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意见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4/20 6:32:1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意见

【法规类别】职业与职工教育 【发文字号】温政发[2007]4号 【发布部门】温州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7.02.02 【实施日期】2007.02.0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意见

(温政发〔2007〕4号)

\十五\期间,我市以就业为导向,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专业结构进一步完善,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强。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市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现就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明确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我市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全面 1 / 3

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把我市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实现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级政府必须统一思想认识,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采取强有力措施,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二)我市发展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把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与服务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建设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起来,立足温州实际,完善多元办学机制,推进职业院校专业化、专业系列化改革,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提升职业教育社会服务功能,努力形成与温州经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区域职业教育专业特色,致力于构建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普高职高横向渗透、中职高职纵向衔接、职前职后互为补充的具有温州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

(三)\十一五\期间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力争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达到1:1,高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普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大体相当。中、高等职业院校为社会输送20万名毕业生。力争建设一个融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为一体的职业教育基地。打造30所在校生规模在2000人以上的中等职业教育品牌学校。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技能培训,全面开展企业职工和经营管理人员培训,为农村、企业提供技能培训30万人以上,培训经营管理人才 3万人。到2010年,使我市产业工人队伍中具有初级工以上技能水平的达到85%,中级工以上的达到45%,高级工以上的达到20%,全市城乡劳动力素质明显提高。 二、加强基础建设,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能力

(四)加强重点学校建设。按照我市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整合重组中、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新建和扩迁建职业院校,有重点地办好中等职业学校(包括职业高中、技工 2 / 3

学校、普通中专,下同),努力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规模。\十一五\期间,市本级要新建

一所能容纳在校生5000人以上的中等职业学校,扩迁建温州市华侨职业中专等一批中等职业学校及技师学院。各县(市、区)要办好2-4所骨干职业学校和重点职业学校。新建的工业片区要留足职业教育发展用地,搞好配套职业学校建设。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占有率达70%以上。

加快高等职业学院发展,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加大国家级示范高等职业学院的创建力度,做好温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去筹工作。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五)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按照\市场导向、合理定位、功能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基地可以建在一所学校,也可以由几所学校共建,还可以在一个县域区域内建立综合性的公共实训基地;鼓励企业与学校共建实训基地,可以以某个联合办学的企业或生产车间、生产线为载体建立校企联办的实训基地,也可以引进企业在学校建立校企共有的实训基地。在2010年前,全市建成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为主体的国家、省、市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40个。其中,省级以上实训基地15个,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2个。加强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实训基地的生产经营按有关规定给予享受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

(六)加强重点专业建设。以专业建设为切入点和核心抓手,鼓励职业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加强人才需求预测,引导职业院校合理调整专业结构,积极扩大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类等紧缺人才相关专业的规模。根据我市产业结构布局的实际,以市、县级骨干职业院校为重点,逐步在全市各县(

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