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工记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9 8:28:5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浅析《考工记》之工艺美学思想

摘要:《考工记》作为我国第一部手工艺专著,它记载了大量的手工艺制

作技术和工艺过程,体现了丰富的科技思想,其中最有价值的就是它的工艺美学思想,这也正是它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

关键词:《考工记》、美学思想、材美工巧

《考工记》,又名《周礼·冬官·考工记》,成书于先秦时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手工艺技术专著。汉代时又对其进行整理和编校并收入在《十三经》的《周礼》之中。但是事实上,《考工记》并不真正隶属于《周礼》。《周礼》是儒家经典之一,而《考工记》是一部手艺专著,二者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本书,而汉代人在整理《周礼》时发现少了《冬官》,就把《考工记》加入其中,以此来弥补缺失。 (“亡其冬官一篇,以《考工记》足之。”)而这样的补入也不是简单的偶然而已,而是以儒家为代表的正统统治思想对技艺、国计民生的态度的转变。这是本文作者对《考工记》又名《周礼·冬官·考工记》的简单背景讲述。

《考工记》记述了我国先秦时期的许多重大科技成就,并广泛涉及到传统手工艺如礼器、兵器、乐器、玉器、生活用器、生产运输工具、建筑等工种的生产、销售、管理及工艺美术规范各方面,在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考工记》作为我国第一部手工艺专著,它记载了大量的手工艺制作技术和工艺过程,体现了丰富的科技思想,但我认为其中最有价值的就是它的工艺美学思想,这也正是《考工记》久经不衰的主要原因和它的精髓独具之处。《考工记》的工艺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材美工巧

《考工记》的“工巧”、“材美”的思想源自于“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

【1】

的重要造物观点,由此可见只是材美、工巧也不能铸造出完美的造物,材美、

工巧再结合天时、地利才能真正完成完美的良品。 在《考工记》众多的设计思想中此观点是最具代表性的,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是最具影响力的,这个观点是我国最早的关于手工艺制作的专门论述。这是一个“天时、地气、材美、工巧”

的系统工艺思想,是一种极为深刻的工艺造物理论。

㈠、材美工巧

材质之美,也就是材料要好、要美,质量要上乘。这是决定艺术品价值的重要因素。《考工记》里认为:首先要依物选材,即根据设计物的特质、特色来选择最适合、最上乘的材料。与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是同样的道理;其次,要注重材料质感与其功能性的统一。即审美与实用的完美集合。

众所周知工艺品上乘的材质,是人们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乘的材质能给人们优美的心理感受。所以,历代的能工巧匠(古代无设计师之说)。在对物品在进行精工雕琢的时候,因势象形沿着纹理的变化飞龙走凤,并不破坏材料的自然质地和纹理,并巧妙的通过多种工艺手法,丰富材料质感和纹理变化,从而使材料质感的美妙展现的淋漓尽致。

材美工巧是一完美的整体,二者缺一不可。没有美材的衬托,巧工也不能发挥的如此淋漓尽致;同样如若没有巧工,美材也不过是一颗尚未发光的金子,无法大放异彩,两者的完美结合才促成了完美艺术品的诞生。材美因工巧而显得更美,工巧因材美而显得更娇。这些正是《考工记》中工艺美学成就之所在,也正是这些伟大成就赋予了这部古老的工艺专著以新的生命力,至今仍在艺术和学术领域中闪烁着光辉。

㈡、天时地气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

【2】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如果材料上乘、工艺精湛,然而依旧无法

制造出完美的良品,那就是因为不适应天时地气的缘故。由此可见天时地气是工艺制作的首要条件。以下文字很好的阐明了天时地气的重要性。“橘蹄淮而北为积,鹤鹤不蹄济,貉蹄坟则死,此地气然也。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燕之角,荆之干,扮胡之苛,吴粤(越)之

【3】金锡,此材之美者也。”

二、和合为美思想

《考工记》中和合为美思想主要是指顺应自然、符合礼制的美。《考工记》中虽然对美没有专章来论述,但通篇都贯穿着“和合”为美的思想,最明确的表述是《考工记·国有六职》:“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

可以为良。”这段文字可以说是对中国古代技术传统的浓缩,也是《考工记》中“和合”思想的集中体现。具体说,《考工记》中蕴藏的丰富的“和合”为美的思想主要包括:设计的“合礼”为美思想。“礼”即周礼,设计必须要符合周礼。《考工记》还规定在具体器物设计制作上要遵礼定制。要求不同等级的人所用的器物规格在尺寸、重量、弧度、颜色等方面都有明显不同,如不同级制的弓,《弓人》篇中规定:“弓长六尺有六寸,谓之上制,上士服之;弓长六尺有三寸,谓之中制,中士服之;弓长六尺,谓之下制,下士服之。”另外弓还有角度的定制:

【4】“为天子之成规,士之弓,合三而成规。”这说明礼制到了量的标准,这种观

念对审美有着极大的限制,在当时来看就无从谈美了;另外还包括工艺的“和合”为美思想;装饰的“和合”为美思想等。 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三、适用、因地制宜

作者充分考虑功能与人的关系。即必须要实用,适合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例如在《考工记》中提到车轮的直径是车子设计的逻辑起点,而车轮直径又是根据人的身长和上下车的方便决定的,归根结底,人是设计的真正考虑者。《考工记》在谈造车时说:“凡察车之道,必自载于地者始也,是故察车自轮始。凡察车之道欲期朴属而微至。不朴属,无以为戚速也。轮已崇,则人不能登也;?人长八尺,登下以为节。”这些重视机构构造与人和动物生理关系的叙述,符合力

【5】学和人体工学的原理。由此可见,造物都是在实用的前提下进行的。

《考工记》作为我国最早一部古代工艺美术资料,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随着时间的推演及科学技术的进步,《考工记》的科技思想及工艺技术等实际成果已逐渐失去了现实意义,而她的设计学思想虽经历二千多年仍栩栩生辉,并富有很强的生命力,至今在现代艺术设计、服装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设计、工艺美术等诸多方面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及指导思想。因此,深入挖掘《考工记》的设计学思想,对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设计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精髓,指导当代中国设计,促进当代文化艺术产业化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注释:

【1】、【2】、【3】《周礼·冬官·考工记》 【4】《周礼·冬官·考工记·弓人》

【5】、杭间:《中国工艺美学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

参考书目:

①、杭间:《中国工艺美学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

②、朱志荣、田军:论《考工记》的美学思想,西北大学学报,2009年9月,第39卷第5期。

③、张越:《考工记》的工艺美学思想,山东社会科学报,2005年第6期 ④、肖屏:《考工记》设计思想分析,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