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工业工程》实验大纲指导书DOC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0 3:10:3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基础工业工程》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1、实验课程名称:《基础工业工程》 2、实验课程名称(英文):Fundamental Industrial Engineering 3、课程代码:1200160 4、实验课程性质: 5、学时:8 6、学分:

7、使用专业:工业工程

8、先修或同修课程:机械工程相关课程、管理科学相关课程等 9、开设单位:工程技术学院 10、制定实验教学大纲的依据:

东北林业大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11、本实验课在培养实验能力中的地位及作用:

该课程实验主要包括: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属于工业工程及相近专业必修实践型课程。该实验教学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新意识为目的,通过教师开发实验室,拍摄电教片等手段来分析验证所学,并提出创新性改善意见,达到理论联系实践,本课程的课堂教学及其实验在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中起着非常基础性的重要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实验可以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后续课实践环节起铺垫作用。 12.、应达到的实验能力标准: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引导学生利用基础工业工程(工作研究)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实验环节使学生验证所学理论知识并更加深入掌握工作研究的相关理论知识,并能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13、实验内容:

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同步进行的实验,根据教学进度,具体安排以下实验内容。( 详细实验内容见实验指导书)。

(1) 制造企业感性认识实验

(2) 蓄电池端子座注塑生产人机操作分析和联合操作分析实验。 (3) 学生自拟题目设计性实验

14、实验成绩考核办法

根据学生预习情况、实验操作情况、实验报告的质量、考试成绩和设计研究性实验成绩综合评定,按学生成绩评定办法给出,最终成绩分级为:优、良、中、及格、不及。 15、实验教材、参考资料: 《工业工程基础》、《基础工业工程导论》 16、实验项目汇总表: 序号 1 2 实验项目名称 制造企业感性认识实验 蓄电池端子座注塑生产人机操作分析和联合操作分析实验 学生自拟题目设计性实验 学时 2 3 实验类型 演示性 综合性 实验类别 必修 必修 每组学生数 3 3 设计性 必修 1

合计 8 17、设备及器材配置: (1)能提供按课程要求实现的人工为主多重复性工作的现场操作环境的电教片 (2)百分之一秒表、观测板、观测表格、计算器等

(3)以研究工艺程序分析、人机操作分析现场操作环境录像或提供生产实际现场 (4)动作摄影分析影片材料或提供生产实际现场 18、大纲执笔人:姜雪松 19、大纲审定人:朱玉杰

2

《基础工业工程》课程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 制造企业感性认识实验

一、实验目的

1 通过观看教师开发实验室自制电教片、使工业工程专业学生对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有一个初步的、全面的感性认识,了解各种企业的业务范围和主要生产流程,对工业企业的日常生产计划、组织,实施等方面以及企业文化、企业组织形式及人力资源等情况给出一定了解,为学习后续课程打基础;

2 了解企业组织、生产、技术、设备等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本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性质、内容及做法,从而达到验证巩固和扩大知识面的目的;

3 了解我国企业的管理现状和技术水平,丰富、完善、深化已学到的管理理论、方法和原则,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了解我国企业目前的管理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同时学习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管理的先进经验;

5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引导学生利用基础工业工程(工作研究)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实验环节使学生验证所学理论知识并更加深入掌握工作研究的相关理论知识,并能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实验要求

1 观看教师开发实验室自制电教片,提供生产现场环境,给出必要感性认识,为后续课程打基础。

2 书写实验报告,借鉴本指导书相关内容,填写必要项目,并在实验报告第七项给出总结。

3 在下次上课时交实验报告。 三、实验学时数 2学时

四、实验原理

对制造业企业初步的了解。 五、 实验仪器、材料

制造企业生产现场的录像、投影仪、计算机等 六、实验步骤

(一) 观看电教片

(二) 通过细心观看,根据生产现场实际情况联系所学专业知识对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总结。观看的同时可以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组织:厂区与车间布置、生产过程的空间、时间组织及组织形式; 2工作研究与绩效评价;

3设施规划与设计:产品设计、工艺过程、物流规划等;

4人因工程:作业环境(温度、照明、噪音、运动与震动)及对工作效率的影响、人机系统的类型、人机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人为事故及事故预防;

5生产计划与控制:生产计划编制的方法、执行指令及控制的方法;

6 质量管理:质量规范、质量成本、质量检验、质量控制方法及质量认证开展情况; 7设备种类、性能、使用及维修管理;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