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7 21:13:4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15-11-2,百度文库,做题,自己做,习题版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心理与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学科门类。
2.心理过程:一个人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之中接受环境的刺激,在大脑中产生一个反映现实的过程,这个过程叫做心理过程。
3.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其中核心是思维。 4.情感过程:人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内心体验,如喜怒哀惧等。
5.意志过程:人在活动过程中为实现目标而对自己行为的自觉组织和自我调节。 二、填空
1.心理现象是每个人都具有的 最普遍 、 最熟悉 、 最真切 的现象,但也是 最复杂 、 最深奥 、 最难以捉摸 的现象。 2.心理学是研究 心理现象 及其 发展规律 的科学。
3.在心理学史上,一般把 1879 年 冯特 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的心理实验室视为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4.心理学将心理现象分为 心理过程 和 个性心理 两大类。 三类。
6.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属于 认知 的过程。 7.人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内心体验是 情感 过程。
8. 意志过程 是人在活动中为实现目标而对自己行为的自觉组织和自我调节。 9.个体的遗传、社会、文化因素以及心理活动特点等相互作用,最终整合成一个人总的 精神面貌 ,心理学称为 个性 。 三、选择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D )。
A.心理过程和认知过程 B.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C.认知和个性D.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2.人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 B )。 A.个性心理 B.心理过程 C.心理现象 D.个性倾向性 四、判断
1.心理学是了解你在想什么的科学。( N ) 2.人人都有心理,因此,人人都是心理学家。( N ) 3.心理学有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 N ) 4.心理学是从华生开始独立的。( N )
5.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发展规律的学科。( N ) 6.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 Y ) 7.在认知活动中情感具有调控作用。( N,意志过程 )
8.心理活动表现在人们的物质活动中。( N,也表现在人与人的社会交往活动 ) 9.幼儿心理学就是发展心理学。( N ) 五、简答
在心理过程中,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共同组织成一个统一的心理过程,其中认知过程是基础,情感过程是动力,意志过程具有调控作用。
第二节 心理的基本特性
一、填空
1.人脑是 的器官,心理是 的机能。
2.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脑的 越来越复杂,而 越来越完善。
3.脑的进化过程不是强拆重建,而是不断 、 、 和 的过程。
5.大脑的主要机能是 、 、 、 和发布各种信息。
6.大脑分为四个机能区,其中枕叶与 有关,颞叶与 有关,顶叶与 有关,额叶与 有关。
7.大脑皮层上绝大部分部位不承担具体感觉和运动机能,集中用于处理 ,如 。
8.儿童出生后脑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和 。
9.新生儿的大脑两半球表面占成人大脑皮层的 ,7岁达到 。 10.心理不是物质,而是一种 ,没有客观现实,人脑酒无从反映。 11.人脑对现实的反映是 、 的反映,与照镜子不是一回事。
12.人脑对现实的反映受 和 的影响,同时,还对人的行为有调节作用。 二、选择
1.人的大脑可以划分为( )个机能分工的叶。
5心理学将人的心理过程划分为 认知过程 、 情感过程 和 意志过程 4. 神经信息传导的时速是 公里,也就是每秒 米。
1 / 29
A.3 B.2 C.4 D.5
2.儿童出生时,皮层的结构分化水平,特别是对( )的分化水平已发展得相当高。 A.感觉信息 B.触觉信息 C.知觉信息 D.体觉信息
3.儿童到( )岁时,大脑皮层已变得相当成熟,大脑皮层区表面的大小占成人皮层区表面大小的80%-90%。 A.10 B.8 C.5 D.7
4.比较而言,( )对人类心理的作用尤为重要。 A.物质环境 B.社会环境 C.自然环境 D.家庭环境 5.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 )。
A.主观能动的 B.消极被动的 C.客观主动的 D,积极主观的 三、判断
1.人脑也是一种器官,心理就是它的机能。( ) 2.大脑两半球的机能是对称的。( )
3.大脑左半球主管逻辑思维,右半球主管形象信息。( ) 4.心理不是一种物质的东西,而是一种反映,( ) 5.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与镜子反映镜像是一回事。( ) 6.人类生活的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 7.人脑对环境的反映是客观的,有什么就能反映什么。( ) 8.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是带着主观色彩的。( )
9.儿童刚出生来到这个世界时,其大脑如同一张白纸。( ) 10.婴幼儿具有朴素理论。( ) 四、简答
心理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幼儿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 3-6 岁的儿童。 2.儿童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只是近 200 年的事。
3.洛克摈弃了传统观念,提出儿童的心理最初只是一块 白板 ,它的变化取决于后天的 学习 和 经验 。
4.卢梭认为儿童有他特有的 看法 、 想法 和 感情 。 5.王守仁(阳明)指出,儿童“ 乐嬉游 而惮拘检”。
6.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是以德国人 普莱尔 发表《 儿童心理 》一书为标志的。
7.年龄特征是指特定年龄阶段中 最稳定 、 最普遍 、 最典型 的本质心理特征。
8.我们习惯上将婴幼儿期称为 学前期 。 三、简答
1.幼儿心理学的任务是什么?
答:(1)阐明婴幼儿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 2.学习幼儿心理学课程对我们的专业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1)认识教育对象,培养科学的儿童观; 第一,幼儿心理学为幼儿的教育提供心理学依据。
第二,儿童心理学为儿童的心理健康、医疗和保健提供必要的知识,有助于宣传普及“优生优育”的先进理念,维护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有利于评定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诊断和治疗心理方面的疾病,尤其是对儿童智力发育不全和神经、精神病方面的诊断和治疗有着积极的作用。 (2)探索婴幼儿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充实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体系,促进心理科学的发展。
第四节 研究幼儿心理的方法
2015年11月4日星期三
一、名词解释
1.实证研究: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其主要特点就是采用规范的方法收集实际材料、数据、事实,再从这些材料、数据、事实重归纳出普遍性的结论来。
2.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对某一年龄组或者几个年龄组的儿童心理的发展水平加以观察,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或求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较。
3.纵向研究: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即追踪)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的系统特点。
4.观察法:是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儿童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做出详细的记录,然后进
第三节 幼儿心理学概述
一、名词解释
1.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心理发生发展的趋势和规律的学科。 2.幼儿心理学:是儿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对象是3-6岁儿童,是研究人在婴幼儿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的学科。 3.学前期
4.年龄特征: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指的是某一特定年龄特定年龄阶段中最稳定、最普遍、最典型的本质心理特征。 二、填空
2 / 29
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他们的心理活动特点的方法。
5.实验法: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事先拟定周密的设计,把与研究无关的因素控制起来,让被研究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引发出某种行为,从而研究一定条件与某种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实验法是一种由计划、有控制的观察。
6.儿童心理的发展理论:是对发展趋势、发展阶段、发展模式、发展因素等的概括和总结。 二、填空
1.心理学是一门强调 实证 的学科。实证材料必须通过 规范 的方法得到,这就是科研方法。 关系。
3.研究方法按时间取向,可分为 横向研究 和 纵向研究 。
4,观察法是有 计划 、有 目的 地观察儿童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做出详细的记录,然后进行 分析处理 ,从而判断他们 心理活动 特点的方法。 5.从时间上分,观察法分为 长期观察 和 定期观察 。 6.从范围上分,观察法分为 全面观察 和 重点观察 。 7.从规模上分,观察法分为 群体观察 和 重点观察 。
8.从观察者的参与程度上分,观察法分为 参与性观察 和 非参与性观察 。 9.从工具上分,观察法分为 直接观察 和 间接观察 。
10.从设计程度上分,观察法分为 结构性观察 和 非机构性观察 。 11.从观察目的上分,观察法分为 验证性观察 和 探索性观察 。 12.调查法包括 谈话法 、 问卷法 、 测量法 、 作品分析法 等方法。
13实验法是实证研究中 最严密 、 最客观 的方法。 14.科学的目标是 理论 而不是 材料 。
15.在科学研究中,我们必须坚持哲学方法论的指导,也就是必须坚持 唯物辩证法 。 三、选择
1.幼儿园里最常用、最实用的研究方法是( C )。 A.调查法 B.实验法 C.观察法 D.谈话法
2.儿童心理的发展理论,是对发展趋势、发展阶段、发展模式、发展因素等的( D )。 A.描述和解释 B.分析和归纳 C.预测和控制 D.概括和总结 四、简答
观察法有哪些不同的类型?
答:观察法是有 计划 、有 目的 地观察儿童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做出详细的记录,然后进行 分析处理 ,从而判断他们 心理活动 特点的方法。 从时间上分,观察法分为 长期观察 和 定期观察 。 从范围上分,观察法分为 全面观察 和 重点观察 。 从规模上分,观察法分为 群体观察 和 重点观察 。
从观察者的参与程度上分,观察法分为 参与性观察 和 非参与性观察 。 从工具上分,观察法分为 直接观察 和 间接观察 。
从设计程度上分,观察法分为 结构性观察 和 非机构性观察 。
2015年11月3日星期二
2.一个变量变化,另一个变量也发生变化,这两个变量之间可能有 因果 关系或 相关
第二章 幼儿认知的发展
第一节 认知的概述
一、名词解释
1.认知:就是认识和知识,认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知识是这个过程的结果。 2.习惯化:当一个刺激反复出现时,刺激产生的反应会逐渐减弱,这就叫做习惯化。
3.去习惯化:与习惯化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当儿童感知到出现一个新刺激,它不同于已习惯化了的刺激时,就会做出新的强烈反应,原有的习惯化就终止了。 二、填空
1.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 认知 。
2.认识是一个 动态 的过程,知识是这个过程的 结果 。 3.人的一切心理活动中,都有 认知 的成分。
4.我们说人的认知能力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人 获得知识 的能力和 解决问题 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变化。
5.近几十年来,心理学家采用 习惯化 和 去习惯化 的研究方法,在婴幼儿心理研究方面取得大量新成果。
2015-11-4
第二节 婴幼儿感知和注意的发展
一、名词解释
1.感觉:客观事物具有许多个别属性,这些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就是感觉。 2.知觉:心理学上把人对作用在感觉器官上的内外刺激的整体反映,叫做知觉。 3.视敏度:是指从一定距离处感知两个临近点的能力。 4.深度知觉:是指对自身与物体之间距离的感知。 5.可知度:就是知觉行为的可行程度。
3 / 29
6.自我效能感:是对自己的行动与某种结果之间联系的理解。 7.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8.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9.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的目的,在必要时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 二、填空
1.感觉和知觉的区别在于,感觉指人脑对作用在感觉器官上的客观事物 的反映,而知觉指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 整体反映 反应。
2.婴儿对物体的触觉探索有两个重要的器官,它们分别是嘴 和 手 。 3.儿童辨别方向时,先会辨别 上下 ,然后是 前后 ,最后才会辨别 左右 。
4.多通道感知既包括双向接触,也包括不同感觉之间的 相互影响 。 5.多通道感知说明幼小的婴儿就已具备良好的 信息组合 的能力。 6.促进儿童自我效能感产生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是 跨通道感知 。 7.自我效能感是儿童日后形成 自我认识 和 自我意识 的基础。 8.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 指向 和 集中 。 9.注意分为 无意注意 和 有意注意 两种。
10.一般说来,儿童的年龄越小, 无意 注意的作用就越大。婴幼儿的 无意 注意占主导地位, 有意 注意开始迅速发展。
11.3岁儿童能集中注意 5-7 分钟,4岁儿童可集中注意 15 分钟,5岁儿童可集中注意 20 分钟,6岁儿童集中注意的时间可达 25 分钟,7岁儿童可集中注意 30 分钟。 三、选择
1.现代儿童心理学证明,儿童早在( A )就已经具备人类基本的感觉和知觉。 A.新生儿期 B.婴儿晚期 C.幼儿初期 D.先学前期 2.幼儿期对颜色的辨别往往和掌握颜色的( A )结合起来。 A.名称 B.明度 C.色调 D.饱和度 3.人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 A )。
A.感觉和知觉 B.感觉和记忆 C.知觉和记忆 D.记忆和想象 4.“视觉悬崖”可以测查婴儿的( A )。
A.深度知觉 B.方位知觉 C.大小知觉 D.形状知觉 5.儿童掌握方位知觉的顺序是( D )。 A.上下、左右、前后 B.左右、前后、上下 C.前后、上下、左右 D.上下、前后、左右
6.新生儿视觉的最佳距离是( C )。
A.20厘米 B.25厘米 C.30厘米 D.35厘米
7.在方位知觉的发展中,儿童在( B )能够正确辨别前后。 A.3岁 B. 4岁 C.5岁 D.6岁
8.学前儿童的颜色视觉(辨色力)在何时发生?( A ) A.出生后三四个月 B.1岁 C.6个月 D.2岁
9.3岁儿童已经能正确辨别上下方位,4岁儿童能正确辨别前后,部分5岁儿童开始能以( C )为中心辨别左右。
A.父母 B.同伴 C.自身 D.他人
10.儿童知觉行为的可知度既依赖于环境的直接提供,也依赖于具体情境中( C ) A.成人的指导 B.对象的特点 C.儿童的目标 D.儿童的身体条件 11.注意的两个主要特点是( A )。
A.指向性和集中性 B.鲜明性和选择性 C.清晰性和指向性 D.清晰性和集中性 12.儿童一进商场就被漂亮的玩具吸引,儿童在这一刻出现的心理现象是( A )。 A.注意 B.想象 C.需要 D.思维 13.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是( A )。
A.无意注意占优势 B.有意注意占优势 C.两者都占优势 D.两者都不占优势 14.天空中过往飞机的轰鸣引起儿童不由自主的注意,这是( B )。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者均有 D.选择性注意
15.儿童不被窗外其他孩子玩耍的笑声所吸引,努力控制自己,专心画画,这是( A )。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者均有 D.选择性注意 16.幼儿在上课时低头搞小动作,老师发现后,最好是( D )。
A.叫他的名字 B.叫他站起来 C.马上叫他站一边 D.走到他身边轻轻地拍拍他 17.下列现象属于有意注意的是( B )。 A.窗外一声巨响,大家不约而同地把头转向窗外 B.幼儿自始至终认真听老师讲故事 C.万绿丛中一点红
D.造型独特的、会动的玩具引起幼儿的注意
2015年11月5日星期四
四、判断
1.各种感觉在儿童出生后逐步产生,最先产生的是视觉。( N ) 2.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觉开始的。( Y ) 3.研究发现,胎儿已有听觉反应。( N )
4 / 29
4.儿童年龄越小,视敏度越高。( N ) 5.新生儿没有痛觉。( N ) 6.新生儿对人脸比较感兴趣。( N )
7.儿童的视觉敏感度比正常成人要好一些。( N ) 8.男孩子的辨色力比女孩子强些。( N )
9.儿童方位知觉发展的顺序是上下、左右、前后。( Y )
10.俗话说:“小孩的眼睛亮,耳朵灵。”这说明儿童年龄越小,视力和听力越好。( N ) 11.多通道感知表明感知觉是一个统一的过程。( Y )
12.儿童被动地接受环境中的信息,从而了解自己的行为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N ) 13.自我效能感就是儿童对自己的能力(能干什么)和兴趣(喜欢什么)的认识。( N ) 14.早期教育归根结底就是教育要趁早。( N )
15.好动、注意力分散的儿童一定患有“多动症”,应请医生治疗。( N )
16.新颖、鲜艳的东西容易引起幼儿注意,所以教师上课时的穿着打扮应新颖、鲜艳,使幼儿有新奇感。( Y )
17.无意注意不如有意注意好。( N )
18.注意只是一种心理现象,它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 Y ) 19.有意注意的产生与外界刺激物无关。( N )
20.无意注意的产生既与客观刺激的特点有关,也与个体的主观状态有关。( Y ) 21.无意注意就是不注意。( N )
22.在儿童注意发展的过程中,有意注意占主导地位。( N ) 23.小班幼儿的注意可稳定地集中10分钟左右。( N ) 2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自始至终维持幼儿的有意注意。( N ) 25.儿童出生后就出现注意现象。( Y )
26.强刺激一定比弱刺激更容易引起无意注意。( N )
27.为了引起幼儿的注意,幼儿园活动室的环境布置得越鲜艳、越突出、越多变越好。( N ) 五、简答
1.视知觉有哪些功能?
答:空间知觉,差异辨别,背景辨别,视觉填充,对象再识。 2.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有哪些?
答:第一,客观条件。首先与刺激物的强度有关,刺激物之间的对比,也引起人的无意注意。最后,新异的刺激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第二,主观条件。首先是人的需要和兴趣,其次是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再次是人的知识经验会影响无意注意。
3.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有哪些?
答:对目的和任务的理解;动用意志,排除干扰;把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培养间接兴趣。
2015年11月12日星期四
第三节 幼儿记忆的发展
一、名词解释
1.记忆:是一个人对自身经验的信息保存、加工和提取的心理过程。
2.无意识记:是没有自觉的目的和任务,不需任何识记方法和意志努力的识记。 3.有意识记:有预定的识记目的和任务,并运用一些有效的方法或意志努力的识记。 4.机械识记:是运用多次重复进行的识记。 5.意义识记: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识记。
6.自传体记忆:是儿童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具体事件的记忆。
7.感觉记忆:当我们的感觉器官接受了刺激后,就形成了感觉记忆。可保持0.25-2秒。 8.短时记忆:通过复述,感觉记忆就转化成短时记忆(可保持1分钟以内)。
9.长时记忆:再通过复述和编码,短时记忆又转化为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直至终身。) 10.记忆恢复现象:就是在识记后的某段时间,对材料的回忆量比刚学习完的回忆量有所提高的现象。
11.婴儿期记忆缺失:婴儿很早就开始有记忆,但是没有人能记得生命最初两三年的事情。为什么早期的记忆会在今后的生活中消失呢?这一奇怪的现象叫做婴儿记忆缺失。
12.记忆策略:是指为了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以及对记忆活动有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 13.组织性策略:是指将记忆材料按不同的意义,分别组成不同类别,编入各种主题,使材料产生意义联系,或对内容加以改组,以便于记忆的一种策略。
14.提取策略:所有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平时都不在意识水平上,如果我们需要回想起某个信息时,就需要经过提取的过程。一个人在回忆过程中,将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特定信息回收到意识水平上的方法和手段就是提取策略。 二、填空
1.德国心理学家 艾宾浩斯 最早对遗忘现象进行较为系统的实验研究,并绘制了遗忘曲线。该曲线表明,遗忘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即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 2.记忆是一个人对自身经验的信息 保存 、加工和 提取 的心理过程。 3.记忆主要包括 识记 、再认和回忆几个基本环节。
4.根据识记的目的性可将记忆分为无意识记和 有意识记 ,按照识记材料的性质以及对材料的理解程度,可以把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 意义识记 。
5.成人通常很少能回忆起三四岁之前发生的事情,这种现象叫做 婴儿期记忆缺失 。
5 /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