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结合部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7/1 2:54:0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城乡结合部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

作者:执笔:罗凯 谭玉双 来源:《教师·上》2012年第03期

一、问题的提出 1.家庭教育的缺失

湖南省衡东县城关一小(以下简称“我校”)地处城郊地区,学生生源结构复杂,大部分学生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长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于孩子的日常行为管理较差,学生日常卫生习惯以及学习习惯、安全习惯都比较差。多数家长为了生活而四处奔波,没有时间和精力管教孩子,学生大多数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照看,还有一些家长图省事,花上一些钱把孩子全权交给托管中心。所以,体现在学生身上问题就比较多。例如我校低年级学生个人卫生比较差,经常不洗澡,不勤换衣服,不剪指甲,不洗头。中高年级学生不仅卫生习惯较差,乱丢纸屑,不爱护环境卫生,饭前便后不洗手等,学习也十分懒散,部分学生喜欢结交社会上的游散青年,打架斗殴,沉迷网络,价值观混乱。另外,一些家庭条件稍好的孩子,在蜜罐里泡大,接受的完全是宠爱教育,没有经过一点风浪,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舒适生活。体现在这部分孩子身上的主要特点就是行为霸道、自私任性、生活无规律、学习不自觉、自理能力差等不良行为习惯。这些习惯不仅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同时也给学校日常管理增加了很大难度。

2.社会领域的道德失范

由于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所形成的复杂社会环境和各类媒体的宣传影响——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贪图享受、盲目追求、自以为是、个人主义、以权谋私等,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同程度的价值观偏离。 3.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离

大多数家长缺乏与学校教育的合作意识,常常把对子女的教育责任推给学校和教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无法形成合力,导致许多学生在校在家两个样。

基于以上情况,结合本校实际,我校决定成立课题组,确定课题《城乡结合部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针对造成学生不良行为的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和安全意识入手,尝试通过课内与课外等各种途径与方法,把行为习惯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并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探索研究相应的矫正策略,切实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净化育人环境,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理论依据

⑴古人认为,“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人的本性是自然生成的,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则是经过人努力的。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道出了儿童教育的真谛:“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以良好的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儿童教育最核心的任务。

⑵“人的终身社会化问题”的提出。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传播,学校原有的概念被彻底的更新,向所有的人敞开了大门,教育内容也随之前所未有的丰富起来。

⑶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决定了养成教育必定成为少年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其成长过程中有许多关键时期,少年儿童时期是进行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因为少年儿童时期是人生可塑性最大时期。对少年儿童进行养成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少年儿童时期养成的不良品质习惯,日后很难矫正,有的可能伴随人的一生,而养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则终身受益。

⑷俄罗斯伟大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此言道出了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

⑸2001年8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小学德育工作重点:小学德育工作重点主要是通过校内外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社会常识教育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三、研究的内容、目标、原则及方法 (一)概念界定及内容

所谓城乡结合部是指兼具城市和乡村的土地利用性质的城市与乡村地区的过渡地带,又称城市边缘地区。

“习惯”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我们认为,良好习惯是有意识、有目的培养的,由于重复而巩固下来并变成人类社会需要的,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个人行为方式。

根据我校所处特殊地理位置和学生现状,本课题主要研究城乡结合学校学生学习、卫生、安全教育方面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途径、方法及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为此类学校针对相关问题研究起抛砖引玉之用。 (二)研究目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要体现时代要求和少先队教育特色,通过研究和实验,探索一套适合我校实际情况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模式,以突出实效为主要目的的小学生行为习惯的评价体系,以指导本校的工作,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

学习方面: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卫生方面:重点规范学生的个人卫生习惯和校园环境卫生习惯。

安全方面:养成注意交通安全、活动安全及其他自我保护方面的良好习惯。 (三)研究原则和方法 1.研究原则

⑴时代性与继承性相统一的原则。既要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要反映时代特点。 ⑵知行相统一的原则,既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

⑶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完善思想道德教育与社会影响,学校管理,学生自律与他律的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

⑷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的原则,尊重学生个性差异,面向全体学生,使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达到完美结合。

⑸学校、家庭教育相统一的原则。把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与学生的家庭教育联系起来,发挥学校教育的导向作用,充分发挥家庭积极因素的作用,重视抑制和清除各种负面影响。 2.研究方法

⑴文献法。查阅相关文献或上网查询相关资料,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筛选出有效的经验和个案,为本课题提供借鉴。

⑵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反馈信息,随时检测学校教育对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成效,并及时了解国内外有关研究动向,对我们的研究进行及时评价和完善。 ⑶行为训练法。有计划、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行为,使之形成符合教育目标要求的良好行为习惯,着眼于知行转化、培养学生言行一致的优良品质。

⑷活动教育法。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民主性教学活动方式。倡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