个地区和城市对外开放程度高低更多体现在其对企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物流流通、市场消费等各个环节所需要素和服务的集成服务能力。

一、基于全球供应链管理理念的内陆开放模式提出之背景 全球供应链(Global Supply Chain)是实现一系列分散在全球各地的相互关联的商业活动,同时也是一个价值网络,包括产品研发设计、原料和零件采购、生产、品牌产品增值、展示展销、物流配送零售、产品回收、信息交换、资金周转等多个环节,其主要目的是降低成本,加快资金的回收,提升产品服务的交付能力。传统的供应链管理强调最大限度地协调企业内部资源,而全球供应链强调最大限度协调企业之间的资源、要求全球供应链管理要有更强的集成配套能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

在全球化的大潮中,中国已经成为了跨国企业全球供应链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按照全球供应链管理理念来分析,如果全球供应链产生10美元价值,制造环节仅能产生2美元的价值。目前,我国仍处于全球供应链的低端位置,被动地接受跨国公司全球供应链的安排,以低成本制造能力和物流执行能力为特点。无论是苏州模式还是广东模式,我国参与全球供应链的方式大都是建立合资企业或代工厂等外源

1

拉动型的对外开放模式,或一头(原材料)在内一头(市场)在外,或两头(原材料和市场)在外,研发设计、展示展销、物流、金融等供应链高增值环节仍掌握在外部。

国外部分内陆城市已经认识到破解内陆城市经济开放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培育和巩固在全球供应链管理高附加值环节的集成优势。比如,孟菲斯着力发展多种运输方式,通过航空、高速公路、水路和铁路与全球相联,形成了国际货物多式联运中心。法兰克福借助于机场经济,克服地处欧洲内陆腹地的地缘劣势,成为闻名世界的金融中心、会展中心。班加罗尔深入挖掘内部人力资源优势,在高原地带打造面向世界的印度软件业制造研发中心。这些内陆城市的共同特点就是抓住全球供应链某一高增值环节,围绕这一环节重点完善配套设施、完善配套条件,为企业、为有关产业提供集成化的高品质服务,从而形成内陆型城市内源扩散式的开放格局。

重庆业已尝试从供应链角度探索和创新对外开放模式。奇帆市长提出过“垂直整合”的概念,在产业链整合创新上下功夫,实现配套物流成本最小化,改“两头在外”为“一头(原材料)在内,一头(销售)在外”,成功引进世界500强美国惠普公司及其全球软件研发中心、全球软件服务外包中心、全球软件测试中心、全球呼叫中心、2000万台内销电脑生产基地、全球采购结算中心等六大项目落户重庆,引进惠普代工厂富士康、广达等以及零配件厂商落地,逐步形成英业达、思科等微电子企业巨头在重庆的积聚之势。

二、基于全球供应链管理的内陆开放模式之内涵

2

基于全球供应链管理的内陆开放模式是在深入分析城市以及城市产业在全球供应链各个环节的要素禀赋情况、要素集成能力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锁定特定产业、特定企业群开展招商,有针对性地改善和提升城市以及城市既有和规划产业在全球供应链管理体系高增值环节的集成服务能力。主要影响因素有产业结构、产业组织水平、物流组织效率、展示展销和交易能力、金融服务能力、城市创新能力等。

这一模式有以下特点:1、城市的经济及产业结构、产业组织水平要满足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要求。2、城市的服务功能要为国内外企业之间资源协调提供便利。3、城市规划建设在注重帮助企业降低制造、运输和储存等有形成本的同时,更加注重帮助企业降低设计、销售、服务等无形成本。4、城市从注重内部要素整合过渡到注重外部地区乃至其他国家资源的整合。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对外开放模式将推动欠开放地区把跨越发展的潜在可能转变为现实。重庆作为内陆地区的国家中心城市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方面要抓住沿海地区产业梯次转移的机遇,另一方面,要采取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对外开放模式,与东部地区和其他国家地区站在同一起跑线,争取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通过产业链招商,吸引外国资本,加快资本积聚和积累;通过供应链管理,参与全球分工,融入全球供应链,获得知识和技能。

三、基于全球供应链管理看重庆对外开放相关要素集成条件。 重庆自然要素资源丰富,服务性要素禀赋具备了较好的基础。但

3

从全球供应链对资源整合和要素集成的要求看,重庆作为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的内陆城市、沿海产业梯次转移的承接地,先天地仍然缺乏部分要素,并急需提升对市内外要素的综合利用能力。主要反映在:

1、产业参与国际分工水平比较低,外向型特点不突出。汽摩产业具有明显的外向型特点,汽摩出口额占到了总出口的40%;并吸引全球重要汽车零部件制造商来渝投资。装备制造出口占总出口的10%,天然气石油化工出口占出口1%,材料工业出口占总出口13.4%,劳动密集型产品占出口6.7%,电子和能源几无输出,外向程度均比较低。由于外向型产业支撑能力不足,外贸总量偏小,外贸依存度不高,2008年,重庆外贸总额仅为上海的2.3%,为北京的3.5%,为天津的11.8%。外贸易依存度低,上海、北京、天津外贸依存度均高于50%,重庆仅为1.87%。外资利用程度低仅为2%。

2、交通物流瓶颈制约重庆产业、市场规模以及对周边区域和国际市场要素资源的积聚和辐射。国内外通道方面,90%以上的外贸货物通过长江黄金水道中转上海至国际市场,通道单一;国内通道已经基本建成成渝、渝包、渝汉沪、渝湘闽、渝黔桂穗5大对外通道,形成了17个对外通道出口,但通道仍不健全,省际间部分高速公路尚未贯通。货物运输组织方面,已经开通了重庆-上海五定快班轮,重庆-广州、深圳、成都的“五定”班列,正在积极开展重庆经捷克至鹿特丹港的铁路国际联运争取工作。但与比邻的成都、西安比,重庆货物组织优势并不明显。对外运输型化、专业化港口码头比重低。港站衔接不顺畅,多式联运未形成。货物运输结构方面,货运结构以短途运输方式公路为主,2009年,公、铁、水货运比例为85.5:

4

11.3:3.2,难以高效连接国际、市外市场,难以形成多层次针对高、中、低端不同用户群体的交通物流服务体系。物流产业组织方面,物流本地企业规模小、水平低、经营方式传统,第三方物流企业少,难以适应跨国公司开展全球供应链管理的要求,比如惠普落地,物流服务商仍选择德国铁路。

3、缺乏现代化区域市场乃至国际市场支撑。根据对重庆钢材、木材、汽摩配件、五金、建材、小商品、农产品、医药等8大类市场的摸底,我市市场类型主要是销地型市场,进多出少,75%钢材、50%的成品家具、90%以上的木材、70%的小商品、50%的五金、80%的医药来自市外,仅汽摩配市场属于产地型市场,出多进少。虽然我市市场在西部地区处于优势地位,但与上海、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等省市比,市场个数、规模以及市场组织现代化程度都有很大差距,大部分市场仍采用传统交易方式,商物分离,电子交易和信息共享等方面还很落后。市场展示展销能力较弱,缺乏在全国和西部地区有影响的会展设施。

4、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面临诸多制约因素。总部经济特征不明显,使得金融机构在业务审批、信贷权限、产品创新、资金调配、资金运用、服务区域等方面的自主权大受制约。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不高,金融中心建设缺少金融腹地强力支撑。金融业本身发育程度偏低,一直在较低水平上徘徊,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6%。金融市场不完善,既没有全国性金融市场,也没有区域性金融市场,缺乏金融中心高度依赖的证券交易市场、外汇交易市场、期货交易市场、黄金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