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5 4:09:2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安倍经济学的理论渊源探析
摘 要 安倍经济学是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再通胀主义学说首次被纳入通缩治理视野的政策实践。再通胀主义认为要彻底摆脱通缩应继续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明确央行责任,设定通胀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之前实行无限量的货币宽松,其实现路径可充分借助通胀预期的扭转、资产配置再平衡效应的发挥、金融加速器的调节。再通胀主义引发了日本空前的政策论争,这种论争主要集中于央行责任的确定、通缩目标的设定、政策优先次序的安排等方面。不过其政策在操作层面带有极大的风险性,包括央行与政府利益出现错位、政策退出难度重重等。
关键词 再通胀主义 安倍经济学 日银理论 市场预期 通胀目标
安倍经济学(Abenomics)是2012年底安倍晋三再次出任首相后,日本媒体和学界对安倍政府通缩治理的一揽子经济政策的统称。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日本陷入持续通缩,经济长期处于低迷状态。安倍政府成立后,采纳日本再通胀主义的政策主张,推出大胆的货币政策、机动的财政政策、刺激民间投资为中心的经济产业政策,以求摆脱通货紧缩提振日本经济。安倍经济学的实施,是用再通胀政策治理通缩
的尝试,它意味着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长期处于非主流地位的再通胀主义理论正式登上了历史的前台,而在日本盛行多年的“日银理论”丧失了主导地位。从理论上对再通胀主义学理逻辑下的通缩治理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评价安倍经济学和日本长期通缩之谜,同时也有助于认识预期调整、通胀目标设定等细化政策的实际效果,为通缩治理提供借鉴。
一、 日本再通胀主义的形成和纳入政策视野 围绕着日本持续性通缩的成因,日本国内一直争议不断。例如田中秀臣、安达诚司、伊藤元重的通缩缺口论认为少子老龄化等原因造成总需求长期低于充分就业水平,导致有效需求出现结构性的萎缩;根岸隆、岩田规久男的通缩预期论认为泡沫经济破灭后形成的相对谨慎的心理预期固化了相对保守的投资和消费方式,形成了恶性循环;田中秀臣、高桥洋一的政策失误论将通缩固化的成因归咎于日本央行的政策,即认为央行未能主动调控基础货币,同时政策执行不彻底;野口旭、野口悠纪雄的结构优先论则认为持续性通缩是由日本各领域的规制等结构性原因造成的,并非简单的货币现象,需要推行结构改革提高供给能力。由于日本长期以来通缩治理成效不显著,部分学者在吸纳这些争议成分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再通胀政策应对持续性萧条的主张。 再通胀是政府从维护经济支付体系流动性出发,利用扩
张性的货币政策等手段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刺激需求,以达到预期的提高物价、反制通缩压力的效果。日本再通胀政策治理萧条的思想渊源可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初的高桥财政。高桥财政是日本在1931年12月至1936年2月由前大藏大臣高桥是清当政期间推出的以再通胀为主要特征的财政金融政策,该政策使日本率先摆脱1929年世界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萧条。高桥财政是典型的管理通货制度下的再通胀政策,是日本财政史上的创举。日本再通胀主义是在充分吸收托马斯?萨金特(Thomas J. Sargent)、彼得?特明(Peter Temin)等人理性预期学说的同时,结合岩田规久男、安达诚司、冈田靖等针对高桥财政通缩治理经验和启示,形成应对持续性通缩的新思路。形式意义上的再通胀派并非传统的经济学派,只是作为方法论、政策手段层面的联合体,尽管彼此主张存有差异,但围绕通缩治理均主张以再通胀的手法,引起市场先期反应。
再通胀主义体现的特征主要表现为:首先,再通胀主义并非单纯复制货币数量论,而是基于货币需求函数论,主张短期内货币量的增加可能引起价格总水平和收入的双重变动,但是在长期内货币供给量的任何变动将只影响价格水平。这意味着摆脱通缩的货币政策目标,不能局限于1年的短期效果,而应着眼于5-10年的中长期效果。
岩田?久男,『デフレの?U?g学』,日本:?|洋?U?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