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奖 求是星洲 江萍 一类课一节课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4 20:38:4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学科 序号 数学 “一节课” ? “一类课”

——小学数学“自然数认识”的教学困惑与应对策略研究

[摘 要]数的认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数与计算、统计与概率、问题解决等都围绕数的发展在编排。小学阶段对数的认识,主要包括自然数、分数、小数、百分数、负数。从一年级“10以内数的认识”到四年级“大数的认识”,学生对自然数认识的经历颇丰。然而纵观这几个年级“自然数认识”的教学过程,却有着许多雷同、重复之处,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将大打折扣。本文试图从“自然数认识”中的三节典型课例——“100以内数的认识、1000以内数的认识、10000以内数的认识”入手,通过“三读”、“三问”、“三思”,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分析教材、读懂学生、有效设计,从“一节课”的教学研究真正走向“一类课”的教学研究,让我们的数学教学更加有效,让学生的数学思考更加有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自然数 认识 整体 有效 设计

一、困惑

2009年4月,一次以“数的认识”为主题的教研活动在我校举行,六位老师以同课异构的方式分别执教了《100以内数的认识》、《1000以内数的认识》、《10000以内数的认识》。可能因为都是“数的认识”,三节课尽管目标不同,课堂教学中却有着许多雷同之处:

◆满十进一“满堂讲”

无论是“100以内数的认识”、还是“1000以内数的认识”、“10000以内数的认识”,每位老师都用计数器演示着每个数位的“满十进一”,都要求着学生一定要牢记。尽管这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但我们是否应该考虑根据不同的学习起点,设计不同的教学环节,让定位更加准确?

◆人和黄豆“都用上”

想像一下:100个人站着大概是怎样的场景?1000个人呢?10000个人呢?

猜一猜:这瓶黄豆有几颗?上10000颗黄豆时,老师刚出示黄豆,学生根本不假思索,回答10000颗。因为上100以内数的认识,老师让大家猜的是“100颗”,1000以内数的认识,猜1000颗,顺理成章,现在当然是10000颗。等到6节课一结束,大家才发现原来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猜黄豆了!”那么,黄豆到底什么课该用呢?

◆小棒、小方块“齐上场”

1

从100到1000到10000,只要是通过实物,认识数的过程,老师选用的教学具不是小棒就是小方块。难怪上到认识10000以内的数时,当老师演示“一个小立方体到10个小立方体再到100个小立方体、1000个小立方体”的过程时,有个学生脱口而出:一年级的时候我就看过这个了。作为教师的我们是否该思考:小棒、小方块该怎么用合适?

三节不同内容的课、六位风格迥异的教师,教学过程却似曾相识。作为“数的认识”教学中的典型课例,这三节课的教学内容明显联系紧密,这本无可厚非。但从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认识,再到二年级下册1000、100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尽显不同,作为教师是否应该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整体把握、避免简单重复,从而让教学更加有效呢?

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之所以看到有些课教学效果不理想,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教材系统不熟悉,缺少整体把握。以致于学生已经具备的学习基础考虑不到,应该强调的教学重点没有强调,前阶段已经掌握的不断重复,后阶段没有学的内容又不合时宜的搬到前面来学,如此等等,屡见不鲜。本文试图结合小学阶段“数的认识”中的典型课例——100、1000、10000以内数的认识,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整体把握教材,从“一类课”的研究出发,定位“一节课”,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真正成为“锻炼学生思维的体操”!

二、策略

数概念的建立,对儿童学习数学是非常重要的,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小学阶段对数的认识:主要包括自然数、分数、小数、百分数、负数。我们所研究的自然数指的是“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自然数是人类最早用来描述周围世界的“数量关系”的概念,它具有三个基本功能:一是刻画某一类“东西”的多少;二是刻画一类“事物”的顺序;三是“运算功能”。纵观小学阶段学生对“自然数的认识”过程从一年级一直到四年级,如果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对“数”认识,加强对“数”的理解,对“数”产生敏锐、精确、丰富的感知和领悟,建立良好的数感,就需要我们教师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教材体系,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起点,准确定位,合理取材,让教学彰显实效!

(一)整体解读,理解意图——有效设计的基础

有效的教学设计首先依赖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没有这种“大处着手”的宏观视野,教学只能如“风中的蒲公英”,随意游走,没有着陆的根。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已经非常明确地划分了各个学段数学学习的知识要点,现行的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也特别注重教学内容的分解和板块链接,层次感、整体感都很强。这就要求我们对小学阶段相关学习内容有全面、深入的了解,用“三读”法让教学设计真正有效。

◆“一读”课改,明确“数感培养”具体要求。

“数感”一词随着课改的来临应运而生,《课标》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出

2

来,并且把“数感”摆在六个核心概念中的首要位置,充分表明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新课标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数感是认识客观事物与数时建立起来的一种意识,其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而“数的认识”教学必定与“培养数感”有着密切的联系,数的认识过程正是帮助学生建立数感的良好时机。在教学之前,我们只有深入了解“数感”的相关知识及具体要求,才能对教学有准确地定位。

◆“二读”课标,明确“数的认识”目标体系。

《数学课程标准》中对小学第一学段、第二学段中的“数的认识”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目标 学段 具体目标 1、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第一学段 2、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 3、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4、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5、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小数和简单的分数。 6、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读、写亿以内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第二学段 2、进一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认识百分数;探索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关 系,并会进行转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 3、会比较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大小。 4、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5、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6、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 7、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并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8、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9、知道整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 根据教参中提供的目标体系,可以帮助我们全面、系统地了解小学阶段的“数”的教学要求,理清脉络,整体把握。

◆“三读”教材,明确“自然数认识”教材体系。

笔者对小学阶段有关“自然数的认识”内容、目标作了梳理,罗列如下: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