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 ● 百病始生篇第六十六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14:13:2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黄帝内经》灵枢 ● 百病始生篇第六十六

*导读:【题解】百病,泛指一切疾病。始生,指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初始原因。因本篇主要论述了疾病的病因分类、外感病发生的机理及传变层……

【题解】百病,泛指一切疾病。始生,指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初始原因。因本篇主要论述了疾病的病因分类、外感病发生的机理及传变层次,所以篇名为\百病始生\。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日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岐伯日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于其淫浃,不可胜数。

【提要】本段主要论述了疾病的病因分类。

【白话解】黄帝问岐伯道各种疾病的产生,都是由于风、雨、寒、暑、阴冷、潮湿等邪气的侵袭和喜怒哀乐等情志所伤。喜怒不加节制,会使内脏受损伤。风雨寒暑之邪,则伤人体外部。风雨之邪,会损伤人体的上部;阴寒潮湿之邪,会侵害人体的下部。造成人体上部、内部和下部损害的三种邪气不同,我想听听其中的道理。岐伯回答说喜、怒、哀、乐是人的情感,风、雨、寒、暑属于气候变化,阴冷潮湿则为大地环境,从致病的角度,他们

第 1 页

是三种不同性质的邪气,所以有的先发生在阴分,有的先发生在阳分,我就此讲讲其中的道理。凡喜怒不节等情志不调而发病的,则内伤五脏,五脏属阴,所谓病起于阴。阴冷潮湿这种邪气容易乘虚侵害人体下部,所谓病起于下。风雨寒暑之邪容易侵袭人体的上部,所谓病起于上。这是根据邪气的致病特点分为三个方面。至于邪气侵袭人体而引起的各种变化,就更加复杂,难以计数了。 【原文】黄帝日余固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闻其道。岐伯日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痛。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其痛之时息,大经乃代[1]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喜惊。留而不去,传舍于输,在输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糜[2]。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脉,或著络脉,或著经脉,或著输脉,或著于伏冲之脉,或著于膂筋[3]或著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4]川,邪气淫浃,不可胜论。

第 2 页

【提要】主要论述了外感病发生的机理,提出了\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的论点;并论述了外感病传变的规律。

【注释】[1]大经乃代大经,经脉,与络脉相对而言。大经乃代,指邪气深人,经脉代络脉受邪。 [2]溏出麋泛指泻痢。 [3]膂筋指附于脊膂之筋。 [4]缓筋泛指足阳明筋。

【白话解】黄帝说我对千变万化的病情当然不能讲清楚,所以才请教你,希望彻底明白其中的道理。岐伯道风雨寒热之邪,若不是遇到身体虚弱,一般是不能侵害人体而致病的。突然遇到狂风骤雨而不生病,是因为他的身体健壮而不虚弱,邪气一般不能单独伤人致病。所以疾病的产生,首先是身体虚弱,又感受了贼风邪气的侵袭,两种因素相结合,才会产生疾病。一般人们在实际生活中,若身体强壮,肌肉坚实,四时之气也正常,就不容易发生疾病。凡是疾病的发生,决定于四时气候是否正常,以及身体素质是否强壮,即人体正气不足而邪气盛,就会发生疾病。邪气一般都根据其不同性质侵袭人体的一定部位,再根据不同的发病部位而确定其名称。人体从纵向划分为上、中、下三部;从横向层次划分为表、里和半表半里三部。所以虚邪贼风侵袭人体,先从最表层的皮肤开始,若皮肤不能收固致密,腠理就会开泄,邪气趁机从毛孔而入,若逐渐向深处侵犯,一般会出现恶寒战栗,毫毛悚然竖起,皮肤也会出现束紧疼痛的感觉。若邪气滞留不除,

第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