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导学案学生版高品质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2/25 19:54:0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GAOSANYUWENDAOXUEAN 高三语文导学案

编辑: 曾祥国 审核人:高三语文组 3课时 2014-11-23 一、教学目标:: 1、识记、理解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基本知识及《考试大纲》对该考点的要求。 2、掌握高考对该考点的考查方式、设题方式。3、 培养解答该考点试题的基本能力。 二、教学重点: ①识记、理解基础知识 ②掌握设题方式、术语 三、教学难点: 解题能力的培养。 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导学案(修改) 【导】概念: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情感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大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运用。 【思】一、知识解说

(一)分类:表达技巧一般分为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特点。 1、表达方式:

抒情、议论、描写、记叙、说明,其中抒情和描写在古诗中最常见,至于议论、说明和记叙,

古诗中很少见,

在现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中会专门提及,在这里指出只是让同学们知道,如果设问为表

达方式就只能答

这五种,不能答其它手法。当然,有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最基本的表达方式是抒情、议论、

记叙、说明,把

描写归入记叙当中,但在古诗中,描写尤为重要。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一般又分为借景抒情(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借物抒情(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表现手法中的托物言志)、借事抒情(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修辞手法中的用典)

描写:在古诗中,主要是针对写景而言,前面已学过。

2、表现手法:常见的有白描、象征、衬托、渲染、对比、抑扬、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等。

①白描: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②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如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以梅自喻,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

③衬托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古典诗歌中的动静、虚实、乐景写哀及哀景写乐等,都可以落实到衬托的层面。

④烘托 :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烘托可以是以人烘托人,如《陌上桑》;也可以以人烘托物,如白居易《夜雪》“以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更多的是以物烘托人,如柳宗元《江雪》。

⑤渲染: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如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诗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

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⑥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⑦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⑧褒贬:[似贬实褒]:对值得歌颂的对象不正面褒扬,而寓褒于贬,正话反说,用贬抑的语气来褒扬,看似贬抑实为褒扬。 [似褒实贬]:对应该贬抑的对象不直接贬抑,而寓贬于褒,反话正说,用褒扬的语气来贬抑,看似褒扬实为贬抑。 ⑨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⑩正侧结合: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⑾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是想象的情景。

⑿主客移位:移情于景、移情于人的写法,也称“对写”。明明是主人公对对方有所举动,作者却不直接描述,而从对方下笔,把深挚的情思表达得婉曲含蓄。 ⒀借古讽(喻)今: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或劝喻。 ⒁点面结合: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

3:修辞手法 [几种必须掌握的主要修辞格]

①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形象生动地写尽了江南女子的美丽与温柔。

②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③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本身。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形象。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形象生动地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以上三类一般用形象生动作答。

④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⑤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如: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上句写昭君离开汉室,下句写死葬青冢不得归故土,对仗工整,写出了昭君的一生不幸遭遇。

⑥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⑦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如:“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以设问做结,以实写虚,一问一答,将一腔愁思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⑧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如:“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使用反问句式,表达了诗人豁达的胸怀、抱负。

[几种需要了解的修辞格]

①双关:包括通过音近造成双重语意的谐音双关,和别有弦外之音的语义双关良种形式。诗人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如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与“情”同音,以天气的晴雨暗示恋人貌似无情中的有情。

②互文“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指诗文相邻的句子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

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主人下马客在船”的意思是“主人客人一起下马,主人客人又一起上船”)

③重叠:作用是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有些叠音词能使诗歌更生动形象。如: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④列锦: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九组名词组合,但见一片萧疏景象。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六组名词,宏伟楼船,飞雪之夜,瓜洲古渡;

如铁骏马,瑟瑟秋风,大散关——概括征战的辛苦,语言凝练,意境开阔。

⑤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

⑥用典:典故是文化积累深厚的表现,宋人作诗讲究无一字无来历,无一句无出处。所以,了解一些常用典故对鉴赏诗歌十分必要。 [常见典故] 折腰:源自陶渊明,原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 化碧:源自《庄子》。后来形容刚直的人为正义事业而牺牲,血化碧玉。 鸿雁:源自《汉书·苏武传》。后用“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 青鸾:源自《山海经》。后用“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 双鲤;源自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后用作书信的代称。 五柳:源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后来成了隐者的代称。 东篱:源自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

三径:源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

阳关:源自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渭城曲”“阳关”。

杜鹃:俗称布谷,又叫子规、杜宇、望帝。后来多用“杜鹃”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鹧鸪;鹧鸪的鸣叫声似说“行不得也哥哥”后多用来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黍离:源自《诗经·黍离》,东周大夫经过故都,看到昔日宫殿长满禾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

毁坏。后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桑榆:源自《淮南子》。后比喻垂老之年。

杜康:古代杜康(也叫少康)发明制作了高粱酒。后用“杜康”作为酒的代称。 鸡黍:源自《论语》。后用“鸡黍”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4:结构特点

A:诗句整体结构提问的术语:先景后情、先情后景、对比、照应、以小见大、抑扬、点明题旨 B:就诗句开头提问的术语:

比兴、统领全诗、伏笔铺垫、重章叠句、对比、抑扬、照应、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C:就诗句中间提问的术语:伏笔铺垫、承上启下

D:就诗句结尾提问的术语:以景结情、卒章显志、以景结情、卒章显志、以小见大、抑扬、照应。

(二):答题步骤

1、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类

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②结合诗句作具体阐释。 ③用此手法有什么效果(意境上、情感上)。

例题: 2006年福建卷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 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步骤一)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步骤二)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步骤三)(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如2007年高考山东卷: 出关① 徐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