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总结法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4 2:38:5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经验总结法(一) 一、教育经验总结法概述

教育经验总结法是在不受控制的自然状态下,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促进人们由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 教育经验总结具有以下特征:

①新颖性。行之有效的教育经验是从教育实践中产生和提炼出来的,对当前的教育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作用。

②普遍性。运用类似方法的实践活动都可以获得成功。

③实践性。教育经验都是人们在教育实践中积极探索并力图解决的课题。 从教育科研工作本身和中小学教育工作实际来看,教育经验总结的积极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经验总结是丰富和发展教育科学理论的重要途径。如果我们按科学的方法来总结这些经验,那就必然可以正确地认识教育规律,丰富和发展教育科学理论。二是教育经验总结是提高中小学办学、管理水平的可靠保证。

二、教育经验总结法的类型和步骤 (一)教育经验总结法的类型 根据教育总结经验的目的和从事总结工作者本人的不同情况,经验总结可分为科学性总结、.教学法性总结、实践性总结三种类型。

(二)教育经验总结法的一般步骤 1.准备工作 (1)确定题目。应根据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或是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确定总结经验的题目。 (2)选定对象。对象可以是地区、单位或个人。对象的选定主要若是看具有代表性,包括各种类型,以便获取完整的经验。

(3)阅读有关文献资料。围绕总结的中心内容,广泛收集、翻阅有关资料,包括政策、文件、国内外研究动态,以及总结对象的有关历史和现实的资料等。

(4)制订计划。计划应包括:目的、任务和基本要求;工作进程的轮廓;设计具体总结的方法,总结人员的组织和分工,以及总结的验证等等。计划要留有余地,可行性。 2.收集材料

收集材料首先是收集反映先进经验的各种书面材料,其次是通过各种途径,直接得到第一手材料,第三是对反映先进经验的实际效果进行考察验证。 3.分析和综合

一是根据经验总结的目的要求,对收集的材料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删繁就简,区别真伪,核实必要的数据,查对引证的实例,以求如实反映总结对象的全貌。

二是对事实材料本身所提供的普遍意义和社会效果进行认真分析,揭示具体事实的内在本质联系,分析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哪些是有所创新的,哪些是有待考察的?通过初步综合分析,为总结提 供比较可靠的论据。

三是分析综合事实的过程,为抽象概括、推理判断打好基础,将丰富的经验上升到科学理论的高度。 三.教育经验事实的积累、筛选和理性提炼 (一)教育经验事实的积累 首先,需要总结的一般是那些在客观上已取得良好效果的经验。

其次,应该包括反映工作过程的事实,展示事物发展的全貌,使人们了解经验形成中各种条件、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使经验总结对于他人而言更具有可借鉴的意义。 概括地说,经验总结中需要积累的事实材料,从其所反映的范围来讲,有面(整体)的材料,点(局部)的材料和个别展开材料;从其所反映的类型来讲,有数量化材料和非数量化材料、文字材料和声像材料等;从事实材料的性质来讲,有正面材料和反面材料、主体材料和背景材料、历史材料和现实材料等。

采集和积累经验事实,可以通过观察、调查、访问、测试等多种途径进行。 (二)教育经验事实的筛选

在与经验有关的大量事实中,并不是所有事实都能深刻地说明观点(证实经验)的,只有那些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事实才是真正体现经验的事实。因此,必须对事实材料进行筛选。验事实的筛选过程大致是: 首先,把握主题,明确意图。要弄清总结的目的和要求,准确把握总结的主题即经验的核心,使整个经验事实的筛选过程紧紧围绕总结的主题逐步展开。

其次,分类整理,建立联系。应当对前一阶段的工作状况有比较全面、准确的了解,然后对大量材料按照总结的需要并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整理,形成现状事实经验之间的联系机制。

再次,考察评价、初步选定。对这些事实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鉴别,探求某种措施对实际教育过程所产生的效果,进而从众多事实中挑选出最具代表性、最能反映问题实质、最能证实经验成立的事实材料来。

经过筛选的事实材料,应该是能够最有效地证实经验可行性的材料:

一是材料要新颖。注意采用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自己或他人进行教改实践的新鲜事例和新的收获,以及人们尚未发现的或鲜为人知的材料等。

二是材料要恰当。所选用的材料要能够准确地证明观点的正确性,材料和观点间要有必然的内在联系。 三是材料必须充分和必要。选用材料要尽量少而精。但必须充分,足以说明问题。 (三)教育经验事实的提炼

教育经验事实的提炼,是指根据经验总结的目的要求及其主题,从教育经验事实出发,依据教育基本理论,对事物或现象做出科学的概括和界定,揭示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从局部经验中发掘其普遍意义,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探讨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理性提炼的经验总结,如同一般的工作总结。 1.掌握理论提炼经验事实的前提

教育经验总结的理性提炼,必须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基本理论的指导,并根据某一总结的要求从有关的专业理论成果中吸取营养。 2.概括主题提炼经验事实的根本

经验总结的主题,是指贯穿于某项经验形成全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反映经验本质特征,具有自己特色的某种思想观念、原则或方法论原理。主题是经验总结的灵魂,是经验的纲。 3.揭示机制提炼经验事实的关键

科学性经验总结,主要为了说明事物或现象为什么会发生某种变化,关键在于告诉人们怎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从而提高人们的认识,增强探求事物发展规律的自觉性。这就叫揭示机制。

怎样在经验总结中揭示其内在机制呢?

1.应该符合事物由萌发到成长完善、由低级到高级、由浅层向深层发展的规律。我们在总结经验时,首先要探讨其实践起始所面对的问题,然后再考虑和分析这些问题以及实践者所采取的措施、达到的效果之间是否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接着,我们还要对实践进程中的若干阶段进行考察,分析其间的数量关系、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的变化,从而清晰地勾勒出事物发展的轨迹,探求经验形成过程中的各种因果联系及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2.应该反映事物内在各主要因素间相互联系和作用所产生的功能,以及这些功能所引发的事物的某种变化。必须分析它的多种条件,它的内部结构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探寻在什么情况下,采取了何种措施,各种要素如何相互作用才形成某种功能而使事物发生变化、产生良好效果的。这种综合分析的过程,就是深入揭示经验内在机制、把握事物内在规律的过程。

经验总结法(二)

果与预习的时间之间的有效性等,从而使得此课题的研究更具有前瞻性与必要性。 5、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叶圣陶关于教育的理论。叶圣陶先生曾深刻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尤其是小学生,更应该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利于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为孩子的发展打好底色。如: 提前预习的习惯。由于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必然会有一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孩子,而帮助这些孩子迅速赶上去的最佳途径就是预习。通过预习,不但可以缩短孩子在学习上的差距,使他在课堂上显得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且可以让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条学习的路径,积累一些自学的好方法。 三、课题设计报告

(一)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1)课题界定

预习习惯是指在老师讲课前自学教师要教授的新课的习惯。小学生语文自主预习习惯的培养与反思研究将着力探究从学生的预习兴趣、预习方法措施、预习效果等方面去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预习习惯,并从实践中反思小学生语文自主预习习惯培养中的策略、效果、科学性等。 (2)支撑性理论 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说:指导预习的办法实施了,上课的情形就将和现在完全两样。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课堂教学的整个进程,就成了由教师指导预习方法、提示预习项目、订正或补充学生的预习成绩,学生们报告各自的预习成绩、讨论彼此的预习成绩这两方面的工作有次序、有组织地进行的过程,成了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在这里面,教师是预习的指导者,又是讨论预习报告的主持者;学生是预习的实行者,又是讨论预习报告的参与者。整个教学过程围绕着预习展开。叶氏认为,惟有如此,学生在预习的阶段既练习了自己读书,在讨论的阶段又得到切磋琢磨的实益,他们阅读书籍的良好习惯才会渐渐养成 现状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使学校语文教学在先进的理论指导下,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课前的预习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具体来说:

1.唤醒和增强教师对预习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培养学生通过主动探究的实践活动,获取积极情感体验,培养主动求知乐于探究的心理品质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增强学生的预习热情,提高预习效果,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探索适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教学体系,初步形成系统的预习特色。 (三)课题研究的组织领导及管理 1、课题技术顾问 区教研室曹凤阁主任 2、课题主持人 徐州市汉桥小学乔慧 (四)研究对象 汉桥小学学生 (五)研究内容设计 1、研究的基本内容

(1)教师如何有效地指导五(4)班学生语文课前预习,避免让学生在预习时把书成为资料展示厅,照抄《课课通》的研究。 (2)在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情况下,合理控制课前预习时间的研究。

(3)通过调查表对五(4)班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检查方式以及时间反馈的研究。 (4)结合语文课文教学案例,让学生真正掌握预习的方法。

A、结合五年级上册课文9《推敲》等,让学生懂得课前预习时要自定目标,对课文中的字、词要首先预习。

B、结合五年级上册课文14《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等,让学生知道预习时要先初读课文,整体感受,然后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C、结合课文五年级下册15《黄山奇松》等,让学生研读课文,质疑问难。 2、研究的基本原则

(1)针对性原则。一个班的学生存在着学习基础的差异、阅读能力的差异、自身素养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