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4 4:21:2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的案例分析
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中,在教学活动中,最受关注的热点之一是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己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点的影响,形象思维占据绝对优势。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知识最为深刻的体会莫过于亲自动手操作实践。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研究获取的知识和能力,要比依靠老师的讲解和灌输获得的知识更为高效。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实践证明,只会动脑而不会动手的人很难在科学技术上有所创造发明。动手能促使他去开动脑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安排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拼一拼、量一量等活动,放手让学生操作,使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轻松、愉快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下面通过教学中动手操作的几个案例来探讨、分析、总结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案例一: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的认识
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都是特殊的梯形,因此,这部分知识应该从“学生认识一般梯形概念后再进行深化较为合理。”为了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探究的能力,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
1.让学生在纸上画一个梯形,剪下来,在这个梯形剪纸上画一条高,并沿着这条高剪开,让学生观察裁剪后的图形是什么图形?(梯形),并且让学生注意观察得出:这条腰与上下底是互相垂直的。从这个过程中自觉地发现和认识直角梯形。 2.让学生每人拿出一张纸,利用等腰梯形也是轴对称图形这一特点,向学生提出一个富有吸引力且又有一定思维难度的问题。试试看,谁能够只用一刀就从一张纸条上剪下一个梯形?这个问题一提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开动脑筋,去探索,去思考。大家跃跃欲试,你剪,我剪,气氛浓厚。通过动脑探索他们发现:只要把纸条对折后斜剪一刀,然后展开,得到了梯形,而且这两条腰相等,折线两边图形完全重合。在学生手脑并用的过程中,很自然地掌握了等腰梯形的概念及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这个案例表明:动手操作就是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索、猜测和发现的环境。充满探索欲望与激情的动手操作才是高效的动手操作。一切操作要源于学生的内部要求和学生数学学习的真实需要。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能只追求所要达到的目标――操作结果,而忽视了学生操作过程的各种经历、感受和体验。动手操作的真实价值就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 案例二:圆的认识
1.画一画:同学们能想办法在纸上画圆吗?(让学生在纸上画一个圆)
2.剪一剪:把自己画好的圆剪下来。(学生小心翼翼地剪下自己画的圆)
3.折一折:把剪下来的圆对折、打开,再换一个方向对折再打开。反复折了几次,让学生观察折好的圆片,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告诉学生:这一点叫做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学生从实际操作中懂得什么叫圆心。 4.画一画:让学生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画线段,告诉学生这叫做圆的半径,一般用字母y表示。又让学生画一条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告诉学生这叫做圆的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学生认识了圆的直径和半径后,教师提出一个比较有挑战性的问题:看谁能在一分钟内在同一个圆里画出的直径与半径的条数最多?学生听后跃跃欲试,兴趣大增,画了一条又一条。教师小结提问:直径和半径画得完吗?生:画不完。通过这个比赛,让学生从中明白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和直径。 5.量一量:让学生动手量一量在同一个圆里每条半径的长度(至少量三条),在量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发现:同一个圆里,每条半径长度都相等。也量一量在同一个圆里,每条直径的长度(至少量三条),在量的过程中学生也发现,同一个圆里,每条直径长度都相等。通过测量后得出结论:同一个圆里所有半径长度都相等,所有直径长度也都相等。
6.算一算:让学生动手算一算,同一个圆里直径长度与半径长度有何关系。生1:我测量的直径是4厘米,半径2厘米,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